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岁女儿用妈妈的身份信息注册游戏账号,以上网查资料为借口,在10天内刷走4万元购买各种手游装备。
哈喽大家好,我是哎呀妈。
云南昆明的邓先生翻看支付记录时,双手止不住发抖。
11岁女儿用妈妈的身份信息注册游戏账号,以上网查资料为借口,在10天内刷走4万元购买各种手游装备。
要知道,这笔钱是全家人省吃俭用几年下来的积蓄。
也许有不少父母会抹着泪说,孩子根本不知道四万块钱意味着什么。
而这,恰恰撕开了移动支付时代最残酷的真相:
当金钱变成手机里的一串数字,孩子们正在用虚拟世界的狂欢,透支现实生活的根基。
移动支付抹去了纸币的触感,花呗借呗模糊了储蓄的概念,直播打赏重构了价值的认知:
我们的孩子,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金钱认知障碍”。
问题不在于孩子沉迷游戏,而在于他们从未真正理解“钱从哪里来”。
当父母把手机随意递给哭闹的孩子,当家庭聚会时大人只顾刷短视频,当孩子看见父母扫码支付像呼吸般轻松。
那些在游戏里一掷千金的行为,不过是现实世界的镜像投射。
一、如今的虚拟支付,切断了孩子的价值感知
现在孩子眼里的100元,不过是支付界面跳转时闪过的数字。
他们没见过父母在菜市场为一毛钱讨价还价,没摸过浸透汗水的纸币,更不懂4万元需要多少小时劳作才能积攒。
这里有个简单方法,能重建孩子对金钱的实体感知:
每月发薪日,把家庭月收入换成现金铺在桌上。让孩子亲眼看见房贷抽走多少叠,水电费拿走几张,教育开支划出多少份。
当孩子发现剩下的那叠钱要支撑全家30天的饭钱,他们自然会明白“游戏翅膀”可能吃掉全家三天的口粮。
二、避谈金钱,制造了认知真空
很多家庭忌讳和孩子谈钱,觉得“谈钱俗气”“孩子长大了自然懂”。
结果就是孩子以为手机绑着魔法钱包,以为信用卡是阿拉丁神灯,以为父母微信里的钱像树叶般摘不完。
聪明的父母,会把生活变成经济学课堂:
带孩子去银行存压岁钱时解释利息计算,超市购物时比较克单价,拆快递时一起计算物流成本。
北京某初中生通过计算奶茶店日流水,终于理解“爸爸每天加班两小时等于3杯珍珠奶茶”。
当孩子知道每笔消费都需要相应劳动兑换,充值行为就会从“点点屏幕”变成“是否值得用妈妈三天工资换游戏皮肤”。
三、即时满足,摧毁了延迟享受能力
游戏厂商深谙行为心理学:
金光闪闪的充值按钮、秒速到账的虚拟物品,正在驯化孩子“想要即刻得到”的神经反射。
当现实世界需要等待发薪日才能买新书包,而游戏世界只要扫码就能立刻变强,孩子自然选择沉迷即时快感。
打破这种成瘾循环,需要重建延迟满足的奖励机制。
可以给孩子设立“愿望储蓄罐”,想要新球鞋就每周存20元零花钱,想要游戏机就帮忙洗碗赚积分。
广州某家庭用这种方法,让儿子花三个月存钱买Switch,结果孩子玩了两周就转卖二手:“存钱的过程比玩游戏更有成就感。”
写在结尾: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家训中有这样一句:
“财富不是指你有多少钱,而是指你配得上这些钱。”
那个刷光积蓄买游戏装备的女孩,缺的不是惩罚,而是理解金钱背后的生命重量。
每一分钱都是父母用时间、健康、尊严换来的生存凭证。
愿所有父母早日摘下“孩子长大了自然懂”的蒙眼布,愿每个孩子都能摸着纸币的纹路听见生活的心跳。
当孩子懂得为全家屋顶存钱比买虚拟皇冠更重要时,他们才算真正接过了抵御人生风雨的伞。
毕竟,教会孩子敬畏金钱,就是教会他们尊重生命。
不知道今天的话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评论区分享。
我是哎呀妈,各大平台签约作者,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爱写作,爱看书,爱看电影电视剧。育儿这条路,我们一起携手同行,遇见更好的自己❤
注:图片来源网络截图,侵权联删。
来源:哎呀妈育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