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箱里塞满信,邮戳全都指向日本,有人写着要她“永远闭嘴”,连她儿子穿什么颜色的小衣服都能描出来,细节让人头皮发麻。
信箱里塞满信,邮戳全都指向日本,有人写着要她“永远闭嘴”,连她儿子穿什么颜色的小衣服都能描出来,细节让人头皮发麻。
日本的教科书翻开,南京那一页只有寥寥几字,说是“过去的事”,中国人总被问一句,为什么这么多年还放不下,其实答案一直都在空气里,很多人就装没看见。
西方人提起二战,纳粹的罪行几乎都能背下来,南京城里的三十万冤魂,差点就这样被全世界忘干净了。
后来有人站出来,用自己的名字把这件事重新摆到光天化日下。
张纯如,家里人都觉得她前途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学的是计算机,这专业搁哪都吃香,自己却转了新闻系,别人都说可惜,她没觉得后悔。
她对历史这种东西有股子执念,喜欢钻牛角尖,偏要把事情弄明白。
有一天在图书馆,翻到几页英文材料,照片里全是南京的废墟和人,整个人愣住,手都在抖。
后来接受采访的时候,她说那一刻有点难受,觉得自己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嗓子。再往下查,发现西方世界压根没几个人知道这段事,纳粹的事家喻户晓,南京像被人故意按下静音键,三十万亡灵,仿佛从来没存在过。
她心里那个劲儿上来了,觉得不能这样下去,没有人说那就自己来说。
写书的路不好走,《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这几个字,像个石头一样压在心口。美国、中国、德国,东奔西走,像侦探一样找证据,旧报纸、泛黄的日记、模糊的公文,能找到的全都翻出来。
南京城里,见到的幸存老人,讲起几十年前的事,声音发抖,眼睛都是雾。
有的证据还是外国人留下的,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的日记,密密麻麻写着每天见到的事,细节多到让人头皮发紧,这些东西,谁想抹掉都没可能。
1997年,《南京暴行》出来了,一下子就炸开锅。这书不到一年时间,世界各地都印了译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南京大屠杀列进《世界记忆名录》,原本被掩盖的往事,终于被拉回到世界面前。
风头一出,麻烦也就来了,日本右翼那边像被踩了尾巴,东京有些书店直接不卖这本书,街头上有人发小册子,说张纯如造谣,污蔑她人格。
还有所谓“学者”专门挑书里的毛病,想用“学术”这个词遮住事实,想让人把真相当成谣言。
这些舆论顶多算热闹,最难受的还是那些信,一封封塞进邮箱,字里行间都带着威胁和诅咒,连她儿子的事都能写出来,心里总悬着一根弦,走哪都觉得有人盯着自己。
写书的时候本来就像走在刀刃上,南京那42天,28次集体屠杀,800多起零散杀戮,二十多万妇女被侮辱,三十万条命没了,这些数字每天都在脑子里打转,越查越睡不着,身体和神经都被掏空。
2004年深秋,张纯如36岁,车停在偏僻公路边,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的一切。
丈夫找到她时,头发还柔软,眼泪都流不出来,剩下的只有空。
日本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肯低头,这事根子很深。明治维新以后,国家飞速发展,慢慢养出来一种“大和优越感”,军国主义把侵略包装成“亚洲解放”,这种思想慢慢渗进骨子里。
二战后,清算没做彻底,美国那时候有自己的小算盘,大批战犯没有被追究,反而进了政府当官,历史课本一改再改,年轻人学到的都是“过去的事”,真相被藏起来。
有的学者写书,专门把数字往小了写,还能在日本卖成畅销书。电视台拍纪录片,把南京的事淡化处理,引来中方抗议。
政客有的还会去靖国神社参拜,名单里全是甲级战犯,这些行为,每次都能把气氛推到风口浪尖。
网上有句话说得很明白,“不是忘记,是不敢认”,三十万冤魂一直都在。
中国从没停下守护真相的脚步。1999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专门给拉贝日记留了展柜,历史的证据摆在面前,不用多说。
2007年,纪录片《张纯如:南京暴行》上映,很多人在电影院看完都坐着不动。
2014年,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这天,警报响彻城市,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切不能忘。
如今,中小学课本里写得清清楚楚,媒体也一直在讲,真相一代代传下去,记忆不会断。
张纯如用命点燃的火把,已经传到无数人手上。
警报每年响起,不只是为了悼念,也是提醒大家,历史不能篡改,和平需要守护。
忘记是背叛的开始,记住才有未来。
张纯如用一生告诉我们,每一次忽视历史,都是在蚕食和平的根基。
来源:暴食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