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起哪对“兄弟分家”分得最体面,别说中国人不服气,大概连欧洲人自己都想不到,世界上最不闹腾的“离婚”,竟然发生在中欧的两颗小心脏——捷克和斯洛伐克。小时候地理课本还死记硬背“捷克斯洛伐克”,仿佛这就是一颗大萝卜切不两瓣。一转眼,90年代后两国各自开张,按理说
要说起哪对“兄弟分家”分得最体面,别说中国人不服气,大概连欧洲人自己都想不到,世界上最不闹腾的“离婚”,竟然发生在中欧的两颗小心脏——捷克和斯洛伐克。小时候地理课本还死记硬背“捷克斯洛伐克”,仿佛这就是一颗大萝卜切不两瓣。一转眼,90年代后两国各自开张,按理说合久必分嘛,可他们分得那叫一个风轻云淡,不闹哭、不打架,两国老百姓还给彼此送上祝福,真算是全世界分家的“模范”。
实际上,当年真支持分家的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各自加起来还没三成,多数心里头比谁都犯嘀咕。西方报纸上分析家一本正经地说捷克斯洛伐克是铁板一块,有好些北欧老头子还赌着说不分才奇怪。不少中国人会觉得,合成一个名字才顺口,其实大伙根本不真懂这段史。彼时东欧分家的,哪个不是鸡飞狗跳,苏联一解体,波罗的海三国自顾自跑,南斯拉夫闹得血雨腥风。你要真拿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比,那真有点像一个是电视剧里的家宴,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离婚案,哭天抢地都太夸张,这两个兄弟和平地把家底一分,谁都了无怨气——连家里的老狗都没改吃新牌子的狗粮。
再说回“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老话,其实也不是全世界都吃这一套。中国自古讲究统一,哪怕到处有“藩镇割据”,心里头也挂念着“车同轨书同文”。欧洲,这个讲究骑士争地盘的大陆,分分合合跟喝水似的,公投没少搞,嘴仗年年吵。可要真火并起来,比如南斯拉夫那场打了快十年,死伤无数,现在塞尔维亚邻里见面都还闹磕磕。欧洲小国之间真正能“零埋怨、零流血”拆伙的,还真没几个敢跟捷克斯洛伐克比友好。
关键是,这两个国家拆伙后,关系不光没生疏,反而跟铁哥们儿似的。别说别的,他们连国歌旋律都共用,就是歌词各自写,各唱各的,像极了旧时二人才刚刚分房睡,连枕头都还是一对新的。两个领导人签字那天,现场氛围沉稳得很,媒体记者说,倒像是闹别扭的双胞胎兄弟,没撕破脸皮儿——大概全欧洲分家史,初中生都得背下来当个典型吧。
其实捷克和斯洛伐克,即便同根同宗,命运线却是越走越分叉。照欧洲那堪比花花世界的民族分布来看,四下都是枝叶繁杂。斯拉夫人、日耳曼人、拉丁人、凯尔特人——就像炒菜不按谱,筷子搅进锅,谁跟谁都搅和点百年恩怨情仇。捷克和斯洛伐克本是西斯拉夫家族的兄弟,可长年被不同“亲戚”带大,捷克,像个流浪到日耳曼亲家的表兄,斯洛伐克则被匈牙利姨妈养在身边,彼此间口音混杂,信仰也不相同,逢年过节摆的菜都味道不一样——只有面对“外人欺负咱”时,二人才会真心站成一队。
他们的土地,原本是凯尔特人的地盘,后来成了“波西米亚”,这名字带着一点浪漫与江湖(不信你去听皇后乐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可命运这锅汤里,风味越来越杂,罗马、日耳曼、匈奴、匈牙利,一个个来搅局。你以为这样的地方人都命苦,但物换星移,正是靠着“夹缝中生存”,捷克人早早习得了和强权打交道的本事。
他们第一次真正靠自己站立,不是靠什么奇迹,而是被一圈强邻逼得“没办法还得硬来”。萨摩公国成立不过昙花一现,到833年,捷克和斯洛伐克俩兄弟索性共建“大摩拉维亚王国”,那个年头捏成一个拳头才能扛住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的夹击。不过天下无不散筵席,这合体状态最多也就坚持了不到百年。王朝崩溃了可亲缘还在,两边心里都明白,对方骨子里终究是“自己人”。
此后的上千年,捷克卷进了日耳曼大家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盘子里,渐渐“德化”,城里人多、工业发达,布拉格都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都。斯洛伐克则成了匈牙利统治下的农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捷克渐成天壤之别。到了19世纪末,捷克的火车轰隆隆地奔驰,斯洛伐克却还在田间挥汗。就像北上广和小县城的亲戚,聊着聊着感情都要淡点。
历史里,压迫固然痛苦,却常常让压迫者想不到,会反向促成被压迫者的团结。两族人在神圣罗马、奥匈各种“统一大锅饭”里越煮越明白,真正能靠得住的还是血脉里那点儿亲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两个民族终于扔掉了异族枷锁,彼此靠拢,一起搞了个名字听上去比唱绕口令还累的“捷克斯洛伐克”,说是“合并”,其实也是不得已——身边德裔和匈牙利人三天两头搞小动作,合体多一份安全感。
但千年的成长环境分野不是说抹就抹的,捷克经济发达,脑子里装的也是“大哥思维”;斯洛伐克求独立的心气儿也没凉过。两边时有龃龉,甚至连语言合一这种事儿也试过(试想让广东和东北统一口音一回),结果自然是笑话一场。可有时历史玩笑开得大,现实往往比政治理想管用。
再到纳粹闯入,风暴之下,二人更像并肩御敌的难兄难弟。历史课本写得大大咧咧,真正的现实,却是捷克人在工业区熬着,斯洛伐克人在山野间咬着牙守着那点土地。大难不死的民族,彼此间矛盾一时被大敌掩盖,战后靠着苏联的“社会主义粥铺”又强行捏了一次合体,只是日常工作、政策分配矛盾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
真要说什么打破“一家亲”幻想,还得从苏联撑不住那几年说起。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一片“墙倒众人推”,捷克斯洛伐克里的老百姓,电视机前看着柏林墙倒塌,都有点发懵。苏联一解体,来自俄、波、德、匈的各种“小算盘”都打进来了,捷克斯洛伐克小日子再也“躲猫猫”不成。政治改革风暴以“天鹅绒”之名刮进两国,终于——1993年,兄弟俩坐下来签了离婚协议书,没上法庭,也没报警,没见到哪个邻居泼油污。
但分家容易过日子难。斯洛伐克脱离了捷克,头几年经济确实不景气,多少人担心会不会落得个挨穷。这一段时间,甚至还有外地游客拿它当度假和“夜生活”目的地,让本地居民冷暖自知。捷克则一路走高,成了小有名气的“吉娃娃国家”,狗不大、脾气不小,时不时也爱跟大国撂狠话。
两国普通人的小生活呢?老一辈还在回忆统一时的好处、两边人互相结婚也没觉得难为情。语言还能对付,电视台也乐意播点对方的电视剧。可从国家层面看,这再同心难。历史、经济、文化的差异早已拉开了距离。各自奔前程,也难回头。
其实,这种现象在欧洲再常见不过,比的是尺度、比的是体面。有人调侃说:欧洲的斯拉夫兄弟都爱闹别扭,可世界上哪还有这般分家还能坐下来喝一杯啤酒的?反正我看啊,就算没了国家名义的“捷克斯洛伐克”,两边人的心里依旧紧着那点骨肉亲情。人生到头来,总得讲点清楚的,一纸契约割不断血脉。未来会不会重归于好?鬼知道。不真过完一生,没人敢答应,可哪怕就是普通街道,捷克和斯洛伐克人对望一笑,彼此点个头,这已经足够了——不止是国家合不合,兄弟间的味道,外人哪能懂呢?
来源:魔法帆船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