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俄 “海上联合 - 2025” 演习刚结束,两国舰队就被日本 “同步盯上”:俄舰穿津轻海峡、中国 052D 过宫古水道,而通报时间恰好撞上北京九三阅兵 —— 这场 “绕日巡航” 的说法,时机选得太微妙。
中俄 “海上联合 - 2025” 演习刚结束,两国舰队就被日本 “同步盯上”:俄舰穿津轻海峡、中国 052D 过宫古水道,而通报时间恰好撞上北京九三阅兵 —— 这场 “绕日巡航” 的说法,时机选得太微妙。
这不是一次“秀肌肉”的临时起意,就是演习结束返航的时候顺便拐了个弯。舰队走的是国际水道,遵守无害通过和公海航行自由的常识性规则,这就是正常的海上通行。日本方面全程跟拍、马上通报,这很专业,但是把常态化的远海训练说成是能引起地缘震动的大事,这就有很强的主观意图了。更有意思的是,东京这次没按以前“严正抗议+把调门升高”的套路来,气势上明显弱了。原因不难找,俄罗斯总统助理帕特鲁舍夫提起了“苏日从来没签署二战正式和平条约”的老账,让人突然想起来,这历史上的事,到现在还没彻底解决呢。
这下情况就反转了。有人会问,1945年日本不是投降了吗?是,日本宣布“终战”。注意这个词,那份“诏书”避开了“投降”“战败”这些词,只用了个中性词“终战”。美国后来有《旧金山和约》,但苏联没签对日和平条约,冷战的结构把这事就这么搁置了。俄罗斯这次把“波茨坦公告”“雅尔塔体系”又拿出来说,等于把讨论的框架从“今天你绕我几圈”拉回到“当年的账怎么算”。日本东京的声音,一下子就没那么响了——一旦把话题拉到二战的法理和历史责任上,日本的舆论立场就从“受威胁的一方”变成了“需要解释的一方”,而解释可不是一个国家最擅长的。
中俄舰队这个“8字形”的航行轨迹,是要对日本进行军事控制吗?不是。是对外展示力量吗?当然有这方面的意思,这是训练本身就有的威慑效果。真正的信号是“明牌”:我在国际水域走我该走的路,时间还选在你最不想被提醒历史的一天。这不是挑衅,这是在设定议题。日本媒体要是在这个时候拼命渲染“威胁论”,只会让自己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既然你说别人阅兵是“炫耀武力”,那你为什么要在同一天把两支返航的编队放大很多倍展示给全球看呢?这就好比你抱怨邻居开新车太张扬,但你自己却拿着长焦镜头在楼下直播,还夸张地描述每一处划痕。观众最后记住的不是车,而是你的态度。
过去一百年,东亚安全结构经历了两次大变化:一次是日本帝国扩张,压倒了周边国家;另一次是冷战后东亚经济重心东移,各国综合国力分布发生了变化。现在的情况不是日本到处找借口、主动挑起事情了,而是日本对周边的演习训练非常敏感,全程跟踪还进行舆论预警。敏感本身不是什么错,但过度敏感就会误导政策。如果你把所有的远海训练都看成是“准备登陆”,那你的决策就会被情绪左右。问题是,日本国内的舆论系统并不总是愿意区分正常和不正常的情况,反而喜欢在“威胁”的模糊地带夸大其词。这样做对内可以增加预算,对外可以拉帮结派,看起来很划算,但从长远来看,损害的是自己的可信度。
北京的这次大典既是纪念活动,也是一种政治宣示。官方的说法强调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忧患意识,针对的是80多年前的侵略者,又不是现在的某个特定国家。日本要是硬说这是“针对我来的”,那只能说是他们自己的心理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有资料显示,日本过去十年花了几百亿日元做对外宣传,想塑造“受害者叙事”,甚至还试图劝阻一些国家元首参加阅兵。这说明日本把历史话语权当成了一条长期的战线在经营。但问题是,历史议题不是靠营销就能翻盘的,它需要对事实进行清算,需要重新建立社会共识。你不把历史的根基清理好,舆论的楼层盖得越快,就越容易出问题。
再说说帕特鲁舍夫说的那番话。很多人只注意到他说“未签和平条约”,却没注意到后半句——他劝日本“恢复理智,停止军事化政策,别对中俄炫耀武力”。这句话信息量很大。俄罗斯在法律层面占据了一个有利位置,但在实际行动上也没有升级事态的意思,更像是一种“口头警告+战略提醒”。也就是说,历史的账本摆在那了,但我不主动挑事;你要是非把这当战场,那我就用这本账来压你。日本对此选择了沉默,这恰恰说明他们知道有些事不能说得太明白。
很多读者喜欢把美国和日本看成是一个声音,其实现实并不总是这样。美国官员在硫磺岛的表述,把“双方士兵的勇敢精神”放在一起说。这种说法是为了现在的联盟政治服务,但在历史伦理上很难说得通。对美国来说,拉住日本是地缘政治的重要任务;对日本来说,借美国的力量来放松国内的安保限制,也是现实需求。双方在战略上是一致的,但在历史问题上有矛盾。这种矛盾一遇到北京的阅兵和俄罗斯对历史的回顾,就被放大了。所以你看,日本对海上的动向喊得很凶,对历史议题却很少提。不是他们不知道说什么,而是不敢说太多。
有人会问,那日本就只能沉默吗?也不一定。如果日本愿意把海上的正常活动和异常活动区分开,把历史议题交给学术和教育领域,把安全政策的诉求建立在可核查的事实基础上,而不是靠情绪动员,那东亚的风险就会降低。但问题是,这条路不吸引人,也不容易出政绩。短期来看,“威胁论”更划算,能增加预算、购买军备、推动法案,一步一步走得很顺。但这条路会把自己困在一个“自我证明的循环”里:你越说威胁大,就越需要增加军事力量,周边国家就越警惕,你再用周边国家的警惕来证明威胁确实存在。最后,你的安全困境就变成了自己造成的。
回头看看这次“绕日”风波,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几艘军舰走了哪条海峡,而是三层叙事的碰撞:一层是训练常态化的“航行事实”;一层是日本媒体包装出来的“威胁影像”;还有一层是俄罗斯抛出的“历史法理”。这三层一叠加,情况就不一样了。北京的阅兵把时间线拉长到80年,俄罗斯的提醒把法律问题拉回到条约的漏洞上,日本的通报则把镜头对准了军舰。镜头拉近,情绪就上来了;时间线拉长,位置就清楚了。谁在主动设置议题,谁在被动回应,一目了然。
今天的东亚海域,就像一个“高频、低烈度”的博弈场。军舰飞机擦边、光电锁定、信息广播,这些都是常见的手段;真正能改变局面的,是叙事权的重新分配。中俄这次的“明牌”行动,实际上是一次叙事权的反制:我不藏着掖着,用合规的海上通行和公开的纪念仪式,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让你很难在同一时间既夸大现实威胁,又回避历史责任。日本媒体选择在同一天放大“绕日”这件事,短期看有传播效果,但长期看会被历史议题反噬。这不是道德审判,这是传播学的规律:你给观众看的越多,观众问的问题也会越多。
也许有人会说我语气太重了。那我换个轻松点的比喻。海上交通就像城市的路网,津轻海峡和宫古水道就是两条主干道。回家的人走主干道,正好赶上邻居家办纪念活动。你跑出来指着车队说这是“挑衅”,还马上直播。可你的另一个邻居站在路边说:这条街当年还有笔账没算清楚呢,别在纪念日里说别人扰民。你这个时候最好的反应,就是把话筒放低一点,让车队过去。等会儿回到家里,再翻翻那本账,看看哪些地方该改改,哪些地方该放放。
海上的风浪,往往不在浪头,而在暗流里。真正考验地区政治成熟度的,不是你能把浪掀多高,而是你能不能看懂暗流的方向。这次事件里,有两股暗流:一股是航行自由的常态化,另一股是历史法理的重新提起。前者需要专业的军事管理,后者需要诚实的政治勇气。中俄把这两股暗流在同一天汇合起来,日本选择低调应对,这个场面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我能说的就这么多了,再往下说,就不是这篇文章能解决的事了。
常态化的远海训练不应该被妖魔化,历史问题也不能被拿来营销。日本如果继续靠“威胁论”来做事,短期可能有好处,但长期来看肯定会透支自己的信誉;如果能把历史问题好好解决了,哪怕速度慢点,也会在地区融合上获得好处。海图会变,潮汐也会变,但罗盘的方向是固定的。对东亚来说,这个方向不是靠大声叫嚷,而是要面对事实。今天海上的这些情况,提醒我们,历史并没有过去,航线也不能走偏。把该走的路走好,把该认的账认清,这比任何一次“直播抓拍”都要有意义。
来源:晓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