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半导体已成为现代科技的核心支撑。从我们日常不离手的智能手机,到运行着复杂运算的超级计算机,再到各类智能穿戴设备,半导体的身影无处不在,支撑着现代科技的高效运转。而半导体设备作为芯片制造的“工业母机”,更是芯片制造每一道工艺中精准操控的关键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半导体已成为现代科技的核心支撑。从我们日常不离手的智能手机,到运行着复杂运算的超级计算机,再到各类智能穿戴设备,半导体的身影无处不在,支撑着现代科技的高效运转。而半导体设备作为芯片制造的“工业母机”,更是芯片制造每一道工艺中精准操控的关键。尽管近年来中国半导体设备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上,短板依然明显,面临着诸多挑战。那么,这些短板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先来说说高端设备依赖进口这一困境。当前,全球超90%的高端半导体设备被欧美日企业垄断。就拿光刻机这个芯片制造的“关键钥匙”来说,荷兰ASML的极紫外光刻机(EUV),能够实现7纳米及以下制程芯片的制造,是当之无愧的行业王者,处于芯片制造金字塔的顶端,是全球顶尖芯片制造企业不可或缺的设备。而中国呢,在光刻机领域的国产化率不足1%,差距巨大。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交付的28纳米光刻机,虽然是国内不小的突破,但与ASML的先进光刻机相比,就像一辆普通汽车与顶级超跑的差距。尽管中国科学院团队研发出了理论上支持3纳米芯片制造工艺的基于全固态激光技术的深紫外光(DUV)光源系统,可从实验室迈向商业化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克服能量提升、系统整合以及生产工艺匹配等诸多难题,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再看刻蚀设备,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等企业虽取得一定成绩,中微公司的刻蚀机更是打入了台积电5nm产线,但国产刻蚀机整体国产化率才刚过20%,大部分市场份额仍被国外企业牢牢占据。量检测设备的技术门槛极高,全球前五名企业占据了82%的市场份额,国产替代率长期低于10%。即便新凯来在量检测设备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研发的LSP光源亮度超过太阳表面,精度达到纳米级,可在整个量检测设备市场中,其份额依旧较小,要打破国际巨头的垄断局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此鲜明的对比,我们的差距一目了然。
核心零部件自研能力不足,也是制约中国半导体设备发展的关键因素。半导体设备中的真空泵、光学镜头等核心零部件,是设备稳定运行的基础。国外企业在这些零部件的技术、性能和稳定性上优势显著,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国内虽有企业涉足真空泵领域,但在高端应用场景下,国产真空泵在抽气速率、极限真空度等关键指标上,与国外产品差距明显。在光刻机的光学镜头制造方面,国外企业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成熟的产业链,而中国在光学镜头的研发和生产上,还需要不断投入资源,提升技术水平。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等国内龙头企业虽在积极布局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但在一些关键零部件上,仍依赖进口。中微公司董事长尹志尧曾表示,中微公司的刻蚀设备和MOCVD在零部件的质量和可靠性方面,与国际水平有差距,即便基本实现国产化,可在性能和稳定性上,仍需进一步提升。这就好比一栋高楼,地基不稳,楼盖得再高也存在安全隐患,核心零部件的短板严重限制了国产半导体设备的性能提升。
人才短缺,同样是中国半导体设备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半导体设备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人才。然而,目前中国半导体设备行业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困境。一方面,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数量有限,难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行业内的高端人才和有经验的技术人才相对匮乏,人才竞争激烈。一些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不得不付出较高的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运营压力。人才短缺导致企业在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和售后服务等方面都面临困难。在技术研发上,缺乏专业人才使得企业在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时进展缓慢;在设备制造过程中,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不足,可能会影响设备的生产质量和效率;而在售后服务方面,人才短缺会导致响应速度慢,无法及时解决客户遇到的问题,影响客户满意度和企业口碑。没有充足的人才支持,中国半导体设备又如何能快速发展呢?就像一艘没有足够船员的大船,在波涛汹涌的科技海洋中航行,注定艰难。
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也限制了中国半导体设备的创新能力。半导体设备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投入,且研发风险较高。与国际半导体设备巨头相比,中国半导体设备企业在技术研发投入上相对不足。一些企业由于资金有限,无法承担高昂的研发成本,导致研发进度缓慢,技术创新能力受限。尽管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力度,资本也开始大量涌入半导体设备领域,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整体的研发投入仍显不足。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使得中国半导体设备企业在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上落后于国际竞争对手。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如极紫外光刻技术、先进封装技术等,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而技术上的差距,又进一步限制了国产半导体设备的市场竞争力,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取得的进步。在2025年3月举办的SEMICON China展会上,就呈现出诸多亮点。北方华创发布首款离子注入机Sirius MC 313,拓展了半导体制造装备版图,还发布了首款12英寸电镀设备(ECP)——Ausip T830,这款设备专为硅通孔(TSV)铜填充设计,主要应用于2.5D/3D先进封装领域,突破了三十多项关键技术。中微公司发布首款晶圆边缘刻蚀设备Primo Halona,采用特色的双反应台设计,可灵活配置最多三个双反应台的反应腔,且每个反应腔均能同时加工两片晶圆,在保证较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满足晶圆边缘刻蚀的量产需求,从而实现更高的产出密度,提升生产效率。新凯来首次公开亮相,其展台几乎覆盖了芯片制造的关键环节,包括PVD(普陀山)、CVD(长白山)、ALD(阿里山)等薄膜设备,ETCH(武夷山)刻蚀装备,以及岳麗山BFI光学检测系统等产品 ,其ALD设备通过创新架构设计,在纳米级薄膜均匀性控制上已接近国际水平,填补了国产设备在5纳米以下先进制成的空白;EPI外延设备支持12英寸晶圆,还能覆盖第三代半导体应用场景。这些成果展示了中国半导体设备企业的努力和进步,也让我们看到了突破困境的希望。
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短板依然突出。要想在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和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核心零部件的自研能力,培养和吸引专业人才,加强产业链协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打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实现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的崛起 。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能够早日突破困境,迎来辉煌的明天!
来源:走进科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