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开瀑影千门挂,雨过松簧十里铺”范仲淹三首诗作,意境开阔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9 15:53 1

摘要:《送邢昂处士南游》是一首温暖的送别诗,赞扬友人邢昂的高洁品格与向往自由的心志,并以远方知音林逋来宽慰他,情谊真挚深厚。《行歌》则用极其简练的笔墨,捕捉春天赏花放歌时的纯粹快乐。

范仲淹(989年—1052年),北宋名臣、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本文范仲淹的三首诗作各有情致。

《游庐山》将庐山的壮丽风光与人生体悟结合,从描绘瀑布松涛的自然景象,过渡到与僧人交谈后对荣辱得失的淡然,表达顺应天意的开阔心胸。

《送邢昂处士南游》是一首温暖的送别诗,赞扬友人邢昂的高洁品格与向往自由的心志,并以远方知音林逋来宽慰他,情谊真挚深厚。《行歌》则用极其简练的笔墨,捕捉春天赏花放歌时的纯粹快乐。

五老闲游依舳舻,碧梯云径好和途。

云开瀑影千门挂,雨过松簧十里铺。

客爱往来何所得,僧言荣辱此间无。

从今愈识逍遥旨,一听升沉造化炉。

《游庐山》是一首描绘山水、抒发感悟的佳作。读这首诗,如同跟着作者一同登览,感受庐山的秀美风光与深邃意蕴。

诗歌开头“五老闲游依舳舻(zhú lú)”,便点明了游览的起点和方式。五老峰是庐山名胜,诗人乘坐舟船,依傍着船舷,仰望山峰,开始了这次悠闲的游览。“舳舻”二字,指船头船尾,代指船只,也暗示了诗人可能是从鄱阳湖水路而来,视野开阔。一个“闲”字,奠定了轻松自在的基调。

“碧梯云径好和途”,紧接着描绘登山的路径。石阶青翠,像是通往天上的“碧梯”;山路蜿蜒,掩映在云雾之间,成了“云径”。这样的路途,自然是“好和途”,走起来顺畅惬意,风景宜人。这两句如同电影开场,镜头从远处的山峰拉近到脚下的山路,充满了动感和期待。

接下来两句,是诗人捕捉到的庐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色。“云开瀑影千门挂”,写的是庐山瀑布。云雾散开的瞬间,瀑布的影子显露出来,那飞流直下的水幕,如同千万扇门帘悬挂在山壁上,景象何其壮观。李白曾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范仲淹这里用“千门挂”来形容,同样是想象奇特,视觉冲击力很强。

“雨过松簧十里铺”,描绘的则是雨后松林的景象。“松簧”,指风吹松林发出的声响,如同乐器弹奏。一场雨过后,空气清新,松涛阵阵,声音远远传来,仿佛铺满了十里山峦。这句不仅写出了松林范围的广阔,更传递出一种雨后特有的清新、宁静和生机。一静一动,一视一听,将庐山的形与声都表现出来了。

游览了山水,诗人开始转向内心的思考。“客爱往来何所得”,他看到山中游人络绎不绝,不禁发问:这些来来往往的游客,他们喜爱庐山,究竟想在这里得到什么呢?这个问题,其实也是诗人在叩问自己的内心。“僧言荣辱此间无”,他从山中僧人的话语里找到了答案。僧人说,在这山林之中,世俗的荣耀、屈辱都不存在。庐山自古就是佛道胜地,东晋高僧慧远曾在此建立东林寺,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前来。山林提供了一个远离尘嚣、超越俗世名利的空间。范仲淹本人是北宋名臣,一生经历宦海浮沉,对于“荣辱”二字有着深刻体会。僧人的话,对他来说,无疑具有特别的启发意义。

最后两句,是诗人思想的升华。“从今愈识逍遥旨”,经过这次游览和思考,诗人说,从今以后,我更加明白了“逍遥”的真正含义。“逍遥”让人联想到《庄子·逍遥游》,那是一种不受外物束缚、心灵获得绝对自由的状态。这并非简单的游山玩水,而是思想境界的提升。

“一听升沉造化炉”,明白了“逍遥”的旨趣,就要把它落实到行动和心态上。世间万物的兴衰起落、个人的得失进退,都如同在“造化”这个大熔炉中冶炼,有其自然的规律。诗人选择的态度是“一听”,即顺其自然,坦然接受,不再为个人的“升沉”而焦虑不安。这对于一位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的儒臣来说,展现了他思想中融合儒道、寻求内心平衡的一面。

整首诗语言朴实,却意境开阔。从描绘庐山的自然风光,到与僧人的对话,再到个人的感悟,层层递进,自然流畅。诗人将壮丽的山水景色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融为一体,读来既让人心旷神怡,又引人深思。

落落崆峒一大儒,四方心逸忆江湖。

东南赖有林君复,万里清风去不孤。

《送邢昂处士南游》是一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诗,字数不多,意蕴却很深长。“处士”指的是有才学但不出来做官的读书人,他们往往选择隐居或者自由游历。范仲淹本人是北宋名臣,一生以天下为己任,但他对邢昂这样的选择,字里行间流露的是理解与尊重,甚至带着一丝向往。

诗的开头“落落崆峒一大儒”,就给邢昂画了一幅肖像。“落落”描绘出一种卓尔不群、与世俗保持距离的气度。“崆峒”是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山,这里用来形容邢昂,并非说他真的来自崆峒山,而是形容他有如高山隐士一般的风骨,学问深厚,是一位“大儒”。这起笔就奠定了诗人对友人的高度评价,赞扬他学问渊博,人格高洁独立。这让人想起《世说新语》里描写的那些魏晋名士,风度翩翩,自有其不凡之处。

接着一句“四方心逸忆江湖”,解释了邢昂南游的原因。这位“大儒”虽然学富五车,内心向往的却是“江湖”之远。“心逸”点明了他无意于官场束缚,渴望自由自在的心境。“江湖”在中国古代文人的语境里,常常指代朝堂之外、山林之间的广阔天地,是自由灵魂的栖息地。邢昂这位大学者,心里念着的是无拘无束的游历生活。范仲淹写出这一点,显示了他对朋友选择的深刻理解。这不同于一般送别诗常有的伤感,反而多了一份对友人追求理想生活的认同。

诗的后两句是点睛之笔,也是对友人最温暖的慰藉。“东南赖有林君复”,这里的“林君复”就是北宋著名的隐逸诗人林逋(bū)。林逋隐居在杭州西湖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绝唱流传千古,是当时士人心中高洁隐逸的象征。范仲淹告诉邢昂,你往东南方向去,那里有林逋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同道中人。这不仅为邢昂的旅途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了一个可以交流心曲的对象,也暗示了邢昂此行并非走向荒芜,而是去往一个有着相似人文气息的地方。

最后一句“万里清风去不孤”,是对邢昂远行的美好祝愿和肯定。路途虽然遥远,有“万里”之长,但有“清风”相伴。“清风”不仅指自然的风,更象征着邢昂和林逋他们共同拥有的高洁品格和脱俗志趣。正是因为有林逋这样的知音在远方,邢昂的这趟万里之行就不会感到孤独。这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境界略有不同,但都表达了精神上的契合可以超越地理的距离。范仲淹用“清风”一词,既赞美了友人,也寄托了自己的一份欣赏与祝福,使得整首诗的格调清雅高远。

这首小诗语言简练,却形象生动。范仲淹没有过多渲染离愁别绪,而是着力描绘友人的高洁形象,理解他向往自由的心志,并以远方知音的存在来宽慰友人,送上最真挚的祝福。诗中既有对邢昂的尊重,也有对林逋的敬仰,更流露出一种士大夫之间心意相通的情谊,读来让人感到温暖而开阔。

行歌春满路,坐歌春满园。

花前人自乐,桃李岂须言。

这首《行歌》,像一幅笔墨简练的写意画,捕捉了春天里一个纯粹快乐的瞬间。范仲淹在历史上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闻名的大臣,他的作品多有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但这首诗却展现了他内心轻松、明朗的一面,读来让人心头一暖。

诗歌开篇“行歌春满路,坐歌春满园”,用非常直白的方式描绘了两种场景。无论是走在路上,还是安坐园中,歌声都伴随着主人公。歌声是内心喜悦的自然流露。而这份喜悦的背景,是无处不在的春天。“春满路”、“春满园”,春光、春意充盈了整个世界,无论是广阔的道路,还是私密的庭园,都被春色浸染。这反复出现的“歌”与“春”,营造出一种欢快、生机勃勃的气氛。行走时放歌,坐下时也放歌,可见那份快乐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持续的状态。

接下来“花前人自乐”,点明了快乐的缘由。人在绚烂的花丛前,自然而然地感到快乐。“自乐”,这个词用得极好,说明这份快乐不是外力强加的,也不是刻意追求的,它是从心底生发出来的,是面对美景时的本能反应。这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自得,那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恬淡心境。春天繁花盛开,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唤醒人心中的愉悦。

诗的最后一句“桃李岂须言”,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一种哲理的体会。鲜艳的桃花、洁白的李花,它们的美丽,它们的生机,还需要用言语来形容、来赞美吗?它们静静地开在那里,本身就是最动人的表达。“岂须言”三个字,既是对桃李无言之美的赞叹,也暗含着一种超越语言的感悟。

真正的美,真正的快乐,有时候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用心去感受就足够了。这使人联想到《史记》里的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xī)”。司马迁用桃李无需言语就能吸引人们走出一条路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受到敬仰。范仲淹这里借用桃李无言,更侧重于它们自身的美感与生命力,其存在本身就足以动人,足以让人心生欢喜。

整首诗语言极其朴素,明白如话,几乎没有任何修饰,如同民歌一般清新自然。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深奥的典故堆砌,只是捕捉了一个人在春天里与自然相伴、心生欢喜的简单画面。

然而,这份简单里蕴含着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刻热爱和体悟。对于范仲淹这位胸怀天下的士大夫来说,这首小诗或许是他繁忙政务之余,内心片刻宁静与自足的写照,提醒我们,最本真的快乐往往就存在于对身边美好事物的感受之中。

来源:不玩的子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