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失踪,家人苦寻79年,2010年国安部确认:他是周恩来手下特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5 13:58 2

摘要:直到2010年国家安全部经过深入调查核实,确认连德生是周恩来总理领导下的上海中央特科成员,之后并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那么,连德生又有怎样的一生呢?

2008年,连光荣偶然发现了一份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中央特科的材料,这份材料揭开了困扰一家人七十余年的心结。

连光荣是革命烈士连德生的孙子,连德生的家人一直在寻找他,可他却在1935年就不幸遇难,从此音讯全无,他的身份也成了谜团。

革命烈士连德生

直到2010年国家安全部经过深入调查核实,确认连德生是周恩来总理领导下的上海中央特科成员,之后并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那么,连德生又有怎样的一生呢?

1931年4月的上海,空气中弥漫着不安的气息,连德生突然离开家,没有留下任何解释,这一年年底,家人收到他从香港寄来的一封信,简短地报了平安,却没有透露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所在地。

这封信成了连德生给家人的最后消息,从此以后,他就像人间蒸发一样杳无音讯,妻子陈三发带着儿子连信保苦苦守候等待他回来。

连德生的失踪成了家族最大的谜团,陈三发至死都不忘嘱咐儿孙要继续寻找,儿子连信保继承了母亲的遗愿,风烛残年之际仍不断致信各地寻找父亲的下落。

但命运似乎开了个玩笑,连信保曾经做过陈毅元帅的司机,而陈毅与连德生曾经共事相识,仅仅因为连信保从未提起,这段可能相认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连德生1893年出生于浙江省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早逝,母亲不得不带着他背井离乡逃难到上海谋生。

在上海,年幼的连德生干过各种杂活,当过商店学徒,最后进入上海英商电车公司做了售票员,他讲义气、乐于助人深得工友敬重。

在当时的上海,新思想广泛传播,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邓中夏、赵世炎等受命在上海领导工人运动,连德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

1925年5月,上海爆发“五卅运动”,连德生带领电车工人罢工,响应纺织工人的抗争,同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国共合作破裂,作为工人起义组织者,连德生不得不撤出上海,被组织安排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一年后连德生学成回国,被安排在周总理领导的中央特科工作,担任红色保卫队行动队的副队长。

中央特科是我党在20世纪三十年代左右建立的情报和政治保卫机关,主要从事情报收集、对中共高层人物实施政治保卫等工作。

特科肩负重任,需要保障中共领导机构的安全、还有搜集情报等工作,此间,连德生以保镖之姿,出任中共驻上海特派员杨登瀛的联络员,他为保护杨登瀛的安全和情报传递立下了不小功劳,还参与了处决叛徒白鑫的行动。

1931年4月,特工钱壮飞传来消息,中央特科领导人之一顾顺章叛变了,顾顺章作为特科行动科科长,掌握大量组织秘密,他的叛变成为我党史上最严重的叛变事件。

叛徒白鑫

周总理得知顾顺章叛变后,迅速组织地下党员转移,连德生也在需要转移的人员名单中,情况危殆,连德生顾不得同家人告别,迅速登上了前往香港的船只,到达香港后,他给妻子写了一封平安信,但为了保守秘密和避免家人被牵连,没有说明自己的具体情况。

妻子陈三发只知道丈夫是一名党员,去过苏联留学,对他的特工身份一无所知,连德生在香港短暂停留后,迅速转移到了中央苏区,在苏区他担任过医院管理员、交通科科员等职务。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决定长征,连德生作为交通科长,被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战。

由于敌强我弱,敌人采取铁桶战术,连德生所在的赣南军区红军部队被包围,突围中,他们遭到国民党粤军余汉谋部的阻击包围。

最终连德生受伤被俘,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拒不交代同志的信息,1935年3月,他被杀害于大余县城外年仅42岁。

连德生牺牲的消息并未传到家人耳中,中央苏区因国民党的围剿消息阻滞,陈三发只能带着儿子苦守家门,等待丈夫回来。

寻找连德生的任务从陈三传到儿子连信保,再传到孙子连光荣身上,事件来到2008年,连光荣偶然看到一份上海特科的资料,上面记载着连德生(胜)的事迹和售票员身份。

连家人开始四处收集连德生从事革命活动的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向国家安全部反映,国家安全经过深入调查核实,于2010年确认了连德生的烈士身份。

2011年,浙江上虞为连德生立了烈士墓碑,至此连家人79年的寻找终于画上了句号,像连德生这样的隐蔽战线工作者还有很多,他们隐姓埋名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

其实他们中许多人带有江湖流氓习气,周总理针对这些不良倾向亲自为特科规定了“三大任务一不许”。

“三大任务”是搞情报、惩处叛徒和执行各种特殊任务,“一不许”是不许在党内相互侦察,这些规定保证了隐蔽战线工作的健康发展。

前几次反“围剿”斗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情报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没有名字没有身份”,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也不会忘记那段历史 ,最后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参考资料:百科—连德胜

来源:历史求知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