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梯里循环播放的五仁月饼文案,堪称当代消费者的“精神暴击”:“有人说五仁不好吃,我们认为: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 短短一句话,把“爹味说教”和“消费痛苦”焊死在了一起,看完满脑子只有一个疑问:我花自己的钱买月饼,怎么还得被品牌上一堂“人生课
中秋还没到,桃李面包先凭一则“找骂”广告火了。
电梯里循环播放的五仁月饼文案,堪称当代消费者的“精神暴击”:“有人说五仁不好吃,我们认为: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 短短一句话,把“爹味说教”和“消费痛苦”焊死在了一起,看完满脑子只有一个疑问:我花自己的钱买月饼,怎么还得被品牌上一堂“人生课”?
先说说五仁月饼这事儿。咱摸着良心讲,多少人对五仁的抗拒,不是“没经历过生活”,而是实实在在的口味不合——咬到一颗硬邦邦的青红丝,能硌得牙酸;甜腻的糖浆裹着混杂的果仁,吃两口就齁得慌。喜欢的人能品出果仁香,不喜欢的人避之不及,这本来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事儿,啥时候跟“生活毒打”挂钩了?
合着按桃李这逻辑,我不爱吃五仁,就是人生太顺、没吃过苦?那我要是爱吃榴莲月饼,是不是还得被说“口味重,肯定经历过大起大落”?这种强行捆绑“人生阅历”的营销,本质上就是在偷换概念:用“你不懂”代替“你不爱”,把消费者的个人喜好,贬低成“没见识”,说到底就是不尊重人。
网友吐槽:“我吃个月饼还要被PUA?”“生活已经够苦了,买块月饼还得被提醒‘你没被毒打过’,这不是添堵吗?” 后来桃李道歉说“是内部共创没做好”,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问题根本不是“共创”,而是没把消费者放在眼里——只想着制造话题、搞“差异化”,却忘了最基本的尊重。
最后想问一句:要是按“生活毒打论”,那爱吃莲蓉蛋黄的,是不是都得是“人生圆满没烦恼”?
来源:小流美食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