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药是哪来的,又去向哪里?相信行业内很多人都心知肚明。然而背后最受关注的点就是,回流药品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同时对医保基金安全是巨大的损害。
原创 黎深 药店智汇
近期,回流药又折腾上了央视新闻,“医保套现”手段再一次赤裸裸暴露在大众眼前,备受关注。
这些药是哪来的,又去向哪里?相信行业内很多人都心知肚明。然而背后最受关注的点就是,回流药品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同时对医保基金安全是巨大的损害。
本次事件中,他们是如何绕过药品追溯码的?这件事对行业其他药店又会有怎样的影响?
案例回顾
昨日,央视新闻独家调查揭露了湖北武汉等地猖獗的“医保取现”与“回流药”非法交易网。
事件核心链条包括以下关键环节:
医保套现操作:参保人在收药人指引下,用医保卡购买高价处方药(如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单价820元/盒),再以6-7折转卖给收药人套现,参保人每万元医保资金仅获6000-7000元现金。
虚假处方漏洞:药店与互联网医院勾结,通过伪造电子处方绕开监管。例如,某药房店员仅凭收药人提供的“小纸条”,即可通过成都某互联网医院的虚假处方系统开药,全程无真实医生参与。
药品加价回流:回收的药品经中间商层层加价后(如成本价492元的药以800-850元/盒流入基层诊所),最终由患者高价买单。
部分医疗机构防止消费者查询药品来源,撕毁药品标签、外包装以掩盖非法来源。
回流药再上热点,无辜药店恐被连累
此次事件已引发全国性震动,多地启动联合调查,预计将推动更严格的行业监管措施。然而,严控政策可能对合规经营的药店造成三大“误伤”:
处方审核成本激增:未来电子处方审核或需强制接入官方平台,药店需投入资金升级系统,甚至配备专业药师驻店,中小药店需要承担更多的成本压力。
突击检查常态化:武汉已对涉事药店驻点调查,四川、湖北等地成立多部门工作组。
在监管如此严格的行业环境下,回流药再一次被“起底”,可以说这是对医保局监管的再一次挑衅。
未来,全国范围内突击检查频率可能提高,合规药店也可能因流程繁琐影响运营效率。
公众信任危机:央视报道中“药店与药贩子勾结”的标签化描述,可能让消费者对所有药店产生疑虑。即使合规药店,也可能面临顾客流失、客诉增加等问题。
对于那些无辜药店,本就处于行业经营的寒冬,这下可能又将重新回到监管热点视角中。可谓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顾客一淡心有芥蒂,药店的解释成本将越来越高。
行业警示:负面报道下的信任危机
央视报道对药店行业的冲击不仅在于监管加码,更在于公众信任的长期损伤:
形象污名化:事件中“药店为业绩协助套现”“撕标签掩盖来源”等细节被广泛传播,加剧公众对药店的负面刻板印象。
患者安全疑虑:报道揭露的“回流药”安全隐患(如撕毁标签、无追溯信息),可能会导致患者对药店药品质量产生担忧,尤其影响慢性病用药等高信赖度品类销售,药店的解释成本扩大。
政策矫枉过正风险:部分地区可能为快速响应舆情,出台“一刀切”政策(如限制医保药品种类、强制处方药下架),进一步压缩药店生存空间
在此,药店智汇呼吁,在行业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合规经营一定是是第一位!
来源:许晓锐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