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个月前,我蹲在自家阳台,看着楼下倒闭的 “网红奶茶店”,那是我跟风投了 8 万块的 “创业项目”,开业不到俩月就因没人排队、原料过期赔了个底朝天。
三个月前,我蹲在自家阳台,看着楼下倒闭的 “网红奶茶店”,那是我跟风投了 8 万块的 “创业项目”,开业不到俩月就因没人排队、原料过期赔了个底朝天。
手里攥着皱巴巴的账本,突然想起芒格在《穷查理宝典》里说的一句话:“要是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我就永远不去那里。” 当时我骂了句 “废话”,现在却盯着这句话发呆:我要是早想明白 “哪些事不能做”,何至于把半年工资扔水里
接下来的三个月,我没再琢磨 “怎么赚钱”,反而天天翻芒格的演讲、看他分析企业的案例,连带着复盘自己这些年踩过的坑。
越琢磨越惊出一身冷汗,原来芒格说的 “反着来”,根本不是 “跟别人对着干” 的叛逆,而是一种 “把人生难度从地狱级降到简单级” 的狠招。
今天就把我这三个月的 “顿悟” 掰扯清楚,保证让你明白:比起 “怎么成功”,“怎么不失败” 才是普通人最该学的本事 。
一提到 “反着来”,很多人觉得是 “别人说东你说西”“别人创业你躺平” 的抬杠式叛逆。
可芒格在一次股东大会上敲着桌子说:“我所谓的‘反着来’,不是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是‘如果正向走全是坑,那我就倒着找条平路走’。”
先说说芒格自己是怎么 “反着来” 的。
他做投资从不像别人那样 “找最牛的公司”,而是先列一张 “绝对不能投的公司清单”:比如 “管理层不诚信的不投”“产品没护城河的不投”“靠短期风口赚钱的不投”“财务报表看不懂的不投”。
每次看项目,先对照清单筛一遍,不符合的直接 pass,剩下的再慢慢研究。
他和巴菲特投的可口可乐、苹果、比亚迪,全是 “避开了所有不能投的坑” 后剩下的选择。
有人问他 “为什么这么麻烦”,芒格笑了:“找 100 家能投的公司很难,但找 10 家不能投的公司很容易, 避开这 10 家,你犯错的概率就少了 90%。”
你看,“反着来” 的核心不是 “正向努力”,是 “反向排雷” :别人都在盯着 “成功的甜”,他却先把 “失败的苦” 列出来,只要不碰这些苦,就算走得慢,也不会摔大跟头。
我以前就是典型的 “正向努力中毒者”。
看到别人开奶茶店赚钱,就跟着开;看到别人做短视频涨粉,就跟着拍;看到别人买股票赚钱,就跟着买 ,从来没想过 “这些事为什么会失败”,结果每次都踩在同一个坑里:开奶茶店没算清成本,做短视频没找对定位,买股票追涨杀跌。
三个月前倒闭的奶茶店,就是因为我只看了 “网红店排队的热闹”,没看见 “背后房租贵、竞争大、复购率低的坑”。
反观我朋友老杨,他开水果店就用了芒格的 “反着来”。
开店前没先找 “最好的地段”,而是先列 “绝对不能选的地段”:“租金超过日销售额 30% 的不选”“周边有 3 家以上水果店的不选”“小区入住率低于 50% 的不选”“没有停车位的不选”。
筛掉这些坑后,他选了个老小区门口的小门面,租金便宜、竞争少,还能线上配送,现在每个月净利润比我上班还多。
老杨说:“我没什么本事,就是知道‘哪些坑不能踩’,别人踩 10 个坑才成功,我一个坑不踩,就算走得慢,也比他们先稳定。”
这时候我才懂:“反着来” 不是 “不努力”,是 “更聪明的努力” 。就像走迷宫,别人都在往前撞墙试错,你先绕开所有标着 “死路” 的岔口,自然能更快找到出口。
芒格年轻时做律师也是如此。别人都在抢 “赚钱多的商业案件”,他却先列 “不接的案件清单”:“当事人不诚信的不接”“打赢了也拿不到钱的不接”“违背良心的不接”。
看似丢了很多生意,却积累了一堆靠谱的客户,后来这些客户给了他很多投资机会 ,你看,“反着来” 看似是 “减法”,实则是 “加法”,减掉的是坑,加上的是踏实的机会。
我们这代人被 “成功学” 喂得太饱,打开手机全是 “3 个月赚 100 万的秘籍”“从穷小子到老板的逆袭”“跟着做就能成功的 5 个步骤”。
可芒格翻着白眼说:“成功学就像过期的泡面,闻着香,吃了准拉肚子,你学 100 个成功案例,不如学 1 个失败案例有用。”
三个月里我翻了 20 本企业家传记,发现一个扎心的规律:所有成功的人,都不是 “复制了别人的成功”,而是 “避开了别人的失败” ;所有失败的人,都不是 “不够努力”,而是 “踩了别人踩过的坑”。
就说特斯拉的马斯克,很多人觉得他成功是因为 “敢想敢干”,可很少有人知道,他做电动车前,把美国所有倒闭的电动车公司案例都研究了一遍:有的因为电池续航短,有的因为成本太高,有的因为充电不方便,有的因为营销太烂。
他把这些 “失败原因” 列成清单,一一针对性解决:花大价钱研发长续航电池,建超级工厂降成本,布局充电桩网络,用 “太空送车” 的营销搞热度, 说白了,特斯拉的成功,就是 “避开了所有前人的坑”。
反观我那开奶茶店的经历,就是 “成功学中毒” 的典型:我只看了 “某奶茶店单店日销 2 万” 的成功案例,学人家搞装修、做活动、请网红打卡,却没去看 “90% 奶茶店倒闭是因为同质化严重、产品没特色、房租过高” 的失败教训。
结果装修花了 4 万,活动亏了 2 万,房租压垮最后一根稻草, 现在想想,我不是在 “创业”,是在 “复刻别人的失败”。
芒格把这种 “只学成功不学失败” 的行为叫 “愚蠢的乐观主义”。
他说:“你永远不知道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是运气?是时机?还是老板的人脉?但你一定知道失败的关键是什么,是不诚信、是没护城河、是乱花钱。学失败,比学成功靠谱一万倍。”
我前同事小张也踩过这个坑,他看别人做直播带货赚钱,就辞职花 10 万买设备、请运营,学人家 “喊麦、秒杀、刷数据”,结果三个月没赚回本钱。
后来他去请教一个做直播的前辈,前辈说:“你先去看看那些倒闭的 MCN 机构是怎么死的, 要么是选品不行,要么是流量造假被封,要么是主播留不住,你避开这些,再开始也不晚。”
小张听了,先帮别人做直播助理,观察 “哪些坑不能踩”,半年后自己做,选小众品类、不刷数据、用心培养主播,现在每个月能赚 5 万。
很多人说 “我没资源、没人脉,所以只能靠试错”,可芒格说:“试错是必要的,但没必要试别人已经试过的错, 别人摔过的跟头,你绕开就行,何必自己再摔一次?”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问:“我也想‘反着来’,该从哪下手?” 这三个月我跟着芒格的方法试了试,总结出三招,简单到小学生都能学会,却能让你少踩 80% 的坑。
第一招:列 “停止做清单”,比 “待办清单” 重要 10 倍。
芒格说:“我这辈子最重要的清单不是‘要做什么’,而是‘不能做什么’。” 他给伯克希尔哈撒韦定了很多 “停止做” 的规矩:不做杠杆收购,不投看不懂的科技公司,不跟人品差的人合作,不做短期投机。这些规矩让伯克希尔几十年没踩过大坑。
普通人也能这么干。比如你想做副业,别先列 “要做什么副业”,先列 “不能做的副业清单”:“需要交加盟费的不做”“要拉人头的不做”“每天要花超过 4 小时的不做”“需要垫很多钱的不做”“自己完全不懂的不做”。
筛掉这些,剩下的副业就算赚得少,也不会被骗、不会影响主业。
第二招:“反向验证” 决策,先问 “怎么才能搞砸”。
芒格做投资时,遇到一个项目,不会先问 “怎么才能赚钱”,而是问团队:“我们怎么做才能把这个项目搞砸?列出所有搞砸的方法,然后一一避免。” 这就是 “反向验证”,先假设失败,再找避免失败的方法。
比如你想辞职创业,别先想 “怎么才能成功”,先想 “怎么才能失败”:“没攒够生活费就辞职会失败”“没做市场调研就开店会失败”“没找好合伙人就搭班子会失败”“乱花钱扩张会失败”“不懂管理会失败”。
然后针对这些 “失败原因” 一一解决:攒够 6 个月生活费,做足市场调研,找靠谱的合伙人,控制成本,先学基础管理,这样一来,创业失败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第三招:“从失败案例里找机会”,别人的坑就是你的路。
芒格说:“我最喜欢看倒闭的公司报告,因为那里藏着最真实的机会,别人摔在那里,你绕过去,就能找到别人没看到的路。”
比如前几年 “社区团购” 火的时候,很多公司都在 “烧钱抢客户”“低价倾销”,结果后来监管收紧、亏损严重,很多公司倒闭了。这时候有人就用 “反着来”:不烧钱,不抢低价客户,反而做 “社区精品团购”,卖有机蔬菜、进口水果,针对中高端客户,虽然客户少,但利润高、竞争小,反而活了下来。
这三个月我最大的变化,就是从 “天天想怎么赚钱” 变成 “天天想怎么不踩坑”。
我不再跟风做项目,而是先列 “停止做清单”;不再盲目决策,而是先 “反向验证”;不再只看成功案例,而是多研究失败教训。
虽然没赚到大钱,但也没再亏过钱,还靠写 “避坑指南” 赚了点稿费,原来 “反着来” 真的能让生活变简单。
很多人觉得 “反着来” 是 “没魄力”“太保守”,可芒格强调:“人生不是比谁走得快,是比谁走得稳 ,走得快的人可能摔死,走得稳的人才能走到最后。” 他和巴菲特之所以能做投资几十年,不是因为他们 “每次都对”,而是因为他们 “很少犯错”,而 “不犯错” 的关键,就是 “反着来” 避开坑。
最后,送给大家芒格的一句话:“聪明的人从自己的错误里学习,更聪明的人从别人的错误里学习 ,而最聪明的人,是根本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 希望我们都能学会 “反着来”,不用靠撞墙试错,不用靠运气成功,只用绕开别人的坑,就能稳稳地走自己的路。
来源:阿胖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