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花信风”,中国独特美不胜收的春天文化,值得发扬光大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30 07:00 1

摘要:古代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最早知道风与大自然,特别是花草树木的关系。清代词人张惠言在《水调歌头》中写道,“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就道出了春风与花儿的紧密关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春风》中写道,“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古代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最早知道风与大自然,特别是花草树木的关系。清代词人张惠言在《水调歌头》中写道,“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就道出了春风与花儿的紧密关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春风》中写道,“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进一步描写了同时间段的春风与不同的花儿之间的关系。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

到了宋代,人们进一步总结出了“二十四番花信风”的概念。古人认为百花集中开放的季节,从“小寒”开始,到“谷雨”结束,跨了八个节气、二十四个候应。古人为每候选了一种花做代表,于是有了“二十四番花信”。“信”是诚信、守信的意思。应花期而来的风,就是花信风,也就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

从此,“花信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只可惜到了近代,由于国力的衰弱及全盘西化的原因,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没落。到现在,知道“二十四番花信风”的国人已经相对较少了。

但好在唐诗宋词还是流传了下来,我们可以通过诗词来感受我们的“二十四番花信风”文化。

前面说了,“花信风”文化,是在宋代确立的。但唐代,“花信风”文化其实已经开始萌芽,只是还没有总结出“二十四番花信风”。比如,唐代诗人陆龟蒙在《句》这首诗中,就已经出现了“花信风”的概念:

几点社翁雨,一番花信风。

水鸟歌妇女,衣襟便佞舌。

溪山自是清凉国,松竹合封萧洒侯。

山上花明水上曛,一桡青翰破霞文。

白帝霜舆欲御秋,但说漱流并枕石。

不辞蝉腹与龟肠,头方不会王门事。

尘土空缁白苧衣,秋来懒上向吴亭。

几点社翁雨,一番花信风

这首诗写得很美,可以说是写尽了春天的美好。

“几点社翁雨,一番花信风”,“社翁”,是指春社。春社时节,几滴细雨飘落,真是“春雨贵如油”啊。一阵春风吹来,带来了鲜花的盛开。

“水鸟歌妇女,衣襟便佞舌”,水鸟的叫声如同美女的歌声,茶瓯的形状和装饰如同妇女的衣襟和巧舌。

“溪山自是清凉国,松竹合封萧洒侯”,溪山本身就是一个清凉的国度,松竹的潇洒风姿如同被封为潇洒侯。

“山上花明水上曛,一桡青翰破霞文”,山上的花儿在余晖中显得格外明亮,我们一舟溪中,一桨划破了晚霞的纹理。

一句,“几点社翁雨,一番花信风”,道出了中国传统春天文化的优美。“春社”是人们用来祈祷风调雨顺,所以,“社翁雨”,代表的就是丰年。而“花信风”,又是春风,又是春花。则代表的是中国人对春天、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这首宋代词人黄机的《菩萨蛮·其二》,是一首“思妇”词。春天春暖花开,虽然适合人类活动,但对于“思妇”来说,却未必是好。因为一旦出了门,外面到处是“双飞燕”,又是“蝶儿双双飞”,甚至是连“芍药”,都有“双头芍药”,这让形影孤单的“思妇”情何以堪?这首《菩萨蛮·其二》,全词为:

相思绕遍天涯路。相思不识行人处。

多病怕逢春。那堪春正深。

日高梳洗懒。鸾镜香尘掩。

双鬓绿鬔松。一帘花信风。

双鬓绿鬔松。一帘花信风

“相思绕遍天涯路。相思不识行人处”,纵然“思妇”的相思,已经绕遍了天涯路,但它还是不能指引“思妇”找到丈夫所在之处。

“多病怕逢春。那堪春正深”,“思妇”由于相思,体弱多病。所以她害怕春天的到来,因为春天往往会勾起更多的思念和伤感。而且她实在难以忍受春天已经深入,春意正浓,因为这会让她更加思念远方的人儿。

“日高梳洗懒。鸾镜香尘掩”,太阳已经升得很高,她却懒得梳洗,精美的镜子上覆盖了一层尘埃。所谓“女为悦己者容”,他不在身边,也就没有必要梳妆了。

“双鬓绿鬔松。一帘花信风”,她的两鬓头发散乱,形容憔悴。而吹入帘子的是春风带着花开的信息,春已经深了。

一句,“一帘花信风”,春天又来了,但是心中的他呢?他又在哪里?

唐诗中,最著名的描写江南春天的诗句,莫过于杜牧的那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他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而这首宋代诗人张伯玉的《小楼独酌》,则写出了江南春天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味:

老去春来事事慵,春阴独酌小楼中。

一千里色江南岸,二十四般花信风。

祗有溪山迎醉目,更无尘土倦樊笼。

鹪鹩自得诚堪笑,诗有馀狂酒有功。

一千里色江南岸,二十四般花信风

“老去春来事事慵,春阴独酌小楼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感到春日里的一切都显得懒散无力。在春日的阴沉天气中,诗人独自在小楼中饮酒。

“一千里色江南岸,二十四般花信风”,我走到小楼窗边,放眼望去。那是一千里之遥,色彩斑斓的江南岸边。我隐居在江南,在整个春天里,可以依次感受到二十四番不同候应,二十四种不同的春风,更有二十四种不同的春花烂漫。

“二十四番花信风”,是在宋代成型,以江南为中心的中国特有文化。因此,在江南可以感受到正宗的“二十四番花信风”,这是江南春天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祗有溪山迎醉目,更无尘土倦樊笼”,只有溪山的美景能够吸引诗人醉眼朦胧的目光,没有尘世的纷扰和束缚,诗人感到一种自由和解脱。

进一步说明江南春天,特别是“二十四般花信风”,给人带来的感受。

描写春风春雨最有名的诗词,莫过于志南和尚的《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以“杏花雨”来描写春雨,固然是十分形象,但缺之春雨的广泛性。“二十四番花信风”,可不止有“杏花风”。同理,以“杨柳风”来描写春风的轻柔,固然也是形象无比,但还是缺乏广泛性,因为有“二十四番花信风”呢。宋代词人蔡伸的这首《生查子·其四》中的春风春雨,则更具广泛性:

几番花信风,数点笼丝雨。

并辔踏香尘,选胜东郊路。

韶华转首空,谁解留春住。

幸到绿尊前,且作莺花主。

几番花信风,数点笼丝雨

“几番花信风,数点笼丝雨”,这些天,已经经历了好几番“花信风”,看到了不同的鲜花绽放,感受到了不同的美。时不时,会下些小雨,细雨如丝,轻轻洒落。

一句,“几番花信风,数点笼丝雨”,不是那么形象,读者要带着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来理解。虽然“杏花雨”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对春雨的形容,但中国传统文化中,却不仅仅是“杏花雨”哦。比如,宋代诗人陈与义就有“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写的是“海棠雨”;大诗人王维有“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写的是“桃花雨”;大诗人白居易有“梨花一枝春带雨”,写的是“梨花雨”。

所以,“几番花信风,数点笼丝雨”,更具有概括性,深俱宋代以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点。

“并辔踏香尘,选胜东郊路”,并肩骑马,踏着花香弥漫的小路,选择风景优美的地方,那就是在东郊路与游伴一同欣赏春景。

“幸到绿尊前,且作莺花主”,“莺花主”,即黄莺和春花的主人。幸好还能在酒杯前,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时光,暂且做一回春天的主人。

这首清代词人董元恺的《长相思 其一 闺忆》,是一首描写“闺怨”的词,却不同于常见的“闺怨”诗词。它带有非常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以数“二十四番花信风”,来描写“思妇”春天的痛苦及漫长:

梅花风。楝花风。

二十四番花信风。花开花落中。

吴江东。楚江东。

潮落春江东复东。春魂一点通。

二十四番花信风。花开花落中

“梅花风。楝花风。二十四番花信风。花开花落中”,“二十四番花信风”,以“梅花风”开始,到“楝花风”结束。“思妇”从“梅花风”开始,盼望着丈夫的归来,一直到“楝花风”结束,花开了,花又落了。他却一直没有归来。

一句,“梅花风。楝花风。二十四番花信风”,表现了“思妇”在整个春天所经历的漫长煎熬。而一句,“花开花落中”,一个花开,代表了“思妇”对丈夫归来的期盼,而一个花落,则代表了“思妇”期盼的幻灭。

“吴江东。楚江东。潮落春江东复东。春魂一点通”,从吴地的江边到楚地的江边,这是“思妇”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两地虽远,但江水相连。潮水退去,春江依然向东流去。尽管两地相隔遥远,但“思妇”的思念之情如同春魂一般,依然能够相通。

“清明节”前后有哪些“花信风”?宋代吴惟信写过,“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这里是“梨花风”;大晏也写过,“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也是“梨花风”;五代词人冯延巳写过,“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这是“杏花风”。所以,南宋诗人王执礼在《锦溪次赵令韵二首·其二》中,就不提具体是什么“花信风”了:

困人天气近清明,花信风来拂面轻。

屏却鸣驺成独往,绿杨阴里听莺声。

困人天气近清明,花信风来拂面轻

“困人天气近清明,花信风来拂面轻”,春日的天气使人感到慵懒、困倦,现在是接近“清明”时节。春天的风轻轻拂过脸颊,带来了盛开花儿的香气,使人感到舒适和惬意。

“屏却鸣驺成独往,绿杨阴里听莺声”,诗人摒弃了随从和车马,独自前往,享受一个人的宁静和自由。在绿杨树的阴影下,聆听黄莺的鸣叫声,享受春天的美好。

诗中的“困人天气近清明,花信风来拂面轻”,古人查询时间没有现代人这么方便,诗人只是知道目前的大概时间,却不知道准确时间,所以是“近清明”。而“二十四番花信风”,每五天一候,应花期而来的风。诗人不知道准确的时间,所以也无法给出准确的“花信风”,笼统的说一句,“花信风来拂面轻”,也显示了诗人的认真态度。

一句,“困人天气近清明,花信风来拂面轻”,无论是哪一候的“花信风”,都是那么轻轻抚面,都是那么让人惬意。

这是清代词人孙荪意的《柳梢青·陈宝摩学博空山采萍图》,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在春水中春游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在唐末大才子韦庄的词中出现过,“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描写的是少年肆意出入青楼的场景。而这首词,描写的是春游大自然的场景:

碎绿交加。幽人一棹,小艇轻划。

春水生时,青山画里,闲采萍花。

高吟得句偏佳。凭说是、苕溪若耶。

花信风柔,苧罗衫薄,诗意凉些。

花信风柔,苧罗衫薄,诗意凉些

“碎绿交加。幽人一棹,小艇轻划”,水面上的绿色水草和萍花交错,形成一片碎碎的绿色。像我这样的幽居之人,划着小艇,轻盈地在水面上行驶,享受着幽静的春日时光。

“春水生时,青山画里,闲采萍花”,在春天水涨的时候,青山如画,诗人悠闲地采摘萍花,享受着自然的美景。

“花信风柔,苧罗衫薄,诗意凉些”,“二十四番花信风”轻柔,诗人的衣衫轻薄,诗意盎然,心情舒畅,感到一丝凉意。

大才子韦庄是“当时年少春衫薄”,看到的是“满楼红袖招”。而诗人春游大自然,那是“苧罗衫薄”,感受到的是“花信风柔”,“花信风”肯定不止是柔,还有香,难怪会让诗人“诗意凉些”。

个人以为,有关“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诗词,有关“春天”的诗词,这首宋末遗民诗人蒋捷的《解佩令·春》,第一,他把“春天”写得最为全面,第二,他把“春天”写得最为形象。我们来看这首词:

春晴也好。春阴也好。

著些儿、春雨越好。

春雨如丝,绣出花枝红袅。

怎禁他、孟婆合皂。

梅花风小。杏花风小。

海棠风、蓦地寒峭。

岁岁春光,被二十四风吹老。

楝花风、尔且慢到。

梅花风小。杏花风小。海棠风、蓦地寒峭

“春晴也好。春阴也好。著些儿、春雨越好”,到了春天,无论是晴天还是阴天,加上一些春雨就更好了。这里表达了词人对春天各种天气的接受和喜爱,对春天的全盘喜爱。

“春雨如丝,绣出花枝红袅。怎禁他、孟婆合皂”,春雨如同绣花针,绣出了红艳艳的花枝招展。然而,我们怎能忍受孟婆风神带来的阴沉天气呢?

“梅花风小。杏花风小。海棠风、蓦地寒峭”,“梅花风”,是“二十四番花信风”的第一侯。梅花盛开时的风很小,杏花盛开时的风也很小,而海棠花盛开时的风突然变得寒冷。

所谓,“海棠风、蓦地寒峭”,易安居士在《如梦令》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这里描写的就是“海棠风”,一个“风骤”,跟这里的“蓦地寒峭”的描写是一致的。

“岁岁春光,被二十四风吹老”,每年的春光,当二十四番花信风吹完,春天也就老了。

岁岁春光,被二十四风吹老

这句,让我们想起词人的另一句著名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表达的含义是一样的。

“楝花风、尔且慢到”,“楝花风”,是是“二十四番花信风”的最后一侯,“楝花风”吹完,春天就结束了。楝花风,你且慢些到来,这里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留恋,希望春天能停留得更久一些。

来源:快乐品诗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