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懿荣——古代“公职人员”的楷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9 20:50 1

摘要:1845年7月12日,在一个书香门第里,王懿荣呱呱坠地,做巡抚的爷爷看这孩子长得天庭饱满,两目生辉,非常喜爱,亲自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王懿荣。奶奶也破格地出面,同门当户对的黄家订了娃娃亲。在这样一个诗书官宦之家,5岁那年就顺理成章地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

提及王懿荣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最早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从调查了解和志书及史料记载中知道,王懿荣其实有着多面的丰富人生。

善于学习 饱读诗书

1845年7月12日,在一个书香门第里,王懿荣呱呱坠地,做巡抚的爷爷看这孩子长得天庭饱满,两目生辉,非常喜爱,亲自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王懿荣。奶奶也破格地出面,同门当户对的黄家订了娃娃亲。在这样一个诗书官宦之家,5岁那年就顺理成章地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

福山山环水绕,风景优美,秦始皇曾三次来过这个地方。王懿荣的家就在傍山近水的古现村。王家专门在“太史第”里选了几间通风向阳的地方做学堂。初入学堂,聪明灵光的王懿荣瞪着黑亮的眼睛,好奇地看着墙上高挂的孔子像和满架的图书,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个地方。给他启蒙的是外叔祖谢菴生,9岁时又受业于母舅谢琴南。在他牙牙学语时,母亲就教他背《千字文》《百家姓》《唐诗三百首》,在母亲的教育下,有过目不忘之能,出口成章,时誉神童。进入学堂,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读完了《四书》《五经》还系统阅读了《幼学琼林》《弟子规》等,并已经能够写文章、吟诗做联。他求知欲特别强,常常望着高高的藏书楼“遗书楼”出神,他恨不得快快长大,获得登楼看书的机会。

9岁时,他到登州参加童子试,带了两个圆火烧充饥,被学府看到,脱口说道:“怀中藏太极”。王懿荣明白学府是在试探他的才学,一边俏皮地抬头笑望着学政,一边把小手拍在胸口,朗声答道“腹内有乾坤”。学政闻之大喜,又拿《四书》《五经》中的题目问他。没想到,他是提头知尾。众考官也来了兴趣,纷纷上前提问,王懿荣越答越精神,考官倒没的问了,齐夸神童。主考官破格录取他为庠生,还展纸提笔,满怀喜悦地写下“目下十行字,胸藏万卷书”的对联送他。这在科举史上是个奇闻,小小年纪就完成了考秀才的伏案苦旅。

这段启蒙教育,在他幼小的心里播下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种子,也练就了中国士大夫精神的童子功。仁义礼智信已开始成为他做人的方向和底线。他曾写过一首诗:生为近晚人,造物有深意,伊周匡世勋,孔门传心秘。勋乃诚所钟,秘为仁是置,俯仰古今间,后事师前事。

这真实地写出了中华文化对他“三观”形成的深刻影响。

14岁那年 ,正是他风华正茂的年华,他随被委任为京官的父亲来到了北京,繁华的京城让他眼界大开,也激起了他努力向上的少年豪情,他满怀激情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京城名人济济。教他读书的人上了大大的档次,望子成龙的父亲给他找的都是名儒高师,给他授课的先后有咸丰进士张恩煦、道光顾命八大臣之一的匡源、道光进士周悦让。这些人既有学问,又有从政经验,更对社会、时势有着深刻的见解。中国的《论语》《春秋》《易》《诗》等经典,在他们的讲授中都有了结合现实、深入浅出的阐释。这些名士大儒地讲授,让他深得中华文化精髓,孔孟之道深植其心中,中华优秀文化已完全溶入他的血液。这些大儒们还给他传授经世致用的思想,引导他开扩胸襟视野,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学习。他们为他讲解经义之学,对其入仕为官的终极追求都有重大影响。在他们的教导下,他看到了繁华背后的危局,并开始为国家的安危而操心;他也看到升平背后的腐败和积弊,心中时时鼓荡起革故鼎新的思索。在大师们的教导下,王懿荣在家乡练就的童子功,已经裂变和凝聚为爱国爱民的初心,煅打和铸就了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书生品格。王懿荣已经从一个爱读书的神童,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书生,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一个堂堂正正,可勘大任的伟男子。

正因为他爱读书,才让爱国爱民成为他灵魂的基因。正因为他爱读书,才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他的自觉追求。他是吮吸着优秀的中华文化的乳汁长大的。王懿荣能成为治学的大师和伟大的爱国者都是读书的滋养。

他爱读书,但不爱读死书,他不屑于章句、帖括。所谓“帖括”就是科举考试的文体。他读书学的是经邦治国的大道,关注的是经世致用的学问。在科举制度时代,读书是为了做官的。王懿荣的这种读书态度,使他17年间参加了7 次科举考试都不得中。这可害苦了一心伴他读书的妻子。陪着他度过这17年时光的是他的元配夫人黄兰。黄夫人出身官宦之家,知书达理,聪明贤慧,自从她嫁到王家,才让死气沉沉的家庭充满了欢乐。她全心支持王懿荣走读书求官之路。然而,王懿荣却一次次让她失望。进了京城后,每逢大比之年,黄夫人就精心地为他打点好行装。当王懿荣翻身上马,马儿咴咴地叫着离开家门时,黄夫人看着地上扬起的一片沙尘,就会收起笑脸,心事重重地关上门,她不知道这次是否得中。她已经经历了太多这样的时刻,每于重阳放榜日,夜半听到街上有唱卖得中名录的声者,她都以被蒙头,说:“此声凄凉,与秋风并厉,不可闻也。”然而,她终于没有听到报喜的声音。当他第8次考试得中的时候,黄夫人却已因病而逝了。王懿荣每每提起这事就非常伤心,他曾充满哀伤地写下《诰封宜人元配蓬莱黄夫人行状》一文,字字带泪地追述妻子好处。

勤于职守 多才多艺

王懿荣爱读书,但不读死书。他有着自己的爱好,并把爱好发展到极致,成为专家,还意外地发现了影响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甲骨文。

因为是书生出身,他一直把做学问看得比做官重要。王懿荣进京后,依然活得真实而热烈,他不屑也不谙官场的明争暗斗,只看重自己的操守和专注于治学。王家是诗书之家,著书立说,搜求金石是王家的家传,从小在这氛围里长大,对金石的偏爱,像一棵树一样在心里日渐长得枝繁叶茂,他受家族影响,把金石看成是中华文化的最真实留存,搜求金石、收藏金石、研究金石、辑录金石,成了他毕生追求。在不经意间,他有了自己的专业,成为治学的专家。他治的是金石之学,并成为此中大家。

清末之时,一些翰林名士不满足于整日吟诗作画,他们虽无实权,但关心国家大事,积极针砭时弊,参与朝政,人称清流。名极一时的李鸿藻、潘祖荫、张之洞、张佩纶等人皆在其中。王懿荣正直、耿介、幽默、敢言、有真性情的书生风范很快引起清流人物的注意。王懿荣也仰慕这些人的品格和做为,可谓惺惺相惜,很快把他引为知己。从此清流经常出入的“谏草堂”里多了一位意气风发,议论风生的王懿荣。这些人往往一人言事,众口相帮,形成了颇能左右朝政的积极力量。王懿荣出口成章,文才出众,颇受这些名士们的赏识,一时名噪京城,成为清流健将。

京城丰厚的文物资源,像是一片草丰水美的大草原,王懿荣不舍昼夜地在这片大草原上纵横驰骋。古旧书籍、古彝器、碑版、图画之类都是他的所爱,散署之后,他就会踱去各古玩市场,怡然徜徉其中,常常迷而忘返。日子久了,古董商们都认识了面带微笑,身材胖胖、说话幽默的王懿荣,只要他跨进古玩市场,立即就有人围到他身边推荐古董。每每遇到有价值的文物,就挪不动步。然而,他一个言官清流,囊中羞涩,看中了的东西,却无钱购买。回到家中常常闷闷不乐。那时在世的黄夫人懂得他的心事,就对他说:“明珠白璧,异日有钱时,即可以买到,唯有这类文物,往往如昙花一现,撒手便去,移时不可复得,以后再有奇遇,也未必是当时发现之物。”因此,每当王懿荣遇到难处,黄夫人就会将自己的裘葛、钗钏拿去典质,犹如厨笥移物,毫不吝啬。久久为功,家中所积文物极多,每逢盛夏,黄夫人都会亲自拿到院中晾晒。“防蠹鼠极力,岁以为常”,有她的全力维护,“儿女幼稚无知识,于文物皆不敢近也。”

公务之余,王懿荣如痴如醉地研究所得文物,同时,广泛涉猎经史、义理、训诂、韵学等学问,在考古、金石研究方面崭露头角。国中的金石大家陈介琪、李佐贤、鲍康、缪全孙都慕名与之交往,他们或当面切磋,或书信往来,共同探讨金石之论,他先后写出金石文字考释30多种,被誉为鉴别金石的权威。当时金石市场中出现疑而不决的问题,卖家和买家就会搭伙去找王懿荣判定,王懿荣每每都能给出中肯的意见。常常是他的一言即成定论。

金石一直是王懿荣的关注点、兴奋点和学问的重点,凡与金石相关者无不悉心深究。

光绪25 年,王懿荣因勤于王事,“昕夕入值,风雨无间”不幸患了重病。这天,家人又把刚抓回的草药让他过目,他翻看着,以他对金石的敏感,其中的几块骨头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不自觉地把它拿在手上翻看着,他惊异地发现,这几块骨头上,有着清晰的横横竖竖的笔划,似篆似籀,拿在手上反复观看,他的病中暗浊的目光突然变得雪亮。他大声地问家人,“这药是在哪里抓的?”家人不知主人为什么对这个感兴趣,连忙回答:“是在‘鹤年堂’药店。”他不听夫人劝阻,穿戴整齐,就急不可耐地坐上轿子向药店赶去。在药店,他让伙计把这味称做龙骨的药全部拿出来。他戴上眼镜,一片片地仔细查看着,越看越兴奋,他觉得这是从来没有见过的文字。他边看边问,这些药材是哪里来的。当他听说是从河南安阳购得的,更兴奋了。他告诉伙计:“这些龙骨全要了。”回到家中,他不顾病体,戴上花镜反复研究,凭他多年积累的金石知识,他确定这是古人用来占卜的龟板,他又仔细地分析揣摩,这些文字应是殷商王朝王室重大活动的记载,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他把它定名为甲骨文。

俗语说:机会只青睐有所准备的人,真是的,王懿荣的看似无意的发现,其实是因为有金石的深厚知识和熟稔,是对中国文化的敬畏。他的这一惊天的发现,把中国文明追溯上推千年,并因此导致了殷墟的调查和发掘,使考古学在中国生根发芽。

甲骨当龙骨入药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了,正是他的专业知识和敏感,才免于它最终的绝迹,并重新书写了中国的文字和历史。

敢于担当 廉洁奉公

当国家和民族遇到危难时,王懿荣的书生意气顿时化做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

当然,因为他的学问大了,在官场也曾得意过。光绪20年,是甲午年,这年王懿荣刚好50岁,身体已微微发胖,但精力充沛,步履稳健,两只浓眉下的眼睛炯炯有神,全力操劳国事,奏疏频上。这也正是他在朝中为官最春风得意的时候。朝庭大考一等,以道府记名,晋升翰林院侍读,又升南书房行走,再署国子监祭酒,成为大清最高学府长官。

他的书法独具一格,很受慈禧太后的赏识。慈禧喜爱绘画,写意花鸟是其特长,她多次召王懿荣进宫,在她的画作上题词做诗。光绪帝对王懿荣更是高看一眼,他既喜欢他的才华,更敬重他的忠直,他对王懿荣的《更定京员津贴银两名目疏》《请速开马颊河分减黄河以弥东患而卫畿辅疏》等特别赞赏。曾亲书寿字赏王懿荣,每有大事常单召独对。这让许多官员为之羡慕。

王懿荣得宠并非邀宠更不持宠,这年正是慈禧的六十岁寿诞,许多王公大臣都想借机讨好,搜肠刮肚地想办法让慈禧高兴。因慈禧对他的看重,王懿荣也存感恩之意。但他并不刻意讨好。王懿荣为官有金之刚,石之坚,为国为民,有股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冲劲。正是这年,中日海战爆发,国难当头。京城的官员们却顾而罔闻,甚至挪用了海军经费建了颐和园,更有人出了歪点子,要在皇宫到颐和园的路上,每隔一段布置一个庆寿景点,共60处,需240万两白银。听到这个消息后,王懿荣终于按捺不住早已愤怒的心情,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把一切愤懑倾倒在奏折上,开笔即为《吁暂停点景但行朝贺疏》,疏中毫不客气地写道“承办诸臣,于裁减之中仍寓铺张之意。”并明确表达暂停之意:“此际安危所系,实在呼吸之时,将来红旗报捷,随时补行。”奏章即成,王懿荣拿在手上,反复阅读,再次地字斟句酌。他知道此章一递,慈禧对自己的恩眷将付之东流,他还听说过慈禧的一句话:“谁让我一时不高兴,我让他一辈子不高兴。”虽难辨真假,但慈禧睚眦必报的性格他是知道的。最终他“不识好歹”的书生意气占了上风。国家安危是大事,个人恩怨不可计,他决定把这份奏章递上去。此折一上,满朝轰动,大家都在为办好寿诞出主意,他却不识事务,不知死活地上反对的折子,满朝官员都替他担心。让人想不到的是,迫于当时时势,慈禧太后并没有开罪于他,还听从了他的意见。但是这件事却为他留下了祸根。

不久,王懿荣听到了中日海战的战火已经蔓延到家乡胶东的消息。他心中升起了冲天的怒火,胶东久受日本侵扰,经年不息,现又大举进犯,孰不可忍。他又担心百姓遭到日寇烧杀掳掠心急如焚,寝食不安。这时,他自小崇拜的戚继光横刀跃马的形象出现在他的面前,父亲当年回山东办团练的场景也出现在眼前。他决心学习戚继光,学习父亲回到家乡,办起团练保家卫国。夜半,他披衣而起,写下了字字千钧的《请求回籍兴办团练疏》。消息传出,好友劝他,你现在在朝中正是得势之时,如日中天,现在辞掉这个高位,远离朝堂和圣上,也可能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王懿荣就是活得坦荡,活得豪气。他说“现在救国救民要紧,其它的事,就不去管它了。”夫人也劝他三思而行,他放言回答:“值此国家危难之际,朝庭命官,就该挺身而出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个人升降荣禄,身家性命有何所惜。”

这真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光绪从奏折中看到了他保家卫国的忠心,也看到了他与日寇决一死战的勇气,他虽觉得离不开他,但还是为其忠勇所感下旨准行。

从京城通往山东的官道上,北风凛冽,大雪飞舞。王懿荣和几个随从顶风冒雪,打马疾驰,恨不得即刻回到家乡。路经胶东莱阳县,县令保留着戚继光的一把腰刀,外形弯弯的,像是一张刚开拉的弓弦。剑出鞘寒光闪闪,如乌云中的闪电,剑碰鞘嚓嚓作响,仿佛是大雨中的雷鸣。县令为其义举所感,把珍藏多年的戚继光用过的这口腰刀献给他。戚继光是王懿荣久已仰慕的民族英雄,他郑重地接过宝刀,抽刀出鞘,看着寒光闪闪的刀刃,激动地热泪纵横,大声地说:我一定要用这把宝刀和大家一起战斗,杀不尽日寇绝不还朝。

当晚,他面对戚继光的宝刀,浮想联翩,不能入睡。写下《宝刀歌》“今朝喜得戚家刀,刀轻如纸光如水”。

在家乡的日子里,他骑一匹快马,奔波在胶东的县城、乡村,筹款项、招兵勇,买武器,委派头目,日夜操练。缺钱、缺人、缺武器,他殚精竭虑,倾其所有,连远在湖北的妹夫、总督张之洞也动员起来了。正在他万般就绪,准备挥军杀敌的时刻,李鸿章却在日本马关的春帆楼签订了《马关条约》把中华民族的许多利益出卖给了日本,包括割让台湾。王懿荣听到这个消息,气得捶胸顿足,连说,他做了这样的让步,日本的胃口会越来越大。事后证明他的意见是对的。但朝庭不听他的。一道上谕发来:“和议已定,勿庸招募,着即回京供职。钦此。”

看着这道上谕,王懿荣心生闷气,却也无可奈何。他却又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既然所组团练没有发挥作用,他就要把从朝庭那里支取的2500两白银还上。银子已经用出去了,国家也没有追缴,他却偏要与自己较这个劲。他认为钱虽花了,但终未能替国家出一力,“吾不敢累国家以度支也。”他对“廉”字的理解,可谓到了苛刻的程度。

2500两白银不是小数,钱从何来?这时候王懿荣的母亲谢太夫人站出来了,谢太夫人出身高官之家,满头白发,慈眉善目,仪态端庄,举止稳重,在家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当王懿荣向她禀报了准备给朝庭还钱的想法后,谢太夫人对儿子的想法甚为满意,大加赞赏。但他知道儿子无多少银两,常典当衣物购置文物,要凑2500两银子不是那么容易,就主动又坚定地对他说:“把我值钱的衣裘、钗钏都拿去典当,把你妹夫(即张之洞)孝敬我的银子一并拿去。”她怕儿子不接受,又宽慰王懿荣说:“吾衣饰岂所固有,皆国恩之余。以国家赐予复为国家用之,何憾!”王懿荣听得潸然泪下,对母亲充满了感激和敬佩。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满门忠烈,何其壮哉!

王懿荣又变卖了一些家产,终于凑够了2500两白银,当上交国库后,他终于舒了一口气。

在回京复命的路上,他写下《偶感》一首:岂有雄心辄请缨?念家山破自魂惊。归来整旅虾夷散,五夜犹闻匣剑鸣。

这是他回乡办团练的体味,更是为国为民雄心的表白。在他心中国是最大的,国之忧是他之忧,国之难为他之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他的精神坐标和道德底线,是士大夫的不泯的气节。

投井殉国 誓死不屈

正因为他的书生本色,他是把国家看得高于一切的,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1900年,是中国历史上灾难深重的一年,也是王懿荣生命的最后一年。4月,英美德意兵舰开进天津,5月,八国联军开始由天津向京进发。北京城内一片混乱,一片恐慌,商店关门,市民逃离。

乱糟糟的御前会议上,按照慈禧的指示,王懿荣被任命为团练大臣。在别人避之唯恐不及,他却坦然接受。

回到家中,谢夫人看他面色凝重,便问缘由。王懿荣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朝庭封了我一个送死的官啊。”谢夫人是王懿荣的续弦,也是官宦后代,聪明贤达。“你国子监祭酒,是个文官,大敌当前,却让你来组织团练,这明明是慈禧对你上折影响她寿诞的报复啊。”王懿荣没有作答,他的心里何尝没有这样的疑问。但是,这一点疑问,他很快就放到一边去了。大敌当前,每个国人都有责任挺身而出,何况自己是国家重臣。他立下决心要承担起保卫京城的责任,但深知危局恐怕难以收拾,他给夫人说:“恐怕是我为国殉难的日子到了,如果失败,只有以死表明对国家的心迹了。”谢夫人听得心酸流泪,但这是摆在面前的现实,两人商议把院中大井淘净,以备后用。

王懿荣的家在内城东安门外锡拉胡同11号,离皇宫不远。院中有一口大井,井口宽阔,井水很深。平日为了安全,井口放了一块大横石。这天,王懿荣脱去官服,官帽,只穿衬衣,率领仆人搬走横石,将井挖深、淘净,谢夫人也在旁边帮忙。仆人们不知主人为啥如此仔细地淘井,问他原因。他擦了擦头上的汗珠,目视深遂的井口,平静地说:“此吾止水也。”众人默然流泪。

王懿荣为办好团练,日夜操劳,“往往夜漏三下,未及就眠,心力交瘁,殆难言喻。”身为京师团练大臣,王懿荣根本没有军事指挥权力,下属千余人的团民,半是老弱残兵,而且缺乏武器。他只好向远在湖广的妹丈张之洞求援:“此一千百人,赤手白战,即有钱也无处筹买。公能捎为捐置否?此垂泣而道之者也。”

这就是王懿荣,为国为民自觉担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不久,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装备精良的禁卫军闻风而逃,团练更不能成军。京城大街小巷浓烟烈火,处处是枪声和惨叫声,百姓狂奔乱逃。他无力回天,沉痛地走回家中,对谢夫人说:“吾可以死矣。”他端坐到书桌前,拿出他喜欢的朝鲜贡品龟注砚,倒上几滴水,一丝不乱地磨起墨来,直到他看到砚台的中央出现了微微的黑色涟漪,才拿起笔醮足了墨,轻轻地在砚边抹了抹,然后,开始书写起来。外边已是炮火连天,但他却稳如泰山,虽然写得是绝命词,却面不改色,他一笔一画,笔笔到位地写下:“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然后,郑重地写下自己的名字:“京师团练大臣国子监祭酒南书房翰林王懿荣。”表达了因没有完成国家使命,以死明志的决心。

现在看,他留下的这幅绝命词,字字雄健有力,排列得体,似石、似山、似刀、似剑。足见其即将赴死之时的淡定、从容和坚定。这是他毕生持守中华精神的凝聚的定力,是他金石性格的定格。

在绝命词上压上镇纸后,他从容地吞金,不果;再服药,又不果。

他抱起戚继光的腰刀向院中的大井走去。他42岁的夫人和31岁的儿媳张允淑也都相跟而出。当时,尚有9岁小儿、8岁长孙准备同时投井。众仆人“环跪而劝”,王懿荣大声呵斥,仆人无法,抱起两个孩子夺门而出。王懿荣先将戚继光腰刀投入井中,然后先将一脚跨入井上,紧接着又将另一只脚迈向井中,井中传出一声巨响,水花溅起一丈多高,接着是一阵“咕噜、咕噜”的声响。当归于沉寂后,谢夫人也沉稳地走近井口,一跃投入水中。儿媳眼看公婆投井,热泪满面,心如刀割,直接扑向井口,一个跟头,坠入井中了。

十日后,王懿荣遗体由同僚张振卿、王罅、王杜松等由井中捞出,安葬于私宅花园隙地。后由王孝禹、张燕谋又移厝于京师郊外宝应寺义园。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二月,王懿荣次子王崇烈扶柩奉葬于家乡两甲坡西北顶。

高风亮节 浩气长存

王懿荣去世后为历代所敬仰。1989年10月17日,为纪念王懿荣这位著名的甲骨之父、爱国志士,在其诞辰145年及发现甲骨文壮烈殉国90年之际,福山区政府于城里街路北卍字会旧址建成王懿荣纪念馆,并举行了隆重的开馆典礼。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等媒体皆发布消息或专题予以报道。1995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为王懿荣纪念馆展览书写“前言”并题词。题词为:“慧眼识甲骨,高风拜先生。”

1995年,山东省文化厅、文物局授予王懿荣纪念馆“山东省优秀社会主义教育基地”称号。

1996年,烟台市政府授予王懿荣纪念馆“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

1999年,王懿荣纪念馆迁入盐场村王氏园。此馆占地3600平方米,房屋50间,设6个展室,展出王懿荣生前收藏的甲骨文片、文房四宝著作书籍、手札、手书对联、中堂、戚继光宝刀以及衣、靴、官帽生活用品和遗物等300余件。还有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党和国家高用品和遗物等300余件。 1999年6月,中国社科院主持成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王懿荣研究会,先后编纂出版了《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王懿荣集》《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00周年学术论文集》等专著。

2009年,福山区政府又斥巨资在青龙山前兴建新的王懿荣纪念馆暨王懿荣广场。

王懿荣一门壮烈殉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悲壮的一页,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气节,也树起了一面“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旗帜。他那“在地为河岳,在天为日星”的浩然正气已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

来源:国风记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