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只用分数不用品德评价学生,必然制造文化荒漠。孩子失去道德信仰,必然沦为利己的牺牲品。社会失去道德信仰,必须沦为物欲横流的荒原。
社会只用分数不用品德评价学生,必然制造文化荒漠。孩子失去道德信仰,必然沦为利己的牺牲品。社会失去道德信仰,必须沦为物欲横流的荒原。
不是金钱和权力,而是分数文化制造孩子心灵的荒漠。尽管每天都有分数制造的悲剧,可人们执迷不悟,唯分是图,绝不塑造孩子优异的品质。
学校评价学生:唯分数论
校方考核教师唯分数论,教师评价学生唯分数论,学生唯分是图。
在师生眼里,自我是谁?是分数!走向何方?由分数决定的大学。别的一无所知。在内卷的严酷形势下,没日没夜刷题,哪有闲暇关注品质?
热爱自我是奢谈,他爱他人是奢侈,师生纷争不断,亲子冲突不断,同学冷漠。
心灵蜕变成荒漠,人们不奇怪。分数有了散失,惊慌失措,孩子痛苦,老师谈话,家长急了。
老师是分数的势利眼,只要有高分,就是可爱的孩子;只要没有分数,就是不可爱的孩子。
有几个老师懂得,教育是培养孩子认识自我的文化智慧,是播种自爱和爱的信仰?
爱的荒漠一定长毒草,种种心理问题产生,孩子抑郁了,却得不到爱,老师同学唯恐避之不及,家长不知所措,但人们见怪不怪。
孩子跳楼了,一片寂然。校方说,孩子有心理问题,责任在自己。
家庭评价孩子:唯分数论
在家长眼里,孩子的唯一价值是分数,孩子是谁?就是争分的人。走向何方?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只要有了高分,全家幸福又骄傲;只要没有高分,全家嫌弃孩子,并感到羞耻。
家长唯分是图,不断强迫孩子考高分,亲子间纷争不断,孩子叛逆,家长不屈不挠地斗争。为了分数,亲子间还有爱的纽带么?家长用分数逼走了多少孩子的生命?
有几个家长明白,决定孩子幸福的是爱和自爱的信仰?
有几个家长清醒,丢失自爱的信仰,生命就是在黑暗中摸索,注定未来灰暗?
社会评价人才:唯分数论
公司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分数标志的大学出身。一流公司选985的孩子,二流公司选211的孩子,底层工厂招没有分数的。
分数决定大学,大学决定就业,形成严酷的选拔标准。有的孩子尽管品质优异,却因为大学出身被关在一流公司的门外,职业起点就很低。
问题在于,越是底层岗位,社会对人的品质越忽视,把人当成追求利润的工具。
早些年,有的孩子尽管学历出身平平,却在面试中崭露头角,还能进入很好的公司,发展得很好。
眼下,这种机遇日益少了,因为扩招,出身名校的也不少;而公司需要的岗位并不多,就业竞争非常严酷,学业出身差的孩子还有什么机遇呢?
更令人担忧的是,文科生自身素养有限,公司又紧闭大门,文科就受到歧视,文化的主阵地就不断缩小,文化不是更荒芜么?
社会根本不知道,孩子分数与成才无缘。
自爱是所有杰出者的信仰,是认识自我的最高智慧,是生命发展的不竭动力。
没有自爱的信仰,生命就被滚滚红尘裹挟而去,沦为恶习和风气的牺牲品,高分孩子哪还有作为呢?
他爱是所有杰出者的信仰,是认识他人的最高智慧,为生命发展提供高瞻远瞩的视野,创造最佳的人际环境,赢得爱的幸福。
没有爱的指引,孩子就陷落于利己的狭隘天地,哪来远大理想?高分孩子注定没有作为。
正是在两种爱的信仰指引下,孩子才执着探索自我天赋,发现天赋,并沿天赋方向追寻事业。
同时自爱的信仰指引自我追求强大个性,重塑勇敢顽强勤奋挑战自信等优异个性,为事业奋斗提供精神支点。
正是教育丢失文化功能,孩子才迷失自我,既不知道自我是谁,又不知道走向何方,无论拥有怎样的高分,也注定平庸命运。#鸿蒙5大有不同#
来源:灵拙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