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春秋196:半蒴苣苔 | 维护阴湿森林生态的“工程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0 06:54 1

摘要:2019年4月中旬,我和家人到广西桂林旅游。第二天我们游览了漓江景区、蝴蝶泉景区、遇龙河景区。在漓江码头看到了很大一片天蓝苜蓿。在蝴蝶泉景区看到了已见过的鸳鸯茉莉、红花羊蹄甲,看到了未曾见过的大旗瓣凤仙花、细风轮菜、峨眉凤仙花、苎麻、禺毛茛、半蒴苣苔。在遇龙河

2019年4月中旬,我和家人到广西桂林旅游。第二天我们游览了漓江景区、蝴蝶泉景区、遇龙河景区。在漓江码头看到了很大一片天蓝苜蓿。在蝴蝶泉景区看到了已见过的鸳鸯茉莉、红花羊蹄甲,看到了未曾见过的大旗瓣凤仙花、细风轮菜、峨眉凤仙花、苎麻、禺毛茛、半蒴苣苔。在遇龙河景看到了己见过的白花鬼针草,看到了未曾见过的水芹。

其中半蒴苣苔是在蝴蝶泉景区山腰的岩石上看到的,完全野生的,由于无法接近,拍摄得不是很理想。

半蒴苣苔Hemiboea subcapitata,是苦苣苔科半蒴苣苔属植物,对这个科属我很陌生,于是便查了一下它的简历。

对苦苣苔科解释最清楚的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官网2024年12月27日发布的《科普系列 | 篇十:苦苣苔科植物(一)》,文中说,苦苣苔科植物包括约160个属和3800余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南部、非洲、欧洲南部、南美洲至墨西哥的热带和亚热带山地,极少数可分布至温带地区,几乎遍布世界各大洲。大多生长在溪边、林中、石上和洞穴中,因而被誉为“石壁和洞穴口的精灵”。中国有45属、800余种,特有28属375种,集中分布于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区域,尤其是云南、广西和贵州的石灰岩地貌地区,这些地区有许多狭域特有种。这种狭域分布特性导致苦苣苔科植物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强,一旦生境破坏,它们即面临较高的灭绝风险。

文中说,“苦苣苔”这个名字来源于其叶片形状类似苦苣菜,并且喜欢生长在石上苔藓间。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苦苣苔科的记载较为少见,最早的记载出现在1370年兰茂所著的《滇南本草》中。(注:可能指书中所收“石胆草”)

对于半蒴苣苔属该文没有介绍,一般认为是因其蒴果仅有下边的一半能发育出种子而得名。

来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中国植物志》收载半蒴苣苔,介绍名字和异名时说:“半蒴苣苔(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石花(安徽),牛蹄草、牛舌头、白观音扇、石塔青、山白菜、石苋菜(浙江),石杓麦(江西),乌梗子(福建),岩茄子、岩苋菜、降蛇草(湖北),牛耳朵菜(湖南),蚂拐菜、大蚂拐菜(广西),麻脚杆、岩莴苣、石莴苣、降龙草(四川)。”

书中还说,半蒴苣苔:“产陕西南部、甘肃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四川、贵州。生于海拔350-2100米的山谷林下或沟边阴湿处。全草入药治喉痛、麻疹和烧烫伤,作猪饲料;叶作蔬菜。”

半蒴苣苔作为一种典型的阴湿环境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常附生于湿润岩石或腐殖质丰富的斜坡,根系浅但密集,能固定表层土壤和碎石,减少雨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肉质茎叶可储存水分,在干旱时缓慢释放,维持周围空气和土壤湿度,为其他小型生物(如苔藓、昆虫)提供稳定的生存环境。半蒴苣苔对光照、湿度、空气洁净度敏感,其种群繁茂可及时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水源地的污染状态。因此它被称为维护阴湿森林生态的“工程师”。

由于受到森林砍伐、旅游开发的影响,半蒴苣苔的生存环境已经受到破坏,我们必须加大保护力度,让“工程师”永续为我们服务。

来源:花木春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