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则 “54 岁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 的消息在社交平台炸开了锅,短时间内席卷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多个热门平台,成为全网热议的焦点。发帖网友自称 “美丽人生”,在账号中详细讲述了自己的 “逆袭故事”:来自河南一个偏远县城,年轻时因家境贫寒早早辍学,
近日,一则 “54 岁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 的消息在社交平台炸开了锅,短时间内席卷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多个热门平台,成为全网热议的焦点。发帖网友自称 “美丽人生”,在账号中详细讲述了自己的 “逆袭故事”:来自河南一个偏远县城,年轻时因家境贫寒早早辍学,却始终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三十年来一边打零工维持生计,一边利用碎片时间自学,从初中课程补到高中知识,最终在 54 岁这年 “圆梦”,不仅 “叩开了北京大学的学习圈子”,还成功拿到了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
为了让故事更具说服力,“美丽人生” 还晒出了一张与录取通知书的合照:照片里,她穿着朴素的蓝色衬衫,面带微笑地将印有 “中国政法大学” 字样的录取通知书举在胸前,背景是简陋的农家小院,墙角堆放的农具与 “名校录取通知书” 形成强烈反差,更添 “励志感”。帖文一经发布,立刻引发大量网友共鸣,短短三天内,两条相关网帖收获了 18.8 万的点赞与收藏,账号粉丝量从最初的几十个暴涨至 1907 人。评论区里,“阿姨太励志了,这才是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三十载不放弃,值得所有年轻人学习” 等夸赞声不绝于耳,甚至有家长将其故事转发给孩子,当作 “劝学范本”。
然而,这份 “感动” 并未持续太久。随着话题热度不断攀升,有细心的网友开始提出质疑: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格式与 “美丽人生” 晒出的照片存在差异,且她口中 “进入北京大学圈子” 的表述模糊不清,既未说明是旁听、进修还是正式录取。很快,有媒体联系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核实情况,9 月 4 日下午,校方工作人员给出了明确回应:“经核查 2025 级硕士研究生录取数据,全校范围内没有 50 岁以上、河南籍的新生;同时,该网友晒出的仅为录取通知书封面,缺少关键的录取信息页,无法证明已被我校录取。” 这一回应如同 “冷水浇头”,瞬间扭转了舆论风向,网友们从 “感动” 转为 “愤怒”,纷纷指责 “美丽人生” 编造故事骗取流量,“原来又是一碗毒鸡汤”“利用大家的善意博眼球,太让人失望了” 等批评声淹没了评论区。
在这个流量即 “钱途” 的时代,“54 岁阿姨考学” 的虚假剧情,并非孤例。从 “小镇做题家” 的逆袭噱头,到 “大龄逐梦” 的情感牌,本质上都是抓住了大众对 “奋斗故事” 的情感需求,用精心编织的谎言收割流量。如今,网络空间里,类似的虚假摆拍、剧情编造早已形成一条 “灰色产业链”,有人靠低俗剧情博眼球,有人用虚假人设吸粉,有人借编造事件煽动情绪,只要能引发关注,无所不用其极。
此前,“云南新欢前夜找人多人运动、三观尽毁的新娘” 事件曾在短视频平台疯狂传播:一名女子自称 “即将结婚,却在婚礼前夜与新欢约会”,还拍摄了与 “新欢” 拉扯、被 “未婚夫” 抓包的 “戏剧化” 片段,视频中充斥着争吵、撕扯等低俗情节,却因 “毁三观” 的设定在两天内获得百万播放量。然而后续调查发现,整个事件完全是团队摆拍,所谓的 “新娘”“未婚夫”“新欢” 都是找来的演员,剧本由 MCN 机构精心策划,目的就是靠 “狗血剧情” 吸引流量,后续通过直播带货变现。
“青岛为爱冲锋的勇士” 事件更是将 “摆拍引流” 演绎到极致。2023 年,一段 “男子骑共享单车跨省找出轨妻子讨说法” 的视频引发全网愤怒:视频中,男子衣衫褴褛,赤脚奔跑在大学校园里,声称妻子在校期间与他人订婚,自己 “为了爱情” 从外地骑车赶来,却遭到 “保安阻拦”“情敌围堵”。视频里的 “悲壮感” 和 “委屈感” 瞬间点燃公众情绪,网友们纷纷为男子 “鸣不平”,相关话题霸占热搜榜一整天。可没过多久,事件就被曝是剧本摆拍,涉事男女是情侣关系,两人与背后团队合作,故意编造 “出轨”“跨省维权” 等情节,仅靠这一条视频,账号粉丝量暴涨 50 万,后续开通直播后,单场销售额突破 10 万元。
还有 2024 年的 “秦朗寒假作业事件”,同样是一场精心设计的 “流量骗局”。一位家长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自己带孩子秦朗去巴黎旅游时,不小心将孩子的寒假作业遗失在卢浮宫附近,希望网友帮忙 “扩散寻找”。帖子还配上了孩子在卢浮宫前哭泣的照片,文案中 “中国小学生的寒假作业丢在巴黎” 的反差感,让事件迅速引发关注,甚至有外国网友表示 “愿意帮忙寻找”。可随着媒体介入调查,真相浮出水面:所谓 “作业丢失” 纯属编造,家长是某母婴博主,为了提升账号热度,故意策划了这一事件,孩子的 “哭泣” 也是被家长诱导出来的表情,目的就是靠 “跨国找作业” 的新奇话题吸引粉丝,推广母婴产品。这些事件虽然情节各异,却有着共同的套路:抓住大众的情感弱点或猎奇心理,用虚假剧情制造话题,快速收割流量后进行商业变现。
为何这类违背公序良俗的造假、摆拍事件,即便屡屡被揭穿,却依然屡禁不止?核心原因在于 “违法成本” 与 “收益” 的严重失衡 —— 造假者付出的代价微乎其微,收获的利益却高得惊人。
从目前的监管现状来看,对于此类虚假摆拍行为,处罚手段往往停留在 “表面”。多数情况下,涉事账号仅会被平台采取封禁、限流等措施,即便情节严重,也多是 “永久封禁账号” 或 “行政拘留 3 至 5 日”,罚款金额少之又少。这样的惩罚,对于靠虚假剧情获利的造假者而言,几乎等同于 “无关痛痒”。要知道,一个靠摆拍视频走红的账号,只要粉丝量达到 10 万以上,就能接到商业广告,单条广告报价可达 5000 至 2 万元;若开通直播带货,一场直播的销售额轻松突破 10 万元,利润率高达 30% 以上。
以 “青岛为爱冲锋的勇士” 事件中的涉事团队为例,虽然账号最终被永久封禁,但在此之前,他们已经通过直播带货赚取了近 50 万元,扣除演员酬劳、拍摄成本等费用,净利润超过 30 万元。而团队负责人据悉仅被行政拘留 3 日,罚款 200 元。这样的 “处罚”,根本无法形成震慑 —— 账号被封了,换个身份重新注册即可;行政拘留 3 天,对后续生活几乎没有影响;200 元罚款,更是不及他们一天收益的零头。与之类似,“秦朗寒假作业事件” 中的母婴博主,账号被限流后,仅用一个月就 “养” 出了新账号,继续推广产品,此前积累的粉丝也通过 “私信引导” 转移到新账号,几乎没有损失。
更值得警惕的是,如今的虚假摆拍早已不是 “个人单打独斗”,而是呈现出 “团队化、专业化、产业化” 的特征。背后的 MCN 机构或营销团队,深谙网络传播规律,形成了一套从 “选题策划 — 演员招募 — 拍摄剪辑 — 推广引流 — 商业变现” 的完整流程。在选题阶段,他们会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捕捉当下网友最关注的话题,比如 “励志逆袭”“情感纠纷”“社会热点” 等,再将这些话题与 “冲突感”“反差感” 结合,设计出能快速引发讨论的剧本。
比如在 “54 岁阿姨考学” 事件中,团队之所以选择 “河南县城阿姨”“54 岁”“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 这些元素,就是经过精心计算的:“河南县城” 对应 “小镇做题家” 的大众共鸣点,“54 岁” 契合 “大龄逐梦” 的情感需求,“中国政法大学” 则自带 “名校光环”,容易引发关注。在拍摄阶段,他们会严格控制画面细节,比如让 “阿姨” 穿朴素衣服、在农家小院拍照,就是为了强化 “底层逆袭” 的人设;而晒出 “录取通知书封面” 而非完整通知书,既避免了 “造假痕迹过重”,又能制造 “悬念”,延长话题热度。
在推广阶段,团队会动用 “水军” 在各大平台刷评论、点赞,将话题推上热搜,同时联系 “营销号” 转发,扩大传播范围。等到账号粉丝量和话题热度达到预期后,便迅速开启商业变现:接品牌广告、推广课程、直播带货,甚至出售 “涨粉秘籍”,将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金钱。这种有组织、有预谋的造假行为,危害远比个人摆拍更大 —— 它不仅消耗着公众的善意和信任,还扰乱了网络传播秩序,让虚假信息挤占真实内容的空间,甚至可能误导青少年的价值观,让他们误以为 “靠造假就能成功”。
事实上,针对网络虚假摆拍问题,监管部门早已有所行动。今年 7 月,中央网信办启动 “清朗・整治网络短视频摆拍乱象” 专项行动,明确提出要重点打击 “编造虚假剧情、扮演虚假角色、演绎虚假事件” 等行为,要求平台加强内容审核,对违规账号从严处罚。这一专项行动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目前,已有超过 2000 个违规摆拍账号被永久封禁,30 多家存在违规行为的 MCN 机构被约谈整改。但要彻底根治这一乱象,仅靠 “专项整治” 远远不够,必须建立 “长效机制”,让造假者 “不敢造假、不能造假”。
必须提高违法成本,让 “惩罚” 与 “收益” 相匹配。目前,我国针对网络虚假信息的处罚主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罚款金额低、拘留时间短,难以形成震慑。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 “虚假摆拍引流” 纳入更严格的监管范畴:对于个人造假者,除了封禁账号,还应根据其违法所得处以 “倍数罚款”,比如违法所得 10 万元以上的,罚款 50 万至 100 万元;对于背后的 MCN 机构,一旦查实参与虚假摆拍,不仅要没收全部违法所得,还应视情节轻重处以 “停业整顿”“吊销执照” 等处罚,让其 “得不偿失”。同时,建立 “造假者黑名单”,被列入黑名单的个人和机构,终身不得从事网络内容创作、直播带货等相关行业,切断其 “换号重来” 的可能。
其次,平台必须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堵住审核漏洞。如今,多数平台的内容审核仍依赖 “机器筛查”,对于 “剧情摆拍” 这类 “看起来真实” 的内容,往往难以识别。平台应加大技术投入,升级审核系统,引入 “人工复核” 机制,对流量异常增长的账号和内容进行重点核查;同时,建立 “用户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网友对虚假摆拍内容进行举报,一旦查实,给予举报人一定的现金奖励,形成 “全民监督” 的氛围。此外,平台还应完善 “流量推荐机制”,减少对 “猎奇、低俗、冲突性” 内容的流量倾斜,增加对真实、优质、有价值内容的扶持,让 “正能量” 真正成为网络主流。
最后,作为普通网友,也应提高辨别能力,理性对待网络信息。面对 “过于完美”“过于戏剧化” 的故事,多一分冷静,少一分冲动,不要轻易被情绪裹挟。在点赞、转发前,不妨先思考:“这个故事有确凿的证据吗?”“发布者是否有引流、变现的嫌疑?”;遇到可疑内容时,不盲目跟风评论,更不参与 “网暴”,而是通过官方渠道核实真相。只有当大众不再为 “虚假励志”“狗血剧情” 买单,流量造假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这类乱象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流量也不能成为 “造假” 的遮羞布。从 “54 岁阿姨考学” 到 “青岛为爱冲锋的勇士”,每一次虚假摆拍,消耗的都是公众的信任,损害的都是网络生态的健康。唯有监管发力、平台尽责、公众理性,三方形成合力,才能让 “真实” 回归网络,让流量真正服务于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成为谎言的 “温床”。
来源:随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