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大揭秘:手足口病VS疱疹性咽峡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11:08 1

摘要:开学季,门诊总会迎来一波特殊的 “小患者”—— 有的孩子手心、脚底冒出皮疹,有的喉咙痛得吃不下饭。这很可能是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在 “作祟”,二者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常被家长混淆。今天小编就给各位家长揭秘它们的异同,关键时刻不抓瞎!

开学季,门诊总会迎来一波特殊的 “小患者”—— 有的孩子手心、脚底冒出皮疹,有的喉咙痛得吃不下饭。这很可能是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在 “作祟”,二者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常被家长混淆。今天小编就给各位家长揭秘它们的异同,关键时刻不抓瞎!

1.病原体:同源不同 “型”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但病原型别存在差异。手足口病常见的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主要为柯萨奇A组病毒,多发生在1-7岁儿童。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病毒(如 EV71)“跨界作案”—— 既能引起手足口病,也可能导致疱疹性咽峡炎,这也是两者症状相似的核心原因。

2.传染性: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传播途径类似,传染性强,夏季高发,容易在儿童聚集场所引发聚集,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传播:

◾直接接触患者的粪便、疱疹液或唾液;

◾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玩具、毛巾、餐具等物品;

◾通过飞沫或咳嗽。

3.疱疹位置:“四处开花”与“局部发展”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初期都可能出现突发高热,疱疹性咽峡炎起病更急,常突然高热;手足口病发热略温和。但核心区别主要为 “疱疹” 的位置。

手足口病:“手足口臀” 四处开花。典型表现为手、足、臀部甚至四肢会陆续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一般不疼不痒,不会留疤,1 周左右可自行消退。

疱疹性咽峡炎:疱疹只在 “喉咙里”局部发展。疱疹集中出现在口腔后部(如软腭、悬雍垂),呈灰白色,周围有红晕,破溃后形成溃疡。患儿会因咽痛剧烈而拒绝进食、流口水,但手、足、臀部等部位不会出现皮疹,这是与手足口病最主要的区别。

4.治疗与预后:警惕重症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均为自限性疾病(多数 1-2 周自愈),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需警惕重症病例。疱疹性咽峡炎极少出现重症患儿,而手足口病部分患儿会并发心肌炎、脑炎、肺水肿等,个别患儿甚至会死亡。

家长需时刻关注孩子的病情,警惕 “危险信号”,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持续高热(超过3天不退);

◾精神差、嗜睡、烦躁;

◾频繁呕吐、肢体抖动、呼吸困难。

5.防控措施:要牢记

(1)日常防护 “四件套”

勤洗手: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流动水洗手。

勤通风: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天要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常消毒:定期清洁玩具、餐具、门把手等,儿童的衣服、被褥定期晾晒。

少聚集:疾病高发期,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通风差的场所。

(2)早发现、早隔离

孩子出现发热、皮疹、咽痛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并居家隔离,避免传染给他人。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

(3)接种疫苗

EV71疫苗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适用于6个月到5岁的儿童。为尽早发挥保护作用,最好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来源:天蝎爱健康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