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在路上,突然看见朋友手臂冒出大片红肿风团,下意识后退半步?聚餐时有人因食物过敏浑身发痒,你默默放下筷子?别慌!关于荨麻疹的“传染性”,是时候打破这些“惊吓”误解了!
走在路上,突然看见朋友手臂冒出大片红肿风团,下意识后退半步?聚餐时有人因食物过敏浑身发痒,你默默放下筷子?别慌!关于荨麻疹的“传染性”,是时候打破这些“惊吓”误解了!
一、荨麻疹的本质:免疫系统的“小叛逆”
荨麻疹,江湖人称“风疹块”,堪称皮肤科的“调皮鬼”。它来无影去无踪,发作时皮肤上会突然“长出”大小不一的红色或白色风团,还伴随着让人抓心挠肝的瘙痒。这些风团就像在皮肤上玩“快闪”,几小时内可能消失得干干净净,但又会冷不丁再次出现,反复折腾患者。
从发病原理看,荨麻疹的出现源于免疫系统的一次“小叛逆”。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是身体的“忠诚卫士”,时刻警惕着外来病原体的入侵。然而,当遇到某些特殊物质,像海鲜、牛奶、花粉、尘螨,甚至是某些药物时,免疫系统却突然“认贼作父”,把这些原本无害的物质当成“危险分子”。于是,体内的肥大细胞迅速响应,释放出组胺等炎症介质,这些介质就像捣乱的“小喽啰”,会让皮肤血管疯狂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组织液渗出,最终形成肉眼可见的风团。说白了,荨麻疹就是身体对过敏原的一场“过度防御”,和病原体感染压根不沾边。
二、深度剖析:荨麻疹为何不具备传染性?
(一)没有“罪魁祸首”病原体
传染病想要传播,必须得有细菌、病毒、真菌这些“罪魁祸首”病原体。它们能在人与人之间“流窜作案”,入侵他人身体引发同样的疾病。但在荨麻疹的发病过程中,根本找不到这些病原体的身影。患者皮肤上的风团,是免疫系统自己“闹内讧”的产物,没有病原体在里面“兴风作浪”,自然也就不存在把疾病传给别人的可能。
(二)切断所有“传染通道”
常见的传染病,都有呼吸道、消化道、接触等传播途径,但荨麻疹却把这些“传染通道”统统堵死了:
1.皮肤接触“零风险”
就算直接摸了荨麻疹患者的风团,健康人也不会被“传染”。健康的免疫系统可不会因为这一次接触,就突然“糊涂”地把正常物质当成过敏原,风团不会像病毒一样“粘”到接触者身上。
2.飞沫、体液“很安全”
患者说话的飞沫,或者流出的汗液、唾液,都不含能让人患上荨麻疹的东西。正常接触这些体液,就像接触清水一样,不会引起过敏反应。
3.母婴之间“不牵连”
怀孕的妈妈得了荨麻疹,肚子里的宝宝也不会通过胎盘被“传染”。虽然有些过敏原可能通过母乳影响宝宝,但这和传染病的传播完全是两码事。
(三)别把“过敏原”当“病原体”
很多人误以为荨麻疹会传染,是因为搞混了“过敏原”和“病原体”。过敏原就像“敏感体质人群的专属开关”,本身没有致病能力,只有过敏体质的人碰上才会“触发”免疫反应;而病原体是“大众公敌”,能突破大多数人的免疫防线,在人群中大肆传播疾病。比如花粉,对过敏的人来说可能引发荨麻疹,但它不会像新冠病毒那样,让接触的人都生病。
三、科学应对荨麻疹,这些方法要记牢
1.精准“拉黑”过敏原
对荨麻疹患者来说,找到并避开过敏原是重中之重。通过专业的过敏原检测,比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液检测,精准定位致敏物质。之后在生活中,坚决和这些过敏原“划清界限”,花粉季少出门,过敏食物坚决不吃。
2.科学止痒不“抓狂”
荨麻疹发作时,止痒是头等大事。可以用炉甘石洗剂涂抹患处,清凉止痒。症状严重的,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组胺药物。同时千万记住,别用力抓挠,不然皮肤破了引发感染,只会让病情更糟。
3.分清过敏和感染
如果起风团的同时,还伴有发热、咳嗽等感染症状,赶紧去医院。医生会查明病因,对症治疗,但不用担心会传染给别人。
经过层层分析可以确定,荨麻疹是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过激反应”,根本不会传染。虽然它发作时的症状看着吓人,但我们不用因为害怕被传染而疏远患者。与其担心被“传染”,不如多关心患者,帮他们一起找过敏原,督促治疗。多了解荨麻疹的科学知识,就能避免不必要的恐慌。下次再遇到身边有人得荨麻疹,大方递上止痒药,远比避之不及更暖人心!
来源:健身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