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是辅助驾驶进入城区的关键里程碑,次年车企们为加速实现「全国都能开」的目标,掀起了一场「去高精度地图」的潮流。但随着城市NOA的普及,出于对安全性、舒适性、连续性的严苛要求,人们很快意识到辅助驾驶系统难以脱离地图独立运作。
作者 |芦苇
编辑 |德新
随着辅助驾驶的技术迭代,与之相关的地图技术以及图商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2021年是辅助驾驶进入城区的关键里程碑,次年车企们为加速实现「全国都能开」的目标,掀起了一场「去高精度地图」的潮流。但随着城市NOA的普及,出于对安全性、舒适性、连续性的严苛要求,人们很快意识到辅助驾驶系统难以脱离地图独立运作。
但如果只是延续以往地图重度依赖测绘车队的采集方式,在辅助驾驶大规模普及的强烈需求面前,这样的传统作业方式显得捉襟见肘。因此,轻图/云图等创新形态应运而生。
过去几年,高德、百度、腾讯等头部图商都调整了自身的策略,推出了更新更快、成本更低的各类「轻地图」产品,包括HD Air/HD Lite/SD Pro等等。
地图形态变化的背后,除适应辅助驾驶本身的技术迭代外,也牵动了地图市场格局的变化。高精度地图时代,高德、百度占据着主导地位,但随着轻地图成为车企的主流选择,腾讯地图脱颖而出。
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腾讯已经为蔚来、乐道、极氪、魏牌等汽车品牌的城市NOA提供智驾地图服务,占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不含增程式)标配城市NOA智驾地图市场49.01%的市场份额,位列榜首。而排在第二名的是高德,占新能源市场(不含增程)标配城市NOA智驾地图市场47.9%的市场份额。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竞赛当前烽火正炽,随着端到端技术上车,AI大模型给辅助驾驶的开发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地图的形态也将随之持续演进,图商们的竞争也远未到终点。
在这之中,谁能够最先看准趋势,并坚定拥抱新趋势,谁才能够最先登上新大陆。
一、从无图到轻图,智驾地图形态的演变
随着车企落地量产辅助驾驶的进程,智驾地图的发展也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最初是高精地图的甜蜜期。2018年 - 2021年,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量产L2+辅助驾驶系统,包括小鹏、蔚来、理想、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广汽等数十个品牌先后量产高速组合辅助驾驶功能,围绕高速路和城市快速路的高精地图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城区高精地图样例,图片来源:DeepMap
第二阶段是追求「无图都能开」的激进期。到2021年之后,辅助驾驶要进入城区,由于法规、成本、更新频率等的约束,高精地图在支持几大试点城市之后,无法快速地拓展到全国,这与车企卖车的诉求存在根本矛盾。
彼时行业都认为,高精度地图受制于成本、要素更新等因素,很难满足车企的需求,毕竟乘用车要在全国都能跑,显然高精度地图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因此,实现「无图全国都能开」,又是2022年各大车企和辅助驾驶公司竞争的制高点。
据说那两年会有车企用板车拉着供应商的测试车,选定一些任意的地点,看看放下能不能跑起来,以检验是不是「真无图」。也有不少民间测试专挑偏僻郊区的小路直播辅助驾驶,因为这样的路段,显然不太可能提前采集高精地图。
但「无图」是以一定程度上牺牲体验为代价的。
图片来源:车企官方
如果对比过当时「有高精地图」的系统和「无高精地图」的系统,很容易发现后者在稍微复杂一些的路段会出现能力的回退;并且所谓「无图」并不是完全无图,至少需要有导航地图存在。
当下是回归「轻地图」的理性期。迈入2024年,随着辅助驾驶在全国逐渐普及,车企进入了比拼用户体验的红海阶段。安全性、连续性和舒适性,成为衡量辅助驾驶体验最重要的三大指标。
也是从去年下半年至今,众多车企开始推出新一代的基于端到端大模型的辅助驾驶系统,从实测表现上来看,驾驶博弈是新一代大模型系统明显提升的地方;而针对复杂道路结构的认知,却是大模型系统的短板。
轻高精地图方案,完美地切中了这一转型的需求。
比如一些车道的变化点、路口的左拓/右拓,甚至复杂路口的连通关系、经验行驶轨迹等等,这些超视距信息,对辅助驾驶的安全性、连续性和舒适性,无疑至关重要。
相较而言,地图从高精度元素转向丰富的语义信息,是轻高精度地图的重要特征。早期辅助驾驶在使用高精度地图时,对道路几何要求较高,需要很高的精度。现阶段,头部的辅助驾驶团队,对几何精度不会有太高要求,但对超视距、语义化的内容会需求更多更详细的信息,比如拓扑连接关系、复杂路口的导航引导信息、车道的引导信息等。
图片来源:车企官方
截至目前,极氪、长安、比亚迪,甚至特斯拉等中国市场主流车企,都在车端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轻高精地图的方案。
智驾地图的搭载量也呈现出迅猛增长之势,高工智能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市场新能源乘用车(不含进出口)城市NOA搭载智驾地图已超过70万套。
在经历了几年的演变之后,从高喊「无图去图」,到「轻图真香」,智驾地图的价值显然已被重新论证。伴随着智驾地图形态的演变,图商们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其市场地位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二、轻地图时代,腾讯地图为什么脱颖而出?
早期由于针对辅助驾驶的地图还未形成明确系统的政策约束,地图市场玩家百花齐放,甚至部分车企也通过收购具备测绘资质的图商,希望自主地覆盖地图采集。
但在2022年,这一现象戛然而止。这年7月,国家自然资源部下发了《关于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维护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的通知》。自然资源部认定,自动驾驶汽车收集道路环境信息是测绘行为,包括自动驾驶测试采集的数据、传感器的中间数据等,只能由国家颁发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测绘资质的企业来操作。
彼时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对国内企业高精度地图测绘资质进行复核,包括高德、四维图新、腾讯大地通途等19家企业通过资质复核,而此前具备甲级测绘资质的企业有31家,同比减少12家。这导致,地图市场开始向头部玩家聚集。
在传统高精地图市场中,高德、百度、四维图新等传统图商占据着主导地位。而迈入轻地图时代,腾讯地图则开始脱颖而出。
为什么呢?这既来自于腾讯团队对技术的预判,也因为其更加开放、灵活的定位。
早在2022年,基于对辅助驾驶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的预判,腾讯地图就开始从高精度地图向轻高精度地图转型。一方面在既有的高速、城快路的高精地图业务上,配合车企进行覆盖范围和鲜度的更新;另一方面,腾讯轻高精地图(HD Air)也开始具有初步的雏形。
通过与长安、极氪等车企客户的合作,腾讯大概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智驾云图产品定义的收敛。2023年4月,腾讯正式发布了面向城市辅助驾驶场景的HD Air轻量级高精数据产品。
搭载长安天枢智驾的启源Q07,图片来源:车企官方
去年,腾讯又进一步推出「腾讯地图车机版8.0」舱驾一体解决方案,对各层级地图数据要素的进一步分类、整合与加工,通过统一的地图和数据平台,实现人驾和车驾共用一张图、共享一份数据。
也就是说,标准导航地图(SD Map)、轻高精地图(HD Air)、高精地图(HD Map)等不同精度等级的地图数据,可以做到数据同源、质量同级;并且模块化工具链,可以支持车企按需灵活取用必要的地图要素。
腾讯智驾云图,图片来源:企业官方
传统的地图常常采用离线数据包的形式进行交付,而腾讯则可以通过云服务的方式提供地图数据,包含「 云到端」和「 云到云」两种模式,这也就是现在腾讯对外输出的「智驾云图」方案。
「 云到端」指的是,可以将地图数据最新的变化、动态交通及环境信息、驾驶经验数据等下发到车端提升体验;「 云到云」则是,直接对接车企的辅助驾驶云,车企可以将智驾云图的数据和自有数据融合使用,从而更大程度地挖掘自有数据的价值。
智驾云图的另一个核心优势,则是可扩展的多图层数据形态。简单说,它不是一张 “固定的图”,而是一套 “能生长、能运营的地图生态”,其可以支持ODD灵活配置、即插即用的在线服务,还能提供运营工具链,车企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快速调整。
在驾驶经验图层上,也可以与车企灵活共建,共同打造“环境经验图层” 和 “驾驶行为经验图层”。比如哪里是颠簸路、建议车速多少,哪里是危险路段需要谨慎,甚至变道模式、弯道车速、新能源道路节能指数等,这些 “经验” 能让辅助驾驶更像 “老司机”。
同时,由于地图要素能按导航路线或区域发布,所以其还可以支持车端传感器的差分更新,像限速牌、电子眼、车道线这些静态要素,根据置信度进入数据流转,部分能实现天级更新,而道路状况、车道级交通事件、恶劣天气这些动态要素,依托车端感知回传和生态伙伴支持,能做到实时发布。
从基础地图层、更新要素层,到客户数据层、驾驶经验层、运营层、ODD动态层…… 车企可以像搭积木一样自由组合,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当前智驾地图市场呈现 “双寡头主导、多元竞争” 的格局,腾讯与高德在城市NOA市场垄断超96%份额,百度、四维图新在传统领域保持优势,华为通过全栈方案间接影响地图需求。
尽管凭借对技术趋势的精准预判,以及对转型的决心,腾讯地图在轻地图时代实现了赶超,但行业远未到达竞争的终点。AI大模型时代的到来,智驾地图的形态也仍在继续演变,竞争仍在持续。
三、智地图竞争远未到达终点
从最初对「无图」的追逐,到现如今轻高精地图技术的深度探索,车企与产业链玩家逐渐认清:地图不是辅助驾驶的 「负担」,而是提升辅助驾驶体验的「利器」。
也正因此,智驾地图市场的体量,也随着城区辅助驾驶的大规模普及在快速稳健地增长。据泰伯研究院预测,智驾地图市场2025年将达54亿元,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17亿元。
但地图的形态到此却还不是终局,随着AI大模型的到来,地图形态仍在发生变化。
蔚来世界模型,图片来源:车企官方
端到端技术的上车,让AI大模型对辅助驾驶开发方式产生了颠覆性影响,这也驱使地图形态出现新的演变方向,未来地图将不再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富含高精要素和道路几何的数据库,而是逐步融入模型,成为大模型的有机组成。
大模型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压缩,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地图的形态最终有可能是以模型的形式存在,并通过自动驾驶系统感知系统,将地理位置环境信息数据,作为一个观测信息给到大模型,大模型经过对数据的推理和判断,最终给出规划执行结果。
除了地图本身的数据形式会发生改变之外,大模型技术还会影响到从地图采集生产到仿真验证中间的每一个环节。
当然,大模型的发展将给地图行业带来新的形态改变,而也势必会导致整个行业格局的变化。无论是新老玩家,只有能够抓住新范式,才会在新领域中拿到更多的份额。
对于腾讯这类先行布局的图商而言,行业对智驾地图的重新认知,使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地图的演变并未达到终点,那么行业的竞争也远不会停止。而谁能够坚定的拥抱未来,谁才有可能走向最终的胜利。
来源:Hi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