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半年报业绩缩水,问界最大对手不是小米,而是自己人华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17:03 1

摘要:营收下滑,利润却蹭蹭上涨,这事儿一出来,谁能不眨巴下眼?昨夜,赛力斯那一纸半年报就甩在了桌上,咋一看,数字看着还真是玄乎:钱是“没多进”,可净利润硬生生比去年疯涨了八成多,搁谁身上不想问一句:“这钱到底咋赚的?”

营收下滑,利润却蹭蹭上涨,这事儿一出来,谁能不眨巴下眼?昨夜,赛力斯那一纸半年报就甩在了桌上,咋一看,数字看着还真是玄乎:钱是“没多进”,可净利润硬生生比去年疯涨了八成多,搁谁身上不想问一句:“这钱到底咋赚的?”

但接下来一件事彻底震惊所有人,当赛力斯最新半年报出来以后,竟然出现营收下降4%,净利润却暴涨81%的情况,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弄清楚原因才知道,原来问界最大的竞争对手竟然不是小米汽车,而是华为自己人!

按说营收6百多个亿,听上去咋着也不寒碜,对吧?但仔细品品,同比还下滑了4.06%,说实话,这在热得发烫的新能源市场,略显“虚胖”。不过牛的是,利润直接翻了将近一倍多,归母净利润到了29.41亿,同比涨幅81%。

这次利润的飙升,功劳簿上得给产品结构记上头一功。赛力斯不再是那个造几万块钱面包车的小厂了,现在的主力是问界M9和M8这种高端车型。这两款车的平均售价直接冲破了40万大关,硬生生把公司的毛利率推高到了28.93%,这个数字,甚至让特斯拉和比亚迪都得侧目。

可你别光看利润笑得有多开心,得看看钱袋子还紧不紧张。今年第一季度,赛力斯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直接跳水,变成了-76.3亿元,同比骤降了742.85%,这可不是个小数字。公司的短期负债规模已经堆到了570亿元,可手上的货币资金只有440亿元,连自家窟窿都填不上。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双双亮起红灯,都低于1,这意味着短期偿债压力已经顶到了脑门上。

当然,也有好消息。合同负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预收货款,从去年同期的42.69亿元涨到了51.96亿元。这说明排队等提车的用户变多了,未来的收入有了保障。不过,会计准则告诉我们,这笔钱在车没交到用户手上之前,都不能算进营业收入里。这也从侧面暗示,问界的交付周期可能正在拉长。

更深层的隐患在于,赛力斯几乎是把身家性命都押在了问界这一个篮子里。你看奇瑞、上汽这些老牌车厂,跟华为合作也就是拿出一款产品试试水,压根不是营收的主力。但赛力斯不一样,问界上半年交付的14.7万辆车,占了它总销量的八成以上。这种“allin”的模式,让它在享受华为光环的同时,也失去了腾挪的空间。

华为的智选车业务,现在搞得是风生水起,但副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内部品牌的“内卷”已经到了肉眼可见的地步。华为陆续推出的尊界、尚界、绝界等一众“界字辈”兄弟,正在悄悄分流本属于问界的客户。

比如那个售价接近百万的尊界,一亮相就收割了12000台订单。尚界则主打高性价比,瞄准了年轻消费群体。一位业内人士就直言,华为跟其他车企合作的品牌,已经开始抢问界的潜在买家了。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享界,它一出来,很多原本在观望问界的消费者,一看都是华为的技术,扭头就投奔了享界。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大部分选择问界的车主,看中的就是“华为”这两个字。当华为的技术不再是问界独有时,用户的忠诚度自然会动摇。华为看家的乾崑ADS3.0技术,现在不光问界有,深蓝S09、享界等车型也同样配备。这就好比武林高手把独门秘籍公开了,问界的差异化优势瞬间就被削弱了。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华为技术进一步开放,比如今年腾势N9也将用上华为智驾,问界M9这类高端车型的溢价能力必然会受到挑战。

尽管目前问界M9和M8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依然是销冠(M9交付6.2万辆,蝉联50万级市场冠军。M8交付3.5万辆,称霸40万级市场),重庆的超级工厂也在玩命生产,6月份单月交付量甚至创下超过4.4万辆的新高,但整体营收的下滑,已经敲响了警钟。

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赛力斯显然不想坐以待毙,它正在用最直接的方式——砸钱,来为自己的未来铺路。

今年上半年,赛力斯的研发费用高达51.98亿元,同比暴增154.9%,这个增幅相当惊人。公司的研发团队也扩充到了6984人,占总人数的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一,达到了36%。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赛力斯不甘心只做华为的“代工厂”。

在与华为的合作中,赛力斯主要负责车身设计,而像智能驾驶、三电系统和智能座舱这些最核心、最值钱的部分,都牢牢掌握在华为手中。赛力斯现在拼命搞研发,累计获得的授权专利已经有6826个,就是为了建立自己的技术护城河。

有观点认为,赛力斯正在下一盘大棋。它先借助与华为的合作,快速完成从低端到高端的品牌转型,积累雄厚的现金流,然后再将这些钱投入到自主技术的研发中。这既是壮大自身实力的需要,也是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局提前做准备。赛力斯的这段经历,也给其他传统车企提了个醒:拥抱科技巨头可以走得更快,但要想走得远,最终还得靠自己有核心竞争力。

华为的智选车模式,也正在悄悄发生变化,进入所谓的2.0阶段。

在这个新阶段,华为似乎打算“退后一步”,将更多的责任交给合作伙伴。比如,销售网络的建设和售后服务,未来将由合作车企自己来筹备和负责。华为则会更专注于自己擅长的技术研发和品牌营销。

这种模式的调整,表面上看,似乎提升了赛力斯这样合作车企的话语权和利润空间,是件好事。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意味着品牌间的竞争会变得更加赤裸裸和激烈。当销售主导权下放,赛力斯就得直面来自享界、尊界等兄弟品牌的贴身肉搏。

对赛力斯来说,这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当华为的技术光环普照大地,作为最早的合作伙伴,它该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领先优势?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赛力斯自身的未来,也关系到整个华为智选车模式能否持续健康地走下去。

赛力斯正深陷于一个由华为构建的“共生迷宫”之中。它享受着华为技术赋能带来的巨大红利,销量和利润节节攀升,但也同时承受着依赖性过强和内部竞争加剧带来的巨大风险。

那份看起来矛盾的财报,正是这种复杂关系的真实写照。未来,赛力斯能否在这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博弈中,成功走出一条既能利用华为优势、又不被其光芒所“吞噬”的独立发展之路,将是整个行业持续关注的焦点。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

来源:影史奇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