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由南昌市第一医院(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办的《器械治疗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在医院东湖院区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学习班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开展,吸引了来自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的200余名临床医护人员参与,现场反响热烈。
近日,由南昌市第一医院(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办的《器械治疗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在医院东湖院区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学习班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开展,吸引了来自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的200余名临床医护人员参与,现场反响热烈。
心力衰竭作为全球心血管领域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一直是临床诊疗的重点与难点。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器械治疗已成为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的核心技术之一。
为规范临床中器械治疗技术、更新前沿知识,提升心衰诊疗的整体水平,本次学习班特别邀请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孙雅逊主任医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王敏副主任医师进行授课。同时医院心内二科郑春华主任、涂颉洪主任医师,饶堃睿、邹文、彭勇副主任医师等以 “全方位解读、多视角剖析” 的授课模式,分别就心衰器械治疗的最新进展、新技术、策略与实践进行了精彩的专题报告,为参会学员带来了一场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的知识盛宴,助力医疗同仁精准把握心衰器械治疗的核心要点与未来方向。
授课过程中,专家团队围绕心力衰竭器械治疗的当前临床应用场景,展开了细致入微的解读。针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经导管二尖瓣修复/置换术(TMVR)等主流器械,专家们结合最新临床数据与真实病例,深入分析了各类器械的适用人群、治疗疗效、操作规范及潜在风险。此外,专家还强调了多学科协作(MDT)在未来心衰器械治疗中的重要性。他们提出,心衰治疗需打破心内科、心外科、麻醉科、影像科等学科壁垒,通过多学科团队共同评估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开展术后随访,形成 “全周期、一体化” 的诊疗闭环,最大限度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参会学员纷纷表示,本次学习内容既涵盖了临床应用的“干货”,又提供了前沿趋势的“视野”,有效填补了自身在心力衰竭器械治疗领域的知识空白。
此次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医疗从业者搭建了一个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更凝聚了行业共识,为推动南昌市心力衰竭器械治疗领域的规范化发展与技术创新注入了新动力。未来,随着更多前沿技术的落地与临床经验的积累,医院心衰器械治疗水平将持续提升,为广大心衰患者带来更多生命希望。
来源:家庭医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