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央视新闻连续曝光了水果市场的“骗局陷阱”,揭露了商家利用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等手段牟取暴利的行为。不少消费者花高价买到的竟是“残次品”甚至“化学加工品”,不仅钱包受损,还可能危害健康!以下这8种被央视点名的“智商税”水果,看看你踩过哪些坑?
最近,央视新闻连续曝光了水果市场的“骗局陷阱”,揭露了商家利用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等手段牟取暴利的行为。不少消费者花高价买到的竟是“残次品”甚至“化学加工品”,不仅钱包受损,还可能危害健康!以下这8种被央视点名的“智商税”水果,看看你踩过哪些坑?
商家将普通西兰花的边角料或未长成的小朵包装成“水果西兰花”,宣称“一颗膳食纤维抵15根香蕉”,售价瞬间暴涨。实际上,这类西兰花既非新品种,也缺乏科学依据,纯属收割消费者健康焦虑的营销套路。
这种桃子因外观炸裂而得名,商家鼓吹其“高甜度、新口感”,吸引猎奇者高价购买。但真相是,爆炸桃只是冬桃成熟过程中裂口的次品,裂口处极易滋生细菌、腐烂变质,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号称“果核细如牙签”的辣椒芒,每斤售价高达20元。但调查发现,它实为贵妃芒树上因营养不良或环境问题发育不良的畸形果,口感和营养价值甚至不如普通芒果。
景区常见的金西梅晶莹剔透、甜到齁嗓,实则是用糖精、色素和防腐剂腌制的小桃子,与西梅毫无关系。长期食用可能损害健康,堪称“化学果”。
商家宣称产自青藏高原的藏乌梨,标榜“富含花青素”“抗癌功效”,售价高达30元/个。但真相令人咋舌:普通梨经高温烘烤后表皮氧化变黑,成本不足2元,营养流失且易腐败。
景区售卖的“野生猕猴桃”标价高昂,但大多为种植基地中长不大的残次品,口感酸涩,与真正的野生猕猴桃(数量稀少、采摘困难)毫无关系。
高价嘉宝果被曝是普通葡萄打蜡后伪装而成,商家剪下葡萄串并精包装,摇身变为“进口高端水果”,身价暴涨十倍。
一根普通胡萝卜被人工削成小巧造型,贴上“健康零食”标签后价格翻几十倍,实则毫无营养创新,纯属“人工智商税”。
为何这些骗局屡禁不止?
利用猎奇心理:新奇名字、夸张功效吸引消费者尝鲜。
信息不对称: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加工痕迹或品种差异。
监管漏洞:部分商家钻空子,将残次品包装成“网红产品”牟利。
如何避免上当?记住这3招!
1. 警惕“野生”“高原”“稀有”等标签:多数是营销噱头,购买前查证产地和品种。
2. 拒绝过度加工水果:颜色异常鲜艳或口感过甜的可能含添加剂。
3. 优先选择正规渠道:菜市场、超市比景区或网红直播间更可靠。
水果本应是健康生活的象征,却被黑心商家玩成了“智商税”游戏!转发这篇文章,提醒家人朋友:擦亮双眼,别让钱包和健康为虚假营销买单!
来源:优美山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