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本文资料来源:《太玄相经》,《易筋经》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资料来源:《太玄相经》,《易筋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春风沉醉的午后,一位中年父亲独自坐在茶楼的角落,眼神中透着无法言喻的愁绪。
他的孩子已经二十岁了,却像一个陌生人般与他保持着礼貌而疏远的距离。
每每想要亲近,孩子总是客客气气地应付,然后迅速找借口离开。
这位父亲百思不得其解,明明自己为了孩子付出了那么多,严格管教,用心良苦,为何换来的却是这般冷漠?
孔子在《论语》中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教育的根本究竟在哪里?
为人父母者,究竟应该如何与孩子相处,才能既不失威严,又能赢得孩子的真心亲近?当年那些看似正确的严厉管教,为何反而成了亲情的障碍?
话说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名士叫做子路,性格直爽豪迈,待人真诚,深得孔子器重。子路有一个儿子,名叫子羔,聪颖过人,但性格内向敏感。子路望子成龙,对这个独子的教育极为严格。
"站直了!读书的姿势要端正!"子路的声音在书房中回荡。
年仅八岁的子羔战战兢兢地坐在书案前,小手紧握着竹简,不敢有丝毫松懈。父亲的威严让他连大气都不敢出。
"《诗经》背诵得如何了?昨天教你的那段,现在背给我听。"子路板着脸,双手背在身后。
子羔颤抖着开始背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错了!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你的发音不准确!重新来!"子路厉声喝道。
小子羔吓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却不敢哭出声,只能咬着嘴唇重新背诵。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子路家中上演。子路认为,严师出高徒,对儿子严格一些,将来必定能成大器。他经常对妻子说:"孩子现在不懂事,等他长大了就会明白父亲的用心了。"
时光荏苒,子羔渐渐长大。十二岁那年的一个晚上,子路从外地游学归来,满怀期待地想要和儿子聊聊近况。
"子羔,过来坐下,告诉父亲这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子路难得露出和蔼的表情。
子羔却只是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低着头回答:"回禀父亲,孩儿一切都好,学业也有进步。"
"坐下说话,不要这么拘束。"子路招呼道。
"不用了,父亲,孩儿站着就好。"子羔的声音小得像蚊子叫。
子路心中一动,忽然觉得儿子与自己之间仿佛隔着一堵无形的墙。他想要亲近,儿子却本能地保持着距离。
"你......害怕父亲吗?"子路试探性地问道。
子羔慌忙摇头:"不敢,孩儿只是......只是不知道该说什么。"
那一刻,子路心中五味杂陈。他忽然意识到,自己那些年的严厉教导,或许在无形中伤害了什么珍贵的东西。
几天后,子路带着这个困惑去拜见孔子。夫子正在杏坛下与众弟子论道,见子路面带忧色,便示意其他弟子先行离去。
"仲由,你今日神色有异,可是遇到什么难处了?"孔子温和地问道。
子路长叹一声:"夫子,弟子确实有困惑。我对子羔严格管教多年,他的学业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可是......可是他似乎不亲近我了。每次与我说话,都像是在完成任务一般,客客气气的,却没有一丝真情。"
孔子点点头,似乎早有预料:"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弟子也在反思,莫非是我管教得太严了?可是严师出高徒,这个道理难道有错吗?"子路困惑地问。
"仲由,你觉得什么是教育的根本?"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
子路思索片刻:"教育的根本,应该是让孩子明理知礼,学有所成。"
孔子摇摇头:"教育的根本,在于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滋养,让他们在爱与尊重中成长。你严格管教子羔,初衷是好的,但方式方法需要斟酌。"
"请夫子明示。"子路诚恳地请教。
孔子站起身,走到一棵小树旁:"你看这棵树,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修剪它的枝叶,却不给它足够的阳光和水分,它能健康成长吗?"
子路若有所思:"夫子的意思是......"
"孩子的心灵如同这棵小树,需要的不仅仅是修剪,更需要温暖和滋养。严格要求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理解。"孔子语重心长地说道。
"可是,如果不严格一些,孩子会不会变得懒散?"子路还是有些疑虑。
"严格和严厉是两回事。严格是对原则的坚持,严厉往往伴随着情感的疏离。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在恐惧中成长,即使学到了知识,也会失去与人亲近的能力。"
孔子的话如醍醐灌顶,让子路恍然大悟。他想起了子羔那双总是躲闪的眼神,想起了孩子小心翼翼的模样,心中充满了愧疚。
"那么,弟子现在应该怎么办?"子路急切地问道。
孔子微笑着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你需要的是真诚地向子羔道歉,承认自己过去的错误,然后用心去修复你们之间的关系。"
"向孩子道歉?这......"子路有些踌躇。在那个时代,长辈向晚辈道歉是一件很难开口的事情。
"仲由,什么是君子?君子能屈能伸,能认错能改正。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不是丢脸,而是给孩子最好的身教。"孔子的话掷地有声。
子路深深地鞠了一躬:"弟子受教了。"
当天晚上,子路回到家中,主动找到了正在房中读书的子羔。
"子羔,父亲有话想对你说。"
子羔立刻放下手中的书,恭敬地站了起来:"父亲请说。"
"坐下,我们父子好好谈谈。"子路的声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温和。
子羔犹豫了一下,还是乖乖坐了下来,但身体依然紧绷着。
子路看着儿子紧张的模样,心中更加愧疚。他深吸一口气,说道:"子羔,这些年来,父亲对你太严厉了。我以为严格的管教就是对你好,却忽略了你的感受。父亲向你道歉。"
子羔听到这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从小到大,父亲在他心中就是威严的化身,从来不会认错,更别说道歉了。
"父亲......"子羔的声音有些颤抖。
"孩子,你不用害怕,也不用紧张。父亲希望你能原谅过去的错误,也希望我们能像真正的父子一样相处。"子路伸出手,轻轻抚摸着儿子的头。
那一刻,子羔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情感,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下来。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压抑着对父亲的恐惧和疏离,也压抑着内心深处对父爱的渴望。
"父亲,孩儿......孩儿其实很想亲近您,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子羔哽咽着说道。
子路将儿子轻轻拉入怀中:"是父亲的错,是父亲没有给你足够的安全感。从今以后,我们重新开始,好吗?"
从那天起,子路家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子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子羔也变得开朗活泼起来。然而,这个转变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期间发生了一件让子路深受震撼的事情,这件事彻底改变了他对教育的认知,也让他明白了一个关于父子关系的深层秘密。
更令人惊讶的是,当子路将这段经历告诉孔子时,夫子却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并道出了一个关于教育的终极智慧,这个智慧不仅解开了子路心中的所有疑惑,更是为千百年来的父母指明了教育子女的正确方向......
子路回到家中后,开始尝试用全新的方式与子羔相处。他不再动不动就板起脸来训斥,而是试着理解孩子的想法,耐心地与他交流。
一个月后的某个傍晚,子羔正在院子里练字,子路走过去坐在他身边。
"写得不错,比父亲小时候强多了。"子路温和地说道。
子羔抬起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真的吗,父亲?"
"当然是真的。不过......"子路故意拖长了语调。
子羔的笑容瞬间僵硬了,身体又开始紧张起来。这是条件反射,多年来,父亲说"不过"之后,往往就是严厉的批评。
子路敏锐地察觉到了儿子的变化,心中一痛。他轻轻拍拍子羔的肩膀:"不过,父亲觉得你可以再放松一些。写字如做人,太紧张反而会影响发挥。"
子羔愣了一下,随即破涕为笑。他没有想到,父亲这次"不过"后面跟的竟然是鼓励。
"父亲,您真的变了。"子羔由衷地说道。
"是啊,父亲在改变,也希望我们的关系能够改变。"子路真诚地说道。
就在这时,邻居家传来了激烈的争吵声。只听得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大声训斥自己的儿子:"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我养你有什么用?天天就知道玩,书也不好好读!"
接着是孩子的哭声和求饶声:"爹,我错了,我以后一定好好读书......"
来源:阿拉丁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