摘要:厦门市湖里区,作为经济特区的发祥地,同时也是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实践区,近年来不断深化文化惠民改革,用创新理念让文化真正扎根基层,成为居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厦门市湖里区,作为经济特区的发祥地,同时也是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实践区,近年来不断深化文化惠民改革,用创新理念让文化真正扎根基层,成为居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里区通过改革创新,将“送文化”模式转为“种文化”机制,让群众从文化接受者转变为文化参与者,形成政府推动、群众参与、社会支撑的立体化文化生态。
红顶艺术社区:群众共创文化新生态
“以前是政府演出、群众观看,现在变成了居民参与、艺术家创作、政府支持的全新模式。”红顶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陈丹妮说。
作为城中村废弃厂房改造的艺术社区,红顶自2019年成立以来,已吸引40余位艺术家和10余家文化设计品牌入驻。通过免费展览、创意市集、音乐演出等形式,艺术与社区生活紧密融合。
2025年夏季红顶市集上,本地青年漆画家赵旭的作品成为国外设计师创作灵感来源。赵旭表示:“艺术在这里不仅是展示,更是参与和互动。居民的参与让作品更有温度。”
群众的参与不仅体现在观展,更体现在直接参与艺术创作中。2022年,红顶艺术中心举办福建省首个城中村主题地域特展“腾飞殿前·诗画家园”,邀请40位艺术家与20位村民合作完成65件作品,并由中国首位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大奖获得者黄骥指导拍摄系列纪录片,村民们用镜头记录自己的家园与生活。
陈丹妮强调:“群众参与是改革创新的核心动力,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共同创作者,这种参与感和归属感是文化惠民最宝贵的成果。”
爱歌合唱团:群众热情点燃社区文化
爱歌室内合唱团是湖里文化改革创新的鲜活案例。2019年起,医生、教师、公务员等业余音乐爱好者组建合唱团,初期仅11人,排练困难、经费紧张。
湖里区文化馆提供场地和音响设备支持,为团员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在此基础上,合唱团自我运营,坚持零团费模式,通过演出、版权合作、社会捐赠维持运作,形成“政府扶持+市场反哺+群众参与”的可持续模式。
2025年七夕专场演出在厦门和长沙双城售罄,展示了基层文化参与改革的成效和群众的热情。合唱团指挥高劼说:“群众的主动参与,是文化改革最重要的推动力。我们不只是在唱歌,更是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爱歌合唱团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参与的机会,也成为湖里区文化改革创新的传播窗口。他们改编的《厦门亲像一首歌》在金砖会议期间推出,成为城市文化名片,展示了群众参与改革创新的深远价值。
高殿武术馆:非遗文化在群众中生根
高殿武术馆的非遗项目“宋江阵”,同样体现了湖里文化惠民改革的群众参与特色。1992年成立的高殿武术馆,通过公益教学和社区培训,让上百名青少年接触并传承宋江阵技艺。
黄麟教练表示:“群众参与让武术从传统表演走向生活实践,孩子们在练武中体会团结协作,这种参与让非遗文化真正落地。”
2024年,高殿学员在世界太极拳锦标赛中获男子自选太极拳世界冠军,也让社区居民感受到文化参与改革的成就感。
高殿武术馆和爱歌室内合唱团以一武一文、一传统一现代,构建起基层文化的丰富生态,让文化惠民从“单向输送”走向“双向奔赴”,让群众在参与中感受文化改革的温度与活力。
政府与群众: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改革实践
湖里区政府通过提供场地、购买服务、举办艺术季等方式,为群众文化创造出生长土壤。
区文化馆馆长阙全安表示,自2006年起,湖里区通过量化考核和活动指标,推动社区文化艺术季、城市诵读节等品牌项目的持续开展。
“每个街道每年有明确文体活动数量指标,涵盖各年龄层和项目类型,确保群众参与文化的机会均衡覆盖。”阙全安说。
他强调,文化惠民要从“送文化”变为“种文化”,让群众真正参与文化建设,实现互相成就。群众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也推动文化改革创新持续深化。
从红顶艺术社区到爱歌室内合唱团,再到高殿武术馆,湖里区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撑,让群众成为文化改革的主体。政府提供平台和资源,群众主动参与和创造,形成可持续的文化生态,这既是湖里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基层文化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
湖里区的文化改革实践,是群众参与、改革创新、艺术专业与社区融合的综合体现。通过红顶艺术社区、爱歌合唱团、高殿武术馆等案例,湖里区让文化真正扎根社区,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创造。
正如陈丹妮所说:“文化改革不是高高在上的政策,而是每个人都能参与、感受、创造的生活方式。”湖里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文化惠民的改革理念,也为全国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了生动经验。
来源:壹拾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