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如何看中国阅兵?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5 08:01 3

摘要:这个瞬间被镜头捕捉,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最触动人心的画面之一。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空,数万只和平鸽振翅高飞。

在这庄严而感人的时刻,一位外国记者突然泪流满面。

这个瞬间被镜头捕捉,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最触动人心的画面之一。

中阿卫视的记者方浩明在阅兵结束后难以平复心情,他坦言:“特别是最后放飞和平鸽和气球的时候,我的眼泪就止不住了。”

他补充道,“我来自一个饱经战乱的国家,多么希望我们人民也能过上中国人这样的安稳生活。”

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无数生活在冲突地区人民的心声,也让无数中国观众为之动容。

庄严的阅兵场上,中国自主研制的主战装备依次亮相。地面方阵步伐整齐划一,空中梯队呼啸而过,展示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风貌。

然而,最打动人心的不是尖端武器装备,而是最后那万鸽齐飞、气球升空的和平景象。

方浩明动情地说:“在中国,人们可能已经习惯了每天平静的生活,但这些日常的安宁,对我们来说却是一种奢望。”

从战火纷飞的地区,方浩明对和平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渴望。

他成长于炮火声中,亲眼目睹过太多因冲突而流离失所的平民,太多在战乱中失去亲人的家庭。

“在我的家乡,人们最渴望的不是财富,而是能够安心走在大街上不必担心爆炸的安全感,是孩子们能够正常上学不必害怕空袭的平常生活。”方浩明的话语中透露着深深的向往。

国际社会对此次阅兵给予了高度关注。多家海外媒体派出记者进行现场报道,他们从不同角度解读这场盛大的纪念活动。

俄罗斯记者安娜在现场表示:“这不是炫耀武力,而是展示中国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能力。为什么要害怕呢?这是中国对世界和平做出的庄严承诺。”

来自新加坡的媒体人陈先生注意到:“与以往相比,西方媒体对此次阅兵的评价显得更加客观。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所传递的和平理念,而非单纯聚焦于军事装备。

这一点从各国报道的标题中就可见一斑。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标题是《中国纪念抗战胜利,强调和平发展》。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则以《中国展示军力,但传递和平信号》为题进行了报道。

来自东南亚的记者们尤其关注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发展。印度尼西亚记者注意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正在不断加强。”

这场阅兵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更传递了珍爱和平的理念。这一点得到了国际观察家的广泛认同。

南非媒体的评论文章写道:“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传递的信息十分明确:和平来之不易,必须通过铭记历史、还原真相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来共同守护。

“万只和平鸽象征着中国对和平的渴望与承诺。”

这种对和平的珍视也体现在中国的外交政策中。

多位国际问题专家指出,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

方浩明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了天安门城楼上的标语,他说:“中国正在通过实际行动让更多国家走到一起,共同发展,让世界变得更加团结。”

这一理念得到了多个国家的响应。

普大帝、金元帅等外国元首的到来,表明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

与以往相比,此次西方媒体的报道更加平衡和客观,减少了过去常见的偏见和误解。

对于方浩明这样的国际记者来说,在中国的工作经历让他们亲眼看到了一个不同于西方媒体报道的中国。

阅兵式结束后,方浩明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看着逐渐散去的人群,对镜头说了最后一段话:

“今天的阅兵展示是为了铭记历史、共创未来。中国让更多的国家来到这里合作,共同发展,让这个世界变成一家人。”

和平鸽已经飞远,但那一刻的感动与思考,仍然留在每个人的心中。

对于来自战乱地区的记者来说,这场阅兵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更让他看到了和平的可贵和一个国家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在那个阳光明媚的秋日,一位外籍记者的眼泪,成为了对和平最深切的渴望和最动人的诠释。

这段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体会到和平的珍贵,也让更多人理解了中国通过阅兵式想要传递的和平理念。#头条深一度#

1. 央视新闻:《九三阅兵专题报道》

2. 环球时报:《外媒关注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活动》

3. 中国日报:《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和平发展理念》

5. 凤凰网:《中阿卫视记者观看阅兵感动落泪》

6. 新华社:《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

7.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专家解读中国阅兵式的和平意义》

8. 哈通社:《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国抗战纪念活动》

(老A)

来源:非遗手艺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