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的双十一硝烟未散,杭州西溪园区的高管们却收到一份特殊的“战报”——马云突然在阿里内网上表示“所有伟大的公司都诞生在冬天里。AI电商时代刚刚开始,对谁都是机会,也是挑战”。
2023年的双十一硝烟未散,杭州西溪园区的高管们却收到一份特殊的“战报”——马云突然在阿里内网上表示“所有伟大的公司都诞生在冬天里。AI电商时代刚刚开始,对谁都是机会,也是挑战”。
而当时的阿里,正在一场场滔天巨浪中寻找方向:股价接近历史低点,在激烈的竞争中停滞不前,管理层变动密集而迅速,随时可能陷入突发事件中。就在马云发文之前,拼多多的市值和阿里一度只相差100亿美元。
那个时候,马云反倒有些闲云野鹤:本人几乎没有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倒是各路社交媒体上是时不时传出他在全球不同地点的行踪,甚至还有真假难辨的照片。
但他的那次现身(只是线上),或许是阿里重拾希望的开始:时至今日,阿里核心业务之一的人工智能业务现在正在增长,并已成为中国和全球领先的参与者之一,与OpenAI和DeepSeek等国内外公司竞争,并且重新受到政策的支持。
股市,是最能体现信心的地方:阿里今年美股悄然上涨了近60%,使公司估值增加了1000多亿美元。
富达证券(Wedbush Securities)全球技术研究主管Dan Ives表示:“在阿里的领导下,中国科技已经觉醒,全球投资者认为这是让中国科技(爆发的机会),我们同意。阿里在从AI和云支出中受益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困惑中的阿里,断臂求生
在过去的几年里,阿里经历的命运,似乎都和马云在2020年10月在上海外滩发表的那番评论密不可分。
脱胎于阿里的蚂蚁集团,当时正在为IPO做准备,该募股将筹集超过340亿美元,使其成为历史上最大的IPO,估值将超过3000亿美元。
暴风雨前的天气,往往出奇地宁静:马云外滩演讲几天后,阿里的股价创下历史新高,市值超过8580亿美元。
没想到该来的,总是会来:就在蚂蚁集团原定在上海和香港上市的前两天,IPO被取消。当时,蚂蚁金服提到了中国“监管环境”的变化。接下来的几年里,阿里因“反垄断”被处以数十亿美元的罚款,马云失去了蚂蚁集团实控人的地位。蚂蚁管理层成员也退出阿里合伙人体系。
阿里2021年面临的问题,不但有监管审查,还有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更有竞争对手的飞速成长。而拼多多、抖音在电商领域更是一日千里,对阿里形成强劲挑战。特别是靠“五环外”起家的拼多多,2023年底市值首次超越阿里。被认为是下沉市场的胜利!
外有群狼环伺,内有“大企业病”,2022年10月一度跌穿发行价的阿里,不能再等下去了:
2023年3月,阿里决定将公司业务拆分为六个独立的业务组,每个业务组都独立上市,便于资本市场更精准评估其价值。有声音表明,这一模式参考了谷歌重组为Alphabet控股公司的经验,旨在通过分拆释放潜在股东价值,当时消息公布后,阿里盘前一度大涨8%,显示资本市场的认可!
“不换脑袋就换人”,小到一家学校,大到一家企业、机构乃至更大的实体,对组织架构的变革,永远伴随着对人事的变革。2023年员工数目已经突破20万,在国外相当于一座城市规模的阿里,更是不可能逃脱这一规律。
“分家”三个月后,阿里宣布,自2015年起担任首席执行官并从 2019 年起担任董事长的张勇将辞去这两个职务,专注于云业务。又在仅仅三个月后,张勇突然退出了云部门,从而正式从阿里退休。
张勇留下的“真空”谁来补?关键时刻,还是得依靠筚路蓝缕的“衩裤兄弟”挑大梁:阿里联合创始人吴泳铭接任CEO兼云负责人。担任董事长一职的,则是和马云同为阿里两位永久合伙人之一的蔡崇信——这也是他在阿里重新出山,担任正式职务。
一家行业巨头,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动,如果说都是自发达成的,背后没有操盘者,不知各位财友相信与否?
高层一旦不稳,必然影响军心:据外媒,阿里前高管、2022年《阿里之道》一书的作者黄明威(Brian Wong)表示“在那段时间里,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困惑感笼罩着员工。虽然人们开始持观望心态,但问题是,随着时间流失,许多人不知道(这样的阶段)会持续多久”。
吴泳铭试图将阿里的重点重新放在其核心电商和云业务上,并削减该公司在其它一些部门的投入——说白了,就是不要四面出击,要重点进攻,正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事后看来,正是这个决定“挽救”了阿里!
接下来的故事,各位财友都知道了,阿里大刀阔斧开启了“瘦身”模式,先是74亿将银泰卖给同为浙商的雅戈尔集团,然后再将大润发卖给德弘资本,之前就连“新零售标杆”的盒马,也一度传言要离开阿里!
做减法,做加法
传统业务接连断臂,阿里的人工智能则被推到了前沿和中心,两人都建议阿里“需要采用创业心态来适应竞争”。
说起来很简单,但夫妻同床尚且异梦,20万人的一个大公司,具体如何做到心齐?外人自然不得而知。但最近蔡崇信的发言透露了些只言片语,为我们揭开了阿里这个庞大帝国运作机制的冰山一角。
3月12日,蔡崇信在新加坡表示,“大公司行动非常缓慢,这是因为决策结构太复杂......因此,我们真的需要恢复敏捷性并迅速采取行动,”并补充说,快速决策是与初创公司竞争的关键。
蔡进一步表示,他和吴泳铭决定,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精简公司:“阿里不是被划分成六个不同的业务部门,而是只有两个核心业务——电子商务和云计算;这简化了一切和我们的沟通。我们将这一点传达给员工非常重要。他们的脑海中需要有一个简单的结构,以便更快地行动”。
蔡崇信还表示,管理层中的年轻人也被赋予了做决定的权力。这意味着实际上让他们做出一些决定,让他们犯错并训练他们,以便他们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两人还取消了菜鸟上市的计划,这标志着之前“六大部门争取独立上市”的承诺发生了重大转变。
除了蔡崇信,吴泳铭在背后的作用显然也不可忽略:据外媒,阿里早期顾问,北京博达克咨询有限公司BDA董事长邓肯克拉克(Duncan Clark)表示“吴永铭在内部赢得了赞誉,因为他修剪了旧的体系,并建立了新的体系。马蔡两人最终决定押注他,并且正在获得回报”。
做减法的同时,还要做加法:在甩包袱的同时,阿里对AI的投入,几乎是all-in的!
据外媒,在担任 CEO 以来的前 15 个月里,吴泳铭在资本支出上投入了 810 亿元(约合110 亿美元),而此前15个月里为 340 亿元。阿里还向创业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包括月之暗面、MiniMax和智谱等,其中大部分投资是以阿里云代金券的形式提供的。代金券指的是阿里云以虚拟券的形式给予客户的资金类权益,可用于抵扣客户购买云产品的费用。
今年2月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马云的出席备受关注,正是这次会议帮助阿里今年的股价上涨。这似乎也为阿里的招聘和投资注入了新的信心。蔡崇信表示“这给了我们信心......将我们的收益重新投入资本支出资本支出和投资,并招聘员工”。
这里指的资本投资,是阿里今年2月份宣布,未来三年内对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投资超过500亿美元(3800亿元),这一数字超过过去十年的总和!
蔡崇信进一步指出“AI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开发最聪明的模型,而在于如何将技术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创造商业价值和用户体验提升”。此外,阿里在引进AI人才方面一直不手软。
据时代财经,2月初,全球顶尖人工智能科学家、前Salesforce集团副总裁许主洪出任阿里集团副总裁,负责AI To C业务的多模态基础模型及Agents相关基础研究与应用解决方案。内部人士透露,许主洪目前正在筹备规模超百人的顶级AI大模型研究团队,推动前沿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解决方案的转化。
AI成功,阿里重估
阿里今年的股价上涨,除了座谈会等外部因素注入信心之外,很大一部分是由围绕DeepSeek的带来的“AI兴奋”——投资者关注中国的科技巨头,看看他们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做什么。
阿里是中国的领导者之一,2023年,在ChatGPT引起轰动后不久,该公司推出了其第一个名为“通义千问”(Qwen)的AI模型。此后又积极推出了许多模型,这些模型允许根据用户提示生成视频、文本和图像等任务。以“通义千问”为例,目前已经进化到32B版本!
更为重要的是,阿里已将其模型开源,通义千问 QwQ-32B 已经在魔搭社区及 HuggingFace 开源,并采用了 Apache 2.0 开源协议,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下载它们并在其上进行构建。
开源,意味着共赢:全球AI模型存储库Hugging Face上相当一部分受欢迎的模型都是基于Qwen构建的。“自2023年初以来,阿里一直在Hugging Face上发布高影响力的开源模型,”Hugging Face的机器学习工程师王铁珍(Tiezhen Wang,音)表示。
虽然阿里在AI模型的这场军备竞赛中尚处于早期阶段,但DeepSeek的横空出世,可以说是以一己之力重塑了人工智能的江湖!
按照DeepSeek的说法,其AI模型的成本仅为领先AI玩家的一小部分,而且使用的是不太先进的芯片,导致全球科技股票抛售,特别是英伟达大幅回调,距离最高点已经下跌了近30%。
据外媒,Ives进一步表示,DeepSeek敲响了警钟,中国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上不可能只是“陪跑”,这间接使阿里受益,因为中国对人工智能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当DeepSeek证明中国大模型可以“用小米加步枪打出原子弹效果”,手握核燃料(算力)的阿里自然成为最大赢家。
AI竞争加剧
阿里最早的大模型实际上早于DeepSeek。但中国的大模型竞争正在加剧。从百度到腾讯,中国一些最大的科技公司继续发布模型。
但是,关于阿里将如何从免费的开源AI模型中赚钱,仍然存在疑问。根据投资者、人工智能专家和公司高管的说法,答案是“阿里的云计算业务”。
开源允许公司围绕特定模型构建开发人员社区,从而增强其能力及其全球影响力,因而阿里将模型开源,本质上是“放长线钓大鱼”的双赢策略。
AI的更多可用性和不断增长的需求,也意味着阿里最终可以推动其云计算业务的增长。阿里有效地向公司收取费用,以使用运行AI应用程序所需的服务器和计算能力,即使它不是阿里的模型。
“我们经营的云计算业务实际上将从AI的普及中受益,因为每次有人训练模型或运行推理时......他们有需要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而我们从事这方面设施的销售”。蔡崇信表示。
苹果和阿里的合作,就是这种“共赢”思维的实践:据说,苹果曾考虑过使用其他类似的中国先进模型,但最终选择了通义千问,因为这一合作需要大量专业工程师和平台资源的支持,而小创业公司无法提供这些资源。
连一度爆火的Manus,也离不开与阿里的携手:3月11日,Manus平台宣布与阿里通义千问团队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基于通义千问系列开源模型,在国产模型和算力平台上实现Manus的全部功能。目前两家技术团队已展开紧密协作,致力于为用户打造更具创造力的通用智能体产品。
阿里的云计算业务已经加速增长。根据最新财报,阿里云季度营收317.42亿元同比增长13%,公共云收入持续两位数增长;AI相关收入连续六个季度三位数增长,可见转型之路前景光明。
与此同时,阿里云正在加快出海的脚步:据官网,阿里云海外市场规模五年增长20倍以上。随着市场规模扩大,阿里云于去年五月宣布加大海外云基础设施建设,将在全球五个国家投资新建数据中心,分别位于泰国、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墨西哥。
对此克拉克称“我现在认为的关键是,与其将阿里视为一家正在失去市场份额和利润率的电商公司,不如将其视为一家受益于所有新机会的大型云和AI公司,这会彻底改变叙事方式。”
尾声
“浴火重生”后的阿里,似乎又找回了初心。据外媒,有阿里内部员工表示“我感觉又回到了过去。我们有共同的信念和奋斗目标。”
那么如何才能树立并强化这种目标呢?相信曾经多次去过福建龙岩上杭那个小山村,也多次造访宝塔山的创始人,一定无数次思考过这个问题。而今天阿里的重拾正轨,就是思考后的答案。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呀~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来源:财经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