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霄县的不少乡村相继自发组织成立了业余潮剧团。各潮剧团频繁地在自己家乡演出,被县内外乃至省外的县、乡聘请演出,参加县里组织的调演、汇演,潮剧团对传承优秀传统剧目,对活跃城乡文艺生活,对党的宣传教育工作,起了巨大的作用。
声色艺俱备,文武畔齐全
——回忆上河业余潮剧团
罗顺德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霄县的不少乡村相继自发组织成立了业余潮剧团。各潮剧团频繁地在自己家乡演出,被县内外乃至省外的县、乡聘请演出,参加县里组织的调演、汇演,潮剧团对传承优秀传统剧目,对活跃城乡文艺生活,对党的宣传教育工作,起了巨大的作用。
上河业余潮剧团是其中较为出色的潮剧团之一,它成立于1954年左右,终止于1988年孟秋,前后经历了土地革命之后的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乡政府确立。经历了从生产队集体生产到分田承包到户的历程。经历了从土地改革到"三面红旗",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到"文革",从改革开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程。
上河业余潮剧团历史之久,组织机构之健全,演技水平之精湛,影响力之深远,令千万观众赞叹。上河业余潮剧团之消失,不少老演职员相继离去。想当年演职者们曾叱咤风云于舞台,他(她)们在那辉煌灿烂的岁月所作的付出,难道就让他们无声无息地消失吗?
(上图前排从左至右:蔡秀莲,蔡红龟,方大北,方多成,方色章,方福花;后排从左至右:刘玉辉,蔡泰年,蔡云武,方宋珍,方友才。)
(方坤茂,蔡碧兰夫妇)
近一周来,也就是从2025年8月下旬起,笔者抓紧时间,走访了不少知情者,重点了解十几位仍健在的演职员,他(她们)中年龄最小的71岁,最大的91岁。他(她)们是:①当年在县内外影响力最大的剧目《桃花过渡》桃花姐的饰演者方宋珍及方宋珍的丈夫蔡泰年,他是戏班弹扬琴、拉椰胡的民间艺人;②当年每一台戏的"总指挥",司鼓的方坤茂及其当过演员的妻子蔡碧兰;③当年是一位出色的旦角,担任多台戏女主角的方福花(俗名方树妮);④当年既是男主角,又在"武畔"击鼓敲锣的方友才;⑤当年的第二代司琴手(杨琴)方多成;⑥继承"文畔"头手”的方龙圳的儿子方大北;⑦时年已86岁的老演员,兼任给女演员梳妆的蔡秀莲;⑧饰演男主角,演过古装剧也演现代戏的蔡云武(俗名恶仔);⑨饰演男主角,并能给舞台道具刀、棍、枪雕塑加工的刘玉辉;⑩戏班武畔敲锣,兼饰某角色的蔡红龟;⑪第三代司琴(杨琴)手的蔡惠芳;⑫当年饰演偏将、帝王等男角色的,现年已91岁的方色章。
(罗惠莲在演唱潮剧)
(2024年8月,在上河庙戏台演唱潮剧。从左至右:张阿飘,蔡云凤,蔡大惠,罗惠莲,罗彩霞,罗美真)
被笔者走访的14人中,提供内容最多最详细的是蔡惠芳,他是被走访者年龄最小的(71岁)。他已在"上河庙"担任管理工作多年,上河庙理事会购买一架扬琴和音响设备,蔡惠芳坚持练琴。上河村"第三代"潮剧演员,虽然都当奶奶,有几位家住县城或市区,但她们充满对潮剧的爱好,经常相约,集中到上河庙进行潮音演唱。她们虽离开戏班卅几年,但每出戏的歌词仍记忆犹新,她们那动听的歌喉不减当年。她们是:罗惠莲,罗美真,罗彩霞,蔡大惠,张阿飘,方云凤,方丽君,蔡素叶等。每逢初一、十五,罗惠莲等到上河庙拜神明,也经常在大庙的管理室唱潮剧,蔡惠芳伴奏。
上河业余潮剧团(也称上河文工团)1988年散伙以后,原来全村演出点的旧戏台也拆旧建新了,当年的服装道具无影无踪了。经过多方打听,有幸拍到当年的戏箱(俗称戏1ang)的几个残片,并且惊喜的发现了蔡惠芳保存得很好的三本剧本,《三进士》,《罗通扫北》的上、下集。这些出自刘荣华之手,剧本从刻写、蜡印到装订成本,所花心血与时间之多,刻写字迹之工整漂亮,简直无人可及!
(残存的戏箱板片,上有油漆花纹和“上河文工团”的字迹。)
(手工刻写、印刷的剧本)
以下,筆者从几个方面来回忆上河业余潮剧团的历史。
(一)集训地点与导演
自发成立于1954左右,每天的集训时间多在晚间,最早的集训地点在旧方祖祠"中兴堂"。当时先后请二、三位潮州地区的导演,其中一位叫文九的,当时可能是配合土地改革后的农村形势,都演出现代剧,剧名有《王大大》、《苏仪先生》等。
演员有方龙春,林秋花,蔡秀莲,方赛君,许烏吉等。不久,集圳地点较长时间地在清朝罗露(俗名罗百万)所建的"旗杆脚楼",这里厅间多、空间大,为演员集训排练,为导演食宿提供舒适的环境。剧团聘请时间较久的潮州导演是程来喜、张铭国。"文革"时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也在此排练。"文革"中后期,聘请潮州女导演刘佳珍,先后排演现代剧和古装戏,在村中央的固定戏台集训。
后期还有较短时间的聘请来两位潮州导演:一位叫凤鸣的,导演古装剧《双玉燕》;一位叫余志祥的,导演古装剧《妲己乱纣》。在潮剧团接近尾声之际,程来喜,刘佳珍也先后再度莅临。在没有聘请潮州导演期间,方龙春也承担起某个阶段的导演工作。
(二)文畔,武畔
文畔:管弦及弹拨乐器。文畔最主要的是"头手弦"和扬琴手。“头手弦"(潮州二弦),方龙圳赫赫有名,他还得兼吹唢呐。一台戏从开戏(晚上七点)到凌晨,拉吹不断。有时到外地演出,当地会有人登台试比弹拉技艺,方龙圳都会技高一筹。上河业余潮剧团第一代揚琴手方清荣(剧团团长),蔡学诗;第二代扬琴手方多成、蔡泰年(兼拉椰胡);第三代扬琴手蔡万枝、蔡惠芳。文畔中弹吹手蔡学诗最神奇,他是彻头彻尾的文盲,但从小对潮剧有浓厚的兴趣,到外地较早成立的潮剧团受熏陶,日积月累,在业余潮剧团,不管是那一曲弦丝乐,那一出大联戏,只要有人起头弹奏,他或操扬琴或吹唢呐,总能句句跟得上;若单独一人他即无法奏乐,这种人有其天赋。文畔弹三弦的是蔡天发,拉椰胡、提胡的人也有若干。
武畔:以打击乐为核心,主要乐器有:大鼓中鼓,小鼓,曲锣(斗锣)、钹、深波、苏锣、钦仔(又称空仔)等。司鼓也称"总指挥",是方坤茂担当,他掌有鼓类及木革类的低音板、中音板副板、高音副板。"总指挥"负责掌控整台戏的节奏强弱,快慢及启承转合,通过鼓点敲板之变化,引领文畔乐器和演员表演的配合。武畔负责深波的是方泗金,击打锣、钹等的是许烏吉,蔡红龟,烈嘴,财有,登芳,方国良,蔡加春,罗良生(俗名电灯),罗赞塔等。
(三)剧团组织机构,人才及经费来源
上河业余剧团成立自始至终,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方清荣担任团长,他威望较高,在维持全团的团结协作,出色完成演出任务等方面有较高的能力。在"文革"期间及剧团即将散伙的后期,上河大队部曾委派蔡金瑞,方什洲,蔡火盛等人主持剧团的工作。
潮剧开场锣鼓、大将出场时常吹号头,俗称“嗳嘟”,它由三节铜管套接而成,底端喇叭口向上弯曲,全长约112厘米。能吹这种乐器的有:方赞生,蔡金文,罗茂才,方财有,罗赞塔。
(上河业余潮剧团的集训点“旗杆脚楼”)
剧团总体文化程度偏低,文盲人数占70%左右,部分女演员上过本村的夜校。有个别男演奏员文化程度较高,比如"头手弦"方龙训,男主角及代理导演方龙春,弹三弦的蔡天发,他们解放前曾就读于平和小溪的"双十中学";老生扮演者方宗,解放前曾就读于云霄中学初中组。担任男主角及剧本刻写、幻灯字幕制作及操作的刘荣华,弹奏杨琴的蔡泰年、方多成等都有小学乃至初中程度。"总指挥"方坤茂对潮剧情有独钟,在潮州导演的栽培下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练就了打鼓敲板指挥全台戏成功演出的好本领。
在上世纪50-80年代的集体大生产,集体经济的大环境下,上河大队辖管一个果业队,当时上河、下河村是闻名的水果之乡。上河村在秋季果树实成熟之季,几乎每天都有采摘金枣、芦柑、蜜桔、蜜柚等,每天用"西林船"3-4只顺漳江运到到云霄水果行为出售。果业队的收入大部分可用来给剧团购置道具、头盔服装及聘请导演等。戏班有外出演出,戏金也缴交大队,部分资金用于剧团添置所需的器物。
(以上二图来自网络)
潮剧团的构成主要包括:演员、乐师,舞台工作人员。演员分为生、旦、净、丑等行当;乐师与舞台工作人员包括:鼓师、乐师、灯光师、化妆师等。上河业余潮剧团这些人员都较为齐全,因此,剧团人员林林总总有70左右人,都能同心协力,分工负责。
(四)演出的主要剧目及演员
最早出台演出的古装潮剧是《辟山救母》,又名《宝莲灯》。许城花饰演三圣母,许石榴饰刘彦昌,蔡秀莲饰婢女,方云仔饰沉香,蔡金文饰杨戬,罗明树饰哮天犬。演此剧的第二批演员是:方福花(俗名树妮)饰三圣母,蔡云武(俗名恶仔)饰沉香,刘玉辉饰杨戬(二郎神)。这台戏之后相继出台了几十部潮剧,其中不少剧目轰动了县内外。当时影响力最大的是《桃花过渡》,饰演桃花姐的方宋珍演技高超,年轻美貌,唱腔清丽婉转悠扬;饰演摆渡伯的是方龙春,他可称"半个导演",演功上乘,丑角的声腔折转动听。此剧目不管到那里演出,观众人山人海,并且强烈要求第二个晚上演出时要重演此剧目。
《八宝追夫》饰演八宝公主的是许石榴、方福花(树妮);《穆桂英挂帅》饰演穆桂英的是许石榴,饰演杨六郎(杨延昭)的是方宗,这几位都是长期担任男、女主角。许石榴演技相当好,声美音量大,可演旦角,可扮男装饰演军中元帅等角色,樊梨花也是由她饰演。方福花演花旦等很出色,在《双狮图》《背解红罗》等剧目中都是主要角色。方宗饰演老生也相当出色。
《李三娘》《井边会》饰演李三娘的方香片,
演技细腻,委婉缠绵中含悲泣的唱腔,博得深谙戏文者的赞赏。方香片在其他剧目中多扮演青衣角色,非常可以信任。在《李三娘》这出戏剧中,方宋珍饰演孬兄嫂,脸上饰一颗明显的黑痣,她以刁恶刻薄虐待李三娘的入木三分的表演,引起观
众的气愤填膺,有的观众甚至第二天要寻出这位恶兄嫂给予惩处。
可见其演出角色相当到位,演技水平之高深入人心。
《昭君和番》饰演王昭君的是方赛君,她也是一位演技、唱腔都很好的老演员。
在较老的一批演员中,方云仔是很出色的一位,她女扮男装,饰演元帅大将当主要角色,比如饰演狄青,沉香等。较年老的男主角有:罗农才,罗赞塔,刘荣华、方色章等,他们都相继扮演武将或武生等角色。另外,方兰桂、方浪仔也都多次出场,扮演相应角色。上河业余潮剧团不断有较年青的优秀演员加入,呈现出新老交替,新老结合的可续性发展态势。
古装潮剧《妲己乱纣》,饰演妲己的罗美真,传承了其母親许石榴的高超演艺,并在多出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
《罗通扫北》分上、下集,饰演罗通的是罗惠莲、蔡燕梅,其声色艺令人赞叹,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三进士》中饰演孬媳妇的方丽君演技更是出众。方丽君担任多台戏的演出,她技艺上有天赋,演出中需哭时泪即挂腮,须笑时旋即"阴转晴"。她主演的角色几乎无人能够替代。
"文革"期间不能演古装戏,上河业余潮剧团限随形势,演出现代潮剧,比如《杜鹃山》、《红色娘子军》、桃园堡》等。
潮剧现代戏《江姐》,蔡美贞、蔡丽英姐妹分别饰演双枪老太婆和江姐,演技水平很高。男角罗连城饰仰演甫志高。
现代剧《双红英》的主角由罗蜂蜜饰演,她还在多出的现代剧中任主角。担任主角的还有蔡云武及其妻黄美英,还有蔡金全等。除了上述的古装潮剧外,上河业余潮剧团的剧目还有:《刘明珠》、《扫窗会》、《双玉燕》、《岳剑华》等等。
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又兴起演古装剧。上河业余潮剧团的新演员,除上述的罗惠莲、蔡燕梅、方丽君外,还有擅长演花旦的蔡惠珠,还有担任各种角色的罗彩霞、蔡大惠、张阿飘、蔡美华、蔡云凤、蔡素叶等等。
另外,在早期、后期排演古装戏或现代剧中,,还有一些出场次数较少,担任次要角色,或者在后台"赞声"(注:潮剧中的一唱众和:登台演员唱精彩片断时,后台众声齐唱相和)的男女演员,根据知情者多人回忆,按老年、年轻的顺序录下:
罗秀玉(俗名Chuǎ仔),罗玉枝,罗金葱,方大青,方甘露,蔡水生,蔡美凤,蔡水成,蔡翠云,蔡月华,蔡惠云,蔡桂春,方良淡等,以上人员都还健在;已经过世的有:黄溪口,方胶蚤,方振城,罗红卒,罗放仔,罗金花,蔡月英,吴素兰,方圆镭,林春英,蔡学文,蔡金才。
"文革"初期,上河业余潮剧团停至排练,当时成立了一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由厦门市下放干部黄镜彤组织,大队部贫协主席许烏吉,团支部书记方瓦主持,自编自练,以高唱革命歌曲(包括毛主席语录歌)为主,结合某些舞蹈,上河水文站的林纯燮同志提供技术指导,宣传队在本村宣传演出,也曾参加云霄县宣传部门组织的会演。罗蜂蜜演唱的《英雄赞歌》及集体舞蹈《南泥湾》曾闪亮登场于县人民会堂的舞台上。当时的乐器弹奏者是:下乡知青叶锡城弹扬琴,下乡知青陈启俊吹横笛。他都具有一定水平。回乡知青罗顺德,罗土改等拉二胡,弹月琴等乐器,水平一般。宣传队演员主要有:罗蜂蜜,蔡美贞,蔡丽英,方瑞珠,何红叶,蔡凤英,陈启俊,蔡云武,黄美英,蔡长明,罗连城,还有原来就是业余潮剧团的老演员罗农才,罗赞塔等。宣传队存在时间较短,解散后,部分演员加入上河业余潮剧团。下乡知青返城。
(五)艰苦的学戏及外出演出概況。
参加上河业余潮剧团(也称上河文工团)学戏的村民,特别是女性,几乎都是文盲,厚厚的剧本,复杂的台词、歌曲都得一句一句与导演跟唱,跟说白而"生吞硬记",舞台动作靠导演手把手不断操练。不管是女角还是男角,白天从事繁重的田园劳动,当家庭主妇的还得理家务,照顾幼孩。每天晚餐后紧张地洗刷完毕,即主动地集中于集训点学习。学戏时间有时要到半夜(特别是主角和文畔人员)。当时没有一口茶汤,更甭谈有稀粥喝了,更没有一分钱的报酬。日积月累,戏文趋熟。风雨无阻,演技逐高。坚持不懈,何计报酬?那时的人,那时的思想境界,那时的人所作出的奉献,可谓功垂千秋!
在本村,有传统的节日或活动,都能看到本村业余潮剧团的精彩演出,每晚的演出都到半夜至2点,也只有些咸稀粥充饥。
随着上台演出的剧日越多,演出的水平越高,上河业余潮剧团也经常被聘请到县内,县外的乡镇演出。
到东山县西埔、澳角、康美、杏陈等大乡、重镇演出。曾经有一大乡村的党支书通过广播告知村民:“我们村历来都请广东专业潮剧团,请县级专业潮剧团来演出。今、明两晚我们特别聘请云霄县一个山村普通的业余潮剧团来演出,请大家遵守纪律,文明观看演出。"党支书还特地安排几个民兵全副武装维持秩序。两个晚上的成功演出,获得当地群众的普遍认可。有不少群众公开讲:这样好的演出水平,每晚700元左右的戏金,实在对不起戏班了。这只是其中一例,剧团到那里演出,都获得圆满成功。
到漳浦县的县城区、沙西、六鳌、盘陀等镇都演出过。也曾到龙海县某些乡镇演出过。到平和县演出更为频繁,当时山区交通条件差,多且杂的道具,笨重体大的戏箱,都得肩挑或扛沿着羊肠小道拾级而上。曾到国强乡的片仔松湖等偏僻的山村革命老区村演出,曾到安厚、大溪、南胜等地演出。与在本县的山区演出一样,越大山深处的人越难得一见大型剧目的演出,因此四乡五里来作客看戏的客人济济,主人最难办的是夜间没有办法提供客人睡觉的房间与床铺。因此在这种地方的演出时间要最长。
从下午两、三点钟"办仙"持续到晚餐前。当晚7点开鼓,以"大连戏"的剧目演至第二天天亮。演出时间漫长,且都不得马虎。当时每晚的戏金也就三百元左右(不包括大米、蔬菜等)。
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到本县的下河、马铺、和平、火田等山区的村庄演戏,都得步行20左右公里,每人自带衣服被蓆。到县内沿海的乡村或到东山漳浦一带,有的演员先走路到云霄城关,有的演员乘本村的"西林船”顺江而下,而后集中统一乘大帆船过海,几经奔波劳顿,不误时地到达演出地点。
在生产队建制期间,剧团有出外演出,按人头分等级记给工分。生产队撤销后,每位演职员以不同等级,每晚每人发给1至2元左右。但往往不能兑现,由于收入低,戏金还得上缴村集体。
外出跨省的演出曾到潮州导演刘佳珍的家乡,这次演出归来之后,剧团也散伙了。
上河村是以方、罗、蔡、刘为主要姓氏的多姓氏聚居地,因此,本村互通婚的很多。在上河业余潮剧团三十几年的历史中,剧团内喜结良缘的有十一对,他(她)们是:方色钦、黄溪口。许烏吉,罗放。刘荣华,方云仔。方色章,林秋花。蔡云武,黄美英。蔡红龟,林春英。方瓦,罗秀玉。蔡万枝,方凤珍。
方坤茂,蔡碧兰。蔡泰年,方宋珍。罗良生,蔡月华。
(六)剧团的勤杂人员。
服装、道器的管理:罗茂才,方如茅,方坤成。
照明:初期点汽灯,后来购置两盏大电(大汽灯),由方什州专人启用;后期罗德功负责用电照明。
戏幕及外台布置:方登芳,方色饮,方财有等。
幕后唱词等提示:方色钦,方财有。
炊事人员,先后任炊事人员的较多,换老更新,他们是:刘陆安,蔡发树,刘摇,罗太昌,方樣,罗福元,蔡金旺,蔡金水,罗延长等。
(七)戏台的搭建及道具的制作。
供演出的戏台有两种:游动戏台与固定戏台。本村早期是踮脚戏棚,大棚椅分布四周及中间,竹木为立柱、横架,桐油帆布或谷笪覆顶,木板(棚梆)铺台,色帘作幕。
1960年左右,上河大队建起一座固定戏台,空间宽敞。当时木工师傅是刘国旗、罗太昌等,泥水匠是蔡金龙、蔡江淮、蔡金文等。水头自然村的蔡成加组织夯墙队来给戏台夯土墙,所用的砖,瓦皆由上河大队砖瓦厂提供。旧戏台于2018年左右拆除重建新戏台。在这一年前后,本村还在上河庙大埕建一座固定戏台,在"顶方区"东园楼前建一座崭新的固定戏台。
当年上河业余剧团分批从潮汕一带购置的演出头盔、服装,文武畔乐器,品样齐全。
本村的木工师傅刘国旗负担加工大戏箱五只及小戏箱若干,演员所用的刀、枪、锤,盾牌等道具,也主要由刘国旗、蔡金龙加工制作,某些雕刻工作,当时较年轻的刘玉辉也有参与。
总之,上河业余潮剧团的光辉历史长,走过的道路多,创造的业绩大,剧团的持续演练彰显了文化艺术的伟大历量,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笔者终于匆促凑完此文,对于文中出现的缺漏或不足之处,敬请知情者更正指出。
(名演员许石榴,2024年谢世。之前曾与其外甥女“善小舟”合作视频,影响力大。许石榴当时已87高龄,其标准的潮州语音和不用矫柔造作的一举一动,与外甥女配合默契,获得千万粉丝的高度赞美。)
作者简介
罗顺德,云霄县上河村人,从事中学语文教育三十年,2008年退休。履行"活到老,学到老”的教诲,耕读相伴。
来源:好山好水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