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这段抗战岁月,深刻理解这场伟大战争的世界意义与当代启示,具有
《广西日报》2025年9月5日第八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这段抗战岁月,深刻理解这场伟大战争的世界意义与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广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毗邻东南亚,既是中国抗战时期的重要大后方,又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见证了中国与东南亚从友好互助到共同抗敌的历史进程。这些血肉铸成的生死情谊筑牢了中国与东盟深厚而稳固的历史根基,为今天携手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抗战大后方的重要组成与通道作用
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中国战场始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这一主战场的坚韧与持久,必须将目光投向其战略后方。地处南疆的广西,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人民不屈的意志,在抗战期间构筑了重要的后方基地,并在特定阶段承担了国际战略通道的重任,为东方主战场的稳定和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广西国际大通道一度成为维系抗战的重要“生命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沿海港口相继被日军封锁,中国的海上交通线几乎完全断绝。在此情况下,经由广西的桂越国际交通线得以打通,有效缓解了中国战场的物资短缺问题,为粉碎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支撑中国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西大后方为持久抗战提供了重要依托。抗战期间,广西不仅是物资通道,更是重要的精神堡垒与民众庇护所。随着华北、华东、华中大片国土沦丧,大批文化教育机构、工矿企业和爱国人士辗转内迁。桂林一跃成为战时中国的“文化城”,茅盾、巴金、田汉、夏衍、徐悲鸿等文化名人云集于此,创办报刊、发表文章、上演戏剧,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柳州、梧州等地承接了大量内迁工厂,在艰难条件下恢复生产,为前线提供军需民用产品。更值得铭记的是,广西子弟兵在民族危亡之际奔赴各大正面战场,以英勇善战和巨大牺牲,为全国抗战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西南地区的顽强抵抗有力配合了东南亚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的意义从一开始就超越了国界。从全局看,正是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才将日本陆军大量主力长期牵制在中国战场,使其“速决战”企图破产。当年广西在内的大西南地区,作为中国抗战的战略大后方,为实施持久战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极大消耗了日本国力,打乱了其战略部署,客观上延缓了日军的全面“南进”步伐,为东南亚盟国争取了宝贵的备战时间。与此同时,身处东南亚各国的广大爱国华侨心系祖国安危,积极组织募捐,筹集资金和物资,克服重重险阻,经广西通道送回祖国。这种双向的支援与互动,生动诠释了中国与东南亚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命运关联。
并肩浴血淬炼出的战斗情谊
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中国与东南亚人民的关系从地缘危机中的守望相助发展为战场上并肩浴血、生死与共的战斗情谊。在这一过程中,广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广西是重要的后勤支援地和兵源地之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迅速席卷东南亚,兵锋直指英属缅甸,企图切断滇缅公路。为保卫交通线、支援盟军作战,中国政府决定派遣远征军入缅。驻广西的部分精锐部队被抽调编入远征军序列,桂林秧塘机场迅速扩建,成为飞虎队的重要基地。战机从这里起飞,为保障滇缅公路畅通和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立下赫赫战功。中国军队在缅甸战场的英勇表现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其贡献在盟军中受到高度评价。
桂柳会战以重大牺牲为代价,给盟军反攻争取了时间。1944年,为打通从中国东北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并摧毁美军在华空军基地,日军发动了“一号作战”。桂林和柳州成为重点攻击目标,驻守桂柳地区的中国军队进行了异常惨烈的抵抗。虽然桂林、柳州两城最终失陷,但守军的顽强抗击有效牵制了日军部分兵力,迟滞了进攻速度,为后方军民转移和战略物资抢运赢得了宝贵时间。更重要的是,桂柳会战将相当数量的日军拖在中国西南战场,有力策应了太平洋战场和印缅战场上盟军的战略反攻。为此,广西军民付出了巨大牺牲,桂林、柳州等历史名城遭受严重破坏。
中国积极支援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作为东方主战场的核心力量,中国在自身艰苦抗战的同时,始终向邻国抗日力量敞开大门。广西、云南等地为朝鲜义勇军和越南独立同盟会提供了庇护与训练场所,帮助他们建立武装,培养干部。中国向这些邻国抗日武装提供了电台、枪械、医药和战略指导等。这些援助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的责任担当,也为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共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抗战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历史经历深刻影响了双方关系的发展,为今天中国与东盟携手共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历史根基和精神动力。
同舟共济精神是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宝贵历史遗产。中国与东盟多数国家拥有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共同历史记忆。这段在战火中淬炼出的平等互助、同舟共济的经历,构成了双方独特的历史共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率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以真诚沟通增进理解和信任,以求同存异妥处分歧和问题,共同维护和弘扬亚洲价值观”。基于共同的历史经历和文化底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重要外交理念在中国与东盟的交往中更容易获得彼此的理解与认同,为双方关系奠定了坚实的信任基础。
历史通道的变迁生动见证了中国—东盟合作的飞跃。当年那条崎岖的国际大通道,如今已在贯通陆海、连接亚欧的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得到历史性延续与超越。中欧班列驰骋不息,货轮往来穿梭,将中国西部与东南亚乃至全球市场紧密相连。昔日为支援抗战而开辟的航空线路,如今已被密布的国际航线网络取代,广西主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把握面向东盟的先发优势,将合作的版图拓展至更广阔的空间。曾经在通道上艰难运输的有限物资,如今已演变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规模不断扩大的贸易往来。
广西实践生动诠释了从战时盟友到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内涵。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永久落户南宁,这正是历史渊源在现实中的生动体现。如今的东博会早已超越单一经贸平台,成为深化政治互信、促进人文交流、共商区域治理的重要桥梁。从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的互联互通,到数字经济合作的蓬勃发展,再到跨境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持续走深走实。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在一个个具体项目中不断为战时情谊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生动诠释着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广西担当。
抗战时期,广西见证了中国人民与东南亚人民并肩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历史,崎岖通道承载着民族希望,浴血鏖战镌刻着盟友情谊。如今,中国正携手东盟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现代通道涌动着发展活力,友好交往增进着伙伴互信。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传承那段在血与火中淬炼出的守望相助精神,将其转化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动力,这是对抗战胜利的最好纪念。广西正凭借独特优势和历史担当,在新时代续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
来源:广西民宗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