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瑶族建哥被蜂蜇伤身亡,2年前的话一语成谶,这举动害惨了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5 16:11 1

摘要:就在最近,网红圈传来噩耗:户外博主瑶族建哥去掏蜂窝,结果却被一只金环虎头蜂蜇伤。

文|七月

编辑|七月

“如果哪一天我不更新视频了,那就说明我哇塞了。”

2023年,户外博主“瑶族建哥”在评论区跟粉丝开玩笑时留下这句话。

谁也没料到,这句玩笑会在两年后一语成谶。

就在最近,网红圈传来噩耗:户外博主瑶族建哥去掏蜂窝,结果却被一只金环虎头蜂蜇伤。

在经过长达5天的抢救之后,瑶族建哥还是离世了,年仅20岁。

9月4日,建哥的弟弟在社交平台发布讣告,字里行间满是悲痛:“8月21日,我哥在山里掏蜂窝时被马蜂蜇伤,送医抢救5天后,还是没能留住他。”

消息一出,粉丝们才意识到,那个8月20日还在视频里说“锁定10个蜂窝,搞不完明天继续”的博主,再也不会更新了。

建哥的离世,并非偶然。

根据知情人透露,事发当天他像往常一样用无人机定位蜂窝,这台无人机是他2025年7月刚攒钱买的,原本以为能提高找蜂效率,却因为操作不熟练留下了致命隐患。

无人机没检测到附近隐藏的蜂窝,他以为作业完成,脱防护服时没注意到衣服上沾了一只金环虎头蜂,这只蜂精准地蜇在了他的太阳穴上。

熟悉马蜂的人都知道,金环虎头蜂是世界上最毒的马蜂之一,毒素能直接侵入大脑。

更要命的是,建哥是过敏体质,吃蜂蛹都会肚子疼,被蜂蜇后反应更剧烈。

送到医院时,他已经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医生诊断为缺氧缺血性脑病,随后多器官开始衰竭。

尽管医院全力抢救了5天,从呼吸骤停到器官衰竭,死神还是一步步夺走了他的生命。

事后有人惋惜:“要是蜇在肉厚的地方,或许还有救。”

可现实没有如果,更让人揪心的是,建哥被蜇的不止太阳穴,头部、脚部等十多个部位都有蜇痕。

这意味着他当天可能根本没穿防护服,与他弟弟最初说的脱衣服时被蜇可能存在出入。

翻看他此前的视频,这种侥幸早已埋下伏笔:有次掏黑尾胡蜂老窝,他穿着半袖就敢把蜂巢倒在地上,头部和颈部完全暴露。

还有一次引诱马蜂,直接把爬满活蜂的蜂巢举到眼前,粉丝劝他注意安全,他只回了句“山人自有妙计”。

金环虎头蜂的毒性,远比人们想象中可怕。

这种蜂是现存毒性最强的蜂类之一,毒液里含有组胺、溶血蛋白和神经毒素,普通人被蜇3针就会休克,过敏体质者一针就可能致命。

有资料显示,它们的毒素甚至能轻松杀死一头成年大象,而建哥面对的,正是这样一群致命杀手。

建哥的老家在广西贫困农村,早早辍学的他,一直想靠自己闯出一条路。

2022年,他开始做户外视频博主,最初的内容是上山挖笋、找野味,拍了几十条视频,播放量寥寥无几。

后来转型做垂钓,可观众早已看惯了钓几十斤大鱼的噱头,他的视频依旧无人问津。

直到2023年,他偶然拍到一段掏蜂窝的视频,意外获得了不错的流量。

镜头里,马蜂嗡嗡作响,他穿着防护服爬上高树,伸手去摘悬挂的蜂巢,这种“刺激感”让观众眼前一亮。

从那以后,他彻底转型为“找蜂博主”,视频里的危险系数也越来越高。

像是不穿防护服、徒手抓蜂、近距离拍摄蜂群,这些镜头让他的播放量飙升到之前的六七倍,粉丝也慢慢积累到近一万。

流量带来的不仅是关注度,还有实实在在的收入。

粉丝会私信他买蜂蜜、诱蜂水,每个月的销售额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这对出身贫困的他来说,是难得的机会。

为了保住这份生计,他变得越来越大胆:原本还会穿防护服,后来觉得不够刺激,干脆只穿普通长袖。

别人找蜂都是两人同行,结束后互相检查身上有没有残蜂,他却坚持一个人上山,粉丝劝他找个帮手,他直接拒绝。

2024年,他曾因没穿防护服被黑尾蜂蜇伤,过敏反应严重到住院,可出院后依旧我行我素。

2025年5月还发过一条“差点回不来”的负伤视频,却没把这次教训放在心上。

建哥的视频里,藏着太多年轻人的无奈与渴望。

他来自底层,想靠短视频改变命运,在他的认知里,只要镜头足够刺激,就能获得更多流量,就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可他忘了,所有靠搏命换来的流量,都是在拿生命当赌注,而这场赌注的结局,从来都只有输和赢,一旦输了,就是万劫不复。

更让人唏嘘的是,建哥在当地的名声其实不错。

除了拍视频,他还经常无偿帮村民摘马蜂窝,那些村民自己不敢处理的隐患,都是他冒着危险解决的。

有村民说:“他是个好孩子,就是太急了,想早点做出成绩。”

可这份急,终究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建哥的悲剧,并非没有预兆。

从他开始拍掏蜂窝视频起,粉丝和同行的提醒就没断过。

2023年,有同行在评论区留言:“找蜂必须两个人,脱防护服前要互相检查,你一个人太危险了。”

2025年,有人提醒他“无人机定位不准,要多留意周围环境”,他依旧没当回事。

就连他自己也知道危险,却总觉得“自己经验丰富,不会出事”。

这种侥幸心理,是很多户外博主的通病。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危险成了最容易出圈的标签:有人为了拍视频去悬崖边直播,有人深夜闯废弃医院探灵,还有人模仿极限运动却不做安全措施。

就像网红张树林,为了流量半夜去“闹鬼”的地方睡觉,后来甚至砸神像、搞结阴亲的噱头,最后身体垮了,视频全下架,彻底消失在公众视野里。

这些博主总以为,自己能掌控风险,却忘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马蜂有记仇的习性,只要被惊扰,就会群起攻击。

悬崖边的一阵风、废弃建筑里的一块松动木板,都可能成为致命的隐患。

最为关键的是,建哥虽然是一个户外找蜂博主,但是他却没有足够的专业素养。

就像建哥不知道自己的过敏体质被蜇之后该怎么处理,他也不知道金环虎头蜂的毒素成分以及应急处理。

最为关键的是,他还不听劝告,不带帮手和急救箱,这些都是导致他最终离世的关键原因。

可现实没有如果,那些被他忽视的救命提醒,最终都变成了死亡预警。

建哥也用自己的生命告诉大家,从事这种危险行业,一定要做好防护,小心小心再小心。

毕竟人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

参考信息:

红星新闻:《网红博主“瑶族建哥”被马蜂蜇伤身亡,最后一条视频中他深入山区搜寻马蜂窝》2025-09-04

九派新闻:《医生谈“博主遭虎头蜂蜇伤身亡”:毒性强且含有多种过敏原,呼吸骤停是最致命症状之一》2025-09-05

来源:史不得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