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3日,记者从静安区卫生健康委官网上获悉: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心内科护士长张继超的智慧护理项目“智护心衰,慧启新生”在“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活动中,以创新的护理理念、先进的技术应用,以及显著的护理成效荣获一等奖,并获得2024年度“静安区明星护士”
作者 喻文龙 孙国根
5月13日,记者从静安区卫生健康委官网上获悉: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心内科护士长张继超的智慧护理项目“智护心衰,慧启新生”在“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活动中,以创新的护理理念、先进的技术应用,以及显著的护理成效荣获一等奖,并获得2024年度“静安区明星护士”称号。
静安区卫健委主任陈磊给3个获得优秀护理项目一等奖的获得者颁奖(左1为张继超)。
张继超介绍,“智护心衰,慧启新生”项目聚焦于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需求,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护理服务进行融合。通过智能化的监测设备,实时精准地收集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为医护人员提供全面、动态的病情信息,使护理决策更加科学、及时。同时,借助智能护理系统,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从饮食指导、康复训练到心理疏导,全方位满足患者在不同阶段的护理需求,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和生活质量。
家住静安区彭浦新村的72 岁的王大爷是个闲不住的人,退休后最大的爱好就是侍弄花草。可近两年,他发现自己“爬两层楼梯就喘得像拉风箱”,干点家务活也累得不行。起初,他总安慰自己:“人老了,哪能和年轻人比?”可去年秋天,一场小感冒让他半夜咳得睡不着,痰里还带着血丝。
就在王大爷一家忧心忡忡的时候,转机出现了。有一天,王大爷在小区公园散步,碰巧遇到了市北医院在居民区做心衰筛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做了调查问卷,没想到,结果显示他属于心衰高危人群。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徐佩尔立刻预约了王大爷第二天来医院做相关检查。这一查,还真查出了问题——心脏彩超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不足 40%,血液 BNP(B型钠尿肽)指标超标近10倍,“这是慢性心力衰竭,再拖下去可能危及生命!”徐医生的话让全家惊出一身冷汗。
确诊后,王大爷住进了该院心内科病房,得到医护人员精心照护,成了“智护心衰”项目的受益者,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就医体验。
病房里,各种“智护”设备成了王大爷的“新伙伴”,移动式血氧仪、心电监测仪等,就像 24 小时站岗的“哨兵”,一旦心率增快、血氧下降,医生、护士的电脑上立刻收到警报,马上就有护士前来查看,及时处理问题。护理工作实现了患者体征数据实时采集与远程预警,护理效率提升了 40%。王大爷笑着说:“住在这里特别安心,一有情况就有人管。”
心内科主任曹华明带领护士长张继超(中)等查房时一起商讨精心护理患者的方案。
出院前,护士手把手教会王爷爷和老伴使用“心衰日记”,让他们记录每日尿量、体重、用药时间和症状变化。出院后,王大爷加入了一个特殊的微信群——“心衰智联社区群”,每周线上复诊时,医生可以直接调取这些数据,免去了王爷爷奔波之苦。王大爷有什么疑问,随时在群里问,总能得到及时解答,这不就是他的“口袋里的医生”。有一次,他半夜突然觉得胸闷,赶紧在群里求助,夜班护士黄倩倩立刻指导他采取相应措施,并安慰他不要紧张,在群里经过护士的指导,王大爷的症状很快得到缓解,黄护士还一再叮嘱大爷等天亮了去医院复查。王大爷说:“这个群就像我的私人医生,在家中也能得到专业的指导,心里踏实多了。”
在“智护心衰”项目的精心照料下,王爷爷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他因频繁胸闷不敢喝水,导致便秘严重,现在护士教他“少量多次饮水法”,配合利尿剂精准调整,水肿消失了,大便也顺畅了。曾经因乏力放弃散步的他,在专科护士的指导下每天练习六分钟步行,如今能绕小区走三圈。王大爷笑着说:“以前对待健康是盲目凭感觉,现在才明白专业指导有多重要!”如今,他在自家阳台又可以悠闲地摆弄着的花草,偶尔还能绕着小区走几圈,和邻居们唠唠家常。看着眼前精神矍铄的他,很难想象,就在半年前,他还是一位被慢性心力衰竭折磨得喘不过气、行动不便的患者。
半年多随访显示,王大爷的心功能分级从Ⅲ级提升至Ⅱ级,再也没住过院,又能轻松带孙子出门遛弯、与好朋友下下棋等,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
张继超告诉记者 “王大爷只是市北医院‘智护心衰’项目中的其中一个案例。在这里,像王大爷这样受益的患者还有很多。”
如今,市北医院的“智护心衰”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院内―院外―社区的精准化管理模式,这个项目做法和成效已经在静安区北部医共体单位内进行分享,并在区级学术会议上推广经验,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福音。
来源:科坛春秋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