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前,那个被黑人男友传染艾滋病的女学生朱力亚,后来怎样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4 11:16 2

摘要:有时候刷着短视频,你会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弹幕,或者突然冒出来的故事——关于那个中国西部的小村,关于艾滋病,关于自己卖血换钱、半村都染上的“绝望新闻”。你如果点进去,可能一边骂一边心里泛酸:都是谁给村民带来的这条路?那些说“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声音,很容易喊起

只希望自己是一面镜子,让迷途的人能回头,不要重演我的历史。这是朱力亚在书里留下的一句话,像是对全世界小声的告别,也像是在黑暗里点了盏灯。

有时候刷着短视频,你会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弹幕,或者突然冒出来的故事——关于那个中国西部的小村,关于艾滋病,关于自己卖血换钱、半村都染上的“绝望新闻”。你如果点进去,可能一边骂一边心里泛酸:都是谁给村民带来的这条路?那些说“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声音,很容易喊起来,可真的坐到那凳子上,或许谁都做不到冷静。都是生活逼的。

那时候,很多人不懂艾滋病有多可怕。多数人听说“艾滋”第一反应,总离不开点肮脏和误会:吸毒、乱搞、同性恋、脏针头。谁家出了这样的消息,三婶六婆都能嚼巴半年。没什么人会关心你怎么染上的,只管用指头戳你背后,生怕自己沾了晦气——这个世界总以为脏是有辐射的。

朱力亚,2005年,站在一所大学的讲台上,面对一屋子的闪着冷光的眼睛,说出了那句:“我是艾滋病患者。”她没哭,也没躲,反倒是底下的人陷入了更深的沉默。大家心里想的,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问题:她怎么得的?到底是怎么走到这一步?

往回拐几十年。1982年,朱力亚出生在西安,家里挺普通,甚至说不上富裕。但她父母之间的那点子爱情,是许多人梦里头都没敢奢望的。那会儿,自由恋爱还没那么流行,父母的结合算得上是逆风翻盘:爷爷奶奶嫌爸爸没文化,妈妈高学历,旧社会的亲戚们都皱眉头。但她爸妈偏不听,自个儿硬是走到了一起。

家里不怎么攒得住钱,过得小日子有点清贫,但温暖是真实的。朱力亚从小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看见父母有时候斗嘴但也会一起偷着乐。她心里一直很清楚,感情不是哪家媒婆说定,没人能替你活人生。

最初,她只考上了中专——在某些老师眼里,也许算“天花板”了。但她就是一根筋,认死理,非得努力进大学不可。功夫不会负有心人,后来她拼出来了,拿到保送名额进了大学。那个年代英语很吃香,她的成绩老在前头,成了老师喜欢点名的学生。

说起来,青春就是个闹心的事。朱力亚在大学里开了眼界,也磨出了自己的那点子野心——憧憬一场不被束缚的爱情,像爸妈一样,谁说谈恋爱要选肤色、国籍、出身?她的初恋,偏偏是一位来自巴哈马的黑人男孩,名字叫马浪。

马浪跟她是在兴趣小组认识。最开始她也有点别扭——“黑皮肤,外宾,会不会只是好玩?”可马浪对她挺认真,说话往往带着点热情和幽默,朱力亚渐渐放下防备。小姑娘心思,说想不在意是假的,不过她能忍着不把“别人会怎么想”这话说出口。

爱情想藏也藏不住。他们开始约会、交流,慢慢就彻底陷进去了。马浪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人,跟她在一起的每一天,陪她学习、聊家乡,说生活琐事,有时候还做点西餐给她尝。朱力亚觉得,这人是真的——不是只图新鲜。

旁人看着,也有窃窃私语。毕竟,那个年代,异国、异肤色的情侣还是稀罕事,有人觉得“不踏实,早晚出岔子”。可朱力亚不在乎,谁的青春不是叛逆一场?只要两人真心,世界怎样都不重要。

大学四年,两个人像影子一样一起走过。朱力亚心里打着算盘——毕业就介绍给爸妈,结婚,不管世俗怎么看。可就在2004年春天,马浪突然不见了。手机打不通,信息无回——就像人间蒸发。朱力亚天天等,寝室的人也开始帮着找,却都无结果。

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心里头翻来覆去想着:是不是家里有急事?是不是签证出问题?她还一直在期待着对方能突然出现——像电视剧情一样,推开门,给她一个拥抱。

而现实,比肥皂剧要残酷。过了几天,医护人员找到朱力亚,把她叫去了僻静的办公室。校方一点点问她:“跟马浪谈了多久?”“有没有亲密行为?”朱力亚脸红成一片,下意识否认——毕竟很多事在当时还算“不合适公开”。

但医生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低声说:“你最好别隐瞒,马浪被查出了艾滋病。如果你跟他有过没有防护,也需要马上检查。”

那一刻,朱力亚脑子嗡的一声,感觉整个世界塌下来。后面的记忆都有些模糊,她知道自己哭了,很突然,也很绝望。爱情本来像糖果,现在只剩苦味。

检查结果出来,“艾滋病”三个字冷冷地印在纸上。她没生气,也没喊冤,更多的是一种说不出的空。当身体没什么变化时,最大的痛苦反而来自那些眼神——同学之间开始疏远她。有时候上厕所,有人在走廊指指点点,原本的朋友渐渐不再约她吃饭。

你以为她会躲着,或者暴躁地反抗。但她后来选择了离开学校,回到家里,依靠父母的怀抱。这个过程,她挺了非常久。怕说出口,怕他们失望。爸爸妈妈发现了不对劲,一直没戳破,只是每天比平时多关心一句。

那年冬天,她扛不住了,身体开始发烧、嗓子痛,一堆症状把她逼到绝路。她终于哭着跟父母坦白,自己得了艾滋病。父母当然难受,但没吼没骂,只是陪着她,一句话一句话地劝,她重新开始振作。

朱力亚后来决定,不能一直这样。她收拾行李,跑去了文楼村——那个卖血致病的老村子。村里很多人都同病相怜,可奇怪的是,朱力亚在那里,第一次感受到一点点温柔:村民们乐观,甚至有人对她说,“生命有限,反倒要拼命过好每一天。”

她在村里跟大家一起生活、聊天,慢慢地把自己的伤痛讲出来。那些日子,“艾滋”变成了一个病,而不是一个罪名。她开始想,或许可以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给别人看看——不止是自己痛苦,别人也在背后挣扎。

《艾滋女生日记》成了她在博客上的记录。那些盛传的故事最后变成了一本书,让很多人在黑暗里有了点盼头。朱力亚不再自卑,把病痛、疑惑、孤独都写成了一行行话,让同行者不再自我惩罚。

有人说她后来去世了,也有人说她有了新生活,遇见了新爱情,就算没有孩子,也很幸福。到底哪个是真的,天知道。反正她的故事不只是一个病历表,而是很多人的隐秘伤痕。

我常想,朱力亚或许最怕的不是病,而是“从此不被善待”。医学发展到现在,艾滋病不再是绝路,治愈案例一天比一天多。可偏见、隔阂、那些看不见的误解,比病魔还难疗。

我们谁也不会知道,自己一生会不会落进绝望里。唯一能做的,大概就是像朱力亚说的那样,做一面镜子。知返、知羞,也知希望。生活到底怎么选,没人有答案。哪个“镜子”看到的,才是真的自己?你觉得呢。

来源:湖畔边静读的贤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