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4日,特朗普在“意愿联盟”会议上接连丢出两道“死命令”——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对中国施压。他以乌克兰战争为借口,以盟友身份施压,却换来欧洲的沉默与德国的强硬反击。
文 | 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 |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短短几分钟的电话会议,暴露了特朗普政府的焦虑、欧洲的踌躇、中俄的默契,也让全球看清了地缘博弈的新格局。
9月4日,特朗普在“意愿联盟”会议上接连丢出两道“死命令”——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对中国施压。他以乌克兰战争为借口,以盟友身份施压,却换来欧洲的沉默与德国的强硬反击。
与此同时,中俄在北京悄然签下一纸能源协定,2600公里的天然气管道如同一把钉子,钉入了西方制裁体系的核心。
这场看似各说各话的外交角力,其实早已在幕后排兵布阵,火药味十足。
特朗普在电话会议上的措辞毫不留情,要求欧洲“即刻”停止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理由是——俄方靠着欧盟每年11亿欧元的燃料收入维持对乌克兰的战争。
这种说法并不新鲜,却在这一时刻被重新提起,背后显然不只是乌克兰战场的考量。
特朗普更进一步要求欧洲对中国“施加经济压力”,声称中方通过金融与技术支持“间接资助”了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言下之意,是要欧洲不仅与俄罗斯断绝往来,还要在中美对抗中选边站队。
这场会议是由法国总统马克龙主导召开的,参与者还包括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本意是协调欧洲如何在乌克兰战后提供安全保障,却被特朗普强行带偏节奏。从他口中说出的“施压”二字,更像是一种勒令,而非磋商。
美国总统上任已经八个月,针对乌克兰战争的承诺仍未兑现。年初他曾高调表示能“数周内”结束战争,但如今战线依旧,俄军甚至在哈尔科夫一线推进,令他在国内饱受批评。
共和党内部鹰派质疑其“对俄软弱”,民主党议员则指责其放弃全球领导责任。当特朗普发现无法在俄乌战场上获得突破,自然将目光投向了地缘筹码更大的能源战与对华政策。
而就在他讲话前不久,中俄早已在北京给出了答案。9月3日,中国在全网直播的国防阅兵中展示了歼-20S双座战机、高超音速导弹与反无人机系统,26国元首与政要亲临现场。
阅兵次日,中俄蒙三国在北京签署“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协议,合同期长达30年。
这条2600公里长的能源大动脉,从俄罗斯西伯利亚气田出发,穿越蒙古草原,最终接入中国东北主干网,每年供气500亿立方米。
这场签约意义并不局限于能源。它是对西方制裁体系的根本性穿透。俄罗斯终于找到稳定的替代市场,中国则获得长期能源保障,蒙古也在地缘中夹缝求生。
中俄的联手,是基于长期博弈后的默契,而非临时结盟。“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谈判已历时20年,最大障碍一直是路线与价格。
俄方坚持过境蒙古以保持主动,中国则希望直连新疆以降低成本。最终中方让步路线,换取价格优势。据俄媒透露,此次协议单价低于俄罗斯对欧洲的出口基准价,等于中方以战略耐心换来了对俄议价权。
这对俄罗斯而言,是在被西方金融与能源制裁围困下的一次关键突破。未来数年,俄罗斯天然气对华出口总量将突破1000亿立方米,彻底改变其“唯欧市场”的单一依赖结构。
而对中国来说,这是一笔账面上无法被轻易量化的“安全红利”——天然气通过管道直达,运输成本降低30%,且避开海上运输的不确定性。
正因如此,特朗普才迫不及待地要求欧洲“站队”,否则就是“背叛”。但欧洲人并不买账。德国总理默茨的态度已然转变,从最初的“磋商优先”变为“准备反制”。
自7月起,美国对欧盟钢铝产品征收50%高额关税,对汽车产品征收25%,几乎所有商品都在关税清单上。
特朗普更是在8月公开威胁,对欧盟商品统一征收30%惩罚性关税。德国政府已向欧盟委员会提交反制方案,内容包括对美国科技企业征税、限制其参与欧盟公共采购。
欧盟发言人7月23日明确表示,若谈判破裂,将对价值近1000亿欧元的美国产品实施对等报复。欧洲不是没看到俄乌战争的代价,只是不再愿为美国的冒险买单。
绝大多数欧盟国家早在2023年前已停止进口俄罗斯原油,当前仍进口的国家也多为地理依赖程度高、替代方案有限的中东欧国家。
至于特朗普要求的“对华经济施压”,更是难以落实。中国是欧盟最大贸易伙伴,仅德国每年对华出口就超过千亿欧元。
新能源合作、制造业链条、科技联合研发,这些不可能被轻易割裂。更何况,特朗普所谓对中国“资助俄罗斯战争”的指控,至今没有被任何权威机构证实。
欧洲国家领导人即便心存疑虑,也不会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贸然行动。否则一旦引发中欧贸易战,首当其冲的将是本土企业,而非华尔街。
此刻的特朗普,正陷入一种尴尬的“双重孤立”:对外拉不动盟友,对内稳不住局势。他原希望以“对等义务”重新定义北约与西方联盟,结果却因贸易关税与政治傲慢激起盟友反感。
对中国与俄罗斯,他既想维持强硬姿态,又迟迟不敢落实新一轮制裁,只能在边缘地带不断释放威胁信号。他试图通过能源与产业链对抗中俄,却被现实反复打脸。
而中俄的能源合作告诉世界:美式制裁并非无法破解,全球供应链也不再由华盛顿主导。特朗普每一次公开施压,反而加快了非美国家的战略整合。
特朗普是想以一场电话会议定下国际规则,却没意识到,规则早已被现实改写。
参考资料:
马克龙:26国承诺向乌克兰提供战后安全保障 包括部署海陆空部队——2025-09-05 08:27·财联社
来源:地缘历史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