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胃肠镜是筛查消化道疾病的“金标准”,但许多人因恐惧或误解延误检查,错失早诊早治良机。本文将结合《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等指南,为您梳理胃肠镜检查的“必做清单”,助您科学判断自身需求。
胃肠镜是筛查消化道疾病的“金标准”,但许多人因恐惧或误解延误检查,错失早诊早治良机。本文将结合《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等指南,为您梳理胃肠镜检查的“必做清单”,助您科学判断自身需求。
一、胃肠镜查什么?
- 胃镜 :筛查食管、胃、十二指肠的炎症、溃疡、息肉、肿瘤等病变,可同步取活检或切除小息肉。
- 肠镜 :观察结直肠黏膜状态,发现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及结直肠癌。
关键数据 :
- 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90%,而晚期不足30%;
- 肠镜检查治疗可使结直肠癌发病率降低76%-90%。
二、这6类人群建议尽快检查
# 1. 警报症状组: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 上消化道报警 :
- 持续上腹痛(尤其夜间痛醒);
- 吞咽困难、进食梗阻感;
- 呕血、黑便、咖啡色呕吐物;
- 不明原因贫血、体重下降(半年内减重>10%)。
- 下消化道报警 :
- 便血(鲜红或暗红色);
- 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交替超过2周);
- 持续腹胀、肛门坠胀感;
- 肠梗阻症状(腹痛、停止排气排便)。
# 2. 年龄警戒组:年龄是最强危险因素
- 普通人群 :
- 胃镜 :40岁以上建议首次筛查,尤其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酗酒者;
- 肠镜 :45岁起每5-10年筛查1次,75岁后个体化评估。
- 高危人群 (有家族史或慢性病):筛查年龄提前至35-40岁。
# 3. 家族遗传组:血缘传递的风险
- 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妹)有胃癌、肠癌病史;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
# 4. 慢性病史组:长期炎症的隐患
- 胃相关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手术后等;
- 肠相关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结直肠息肉病史等。
# 5. 体检异常组:数字背后的危机
- 粪便隐血试验(FOBT)阳性;
- 肿瘤标志物异常(如CEA、CA19-9、CA72-4持续升高);
- 影像学检查(CT、钡餐)提示消化道占位或溃疡。
# 6. 药物影响组:长期服药者的隐形风险
-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者(易引发消化道出血);
- 需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如类风湿患者)。
三、胃肠镜“恐惧症”破解指南
# 1. 关于疼痛
- 胃镜 :普通胃镜会有恶心感,但仅持续5-10分钟;
- 肠镜 :充气时可能腹胀,可通过深呼吸缓解;
- 无痛胃肠镜 :静脉麻醉后“睡一觉”完成检查,适合敏感人群。
# 2. 关于风险
- 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 检查前需告知医生用药史(如抗凝药),评估风险。
# 3. 关于准备
- 胃镜 :禁食6小时、禁水2小时;
- 肠镜 :提前1天低渣饮食,服用清肠药排空肠道(约4-6次排便至清水样)。
四、检查结果后的行动方案
1. 未见异常 :
- 低风险人群:一般胃镜每3-5年、肠镜每5-10年复查;
- 高风险人群:遵医嘱缩短复查间隔。
2. 发现病变 :
- 炎症/溃疡 :药物治疗+定期复查;
- 息肉 :可以内镜下切除,术后定期复查;
- 早癌 :可以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5年生存率>95%。
五、三大误区澄清
1. “没有症状=不用检查”
早期胃癌、肠癌70%无症状,等出现报警症状时多已进展。
2. “年轻人不需要查胃肠镜”
近年青年胃癌、肠癌发病率上升,需及时检查。
3. “做一次胃肠镜能管一辈子”
息肉切除后可能复发,慢性病患者需定期随访。
结语:胃肠镜不是“刑具”,而是生命盾牌
消化道肿瘤的早期治愈率与晚期天差地别,一次检查可能改写生命轨迹。若您符合上述任何一条“入场券”,请放下顾虑,及时预约检查——早一步行动,多十分生机 。
> 特别提示 :本文建议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判断,具体检查方案请以消化科医生评估为准。
传播健康,传播快乐,随手分享,福报多多!
来源:Doctor张1张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