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春的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再迎降雪,卧牛吐镇额尔门沁村的电力工人何庆与同事们冒着寒风穿梭于银装素裹的乡间,抢修线路、排查隐患,守护万家灯火。而脱下工装的他,还有另一重鲜为人知的身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族乌钦”的市级传承人。双重责任,一腔热忱,57岁的何
初春的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再迎降雪,卧牛吐镇额尔门沁村的电力工人何庆与同事们冒着寒风穿梭于银装素裹的乡间,抢修线路、排查隐患,守护万家灯火。而脱下工装的他,还有另一重鲜为人知的身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族乌钦”的市级传承人。双重责任,一腔热忱,57岁的何庆用行动诠释着“光明守护者”与“文化摆渡人”的使命担当。
1
风雪抢修:16小时点亮10个村庄
3月28日,一场春雪的覆盖,使他们更早地爬上了电线杆的杆顶。“雪后巡线要当三种贼:防着冰溜子当空贼,盯着绝缘子挂雪贼,还得小心融雪渗进设备当水贼。”他念叨着,呼气在防寒面罩内凝成冰珠。15米的高空,高压巡检的工作日复一日。说到辛苦,他回忆起了五年前四月份的一场大雪压垮了周边供电线路,10余个村屯陷入黑暗。在接到电话后,他带着抢修队顶风出发。积雪没过小腿,抢修车打滑无法前行,他带头扛起30斤的工具箱徒步2公里。“必须赶在天黑前通电,老人孩子扛不住冻!”何庆和同事们在电杆上连续作业,冻僵的手套粘在铁架上撕破了皮。下午4点,最后一户村民家的灯亮起时,他累得瘫坐在雪地里,却笑着对同事说:“灯亮了,心就暖了。”
这样与风雪搏斗的场景,是何庆近30年电工生涯的日常。乡亲们总说:“老何修的不仅是电线,更是咱梅里斯的‘幸福线’。”
2
工装与民族服的双重使命
脱下沾满雪泥的工装,何庆的文化使命同样熠熠生辉。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工作之余,何庆在额尔门沁光达希望小学的教室里点燃了一盏特殊的“灯”——教8个孩子唱乌钦《少郎岱夫》《嫩江四季歌》,孩子们稚嫩的达斡尔语吟唱声穿透时光。
这份传承的执着,源自何庆幼时在额尔门沁村的记忆。6岁那年在家中昏黄的煤油灯下,母亲哄睡时的歌谣,是年幼的他对民族最初的记忆,小小的他,在族亲聚会大家唱起乌钦时,总是打起十二分精神,并且用不长的时间就能学会,然后在草垫子上,唱给吃草的牛儿听。“现在会唱全本的也人数不多了。”何庆从箱底翻出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30年来搜集的濒危唱段。2016年,他在区文化馆的推荐下,入选了市级“达斡尔族乌钦”传承人,同时,他的舞台越来越大,从乡村舞台到央视舞台,现如今,他还成为一名网络达人,经常开直播传播达斡尔文化。
3
从“一个人的坚持”到“一群人的奔赴”
▲何庆参加第七节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左一)
“电路断了能接上,文化‘断线’就再也接不回了。”何庆的手机里存着特殊的工作群:白天是“电力抢修突击队”,夜晚变成“乌钦传承接力群”。
▲何庆参加央视节目
何庆培训的8名学员中,11岁的康率总坐在最前排,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发音标记。这个土生土长的额尔门沁女孩,能将《少郎岱夫》开篇唱得分毫不差。“何大爷教会我,守护家乡既要手里有工具,心里还要有乡音。”如今,在区文化馆的组织安排下,他每年都会与各级非遗传承人共同去梅里斯,为热爱非遗文化的群众以及新一代的传承人们教授非遗知识,他与学员们都分外珍惜每一次共同学习的机会。这种薪火相传的暖意,正从梅里斯的田野蔓延开来。
记者手记
在《幸福梅里斯》专栏采访本上,何庆的故事写满了两页:一页画着电路图,一页抄着乌钦谱。当被问及什么是“幸福”,这位达斡尔汉子指着远处雪野中闪烁的村落灯光:“你看,那每盏灯下都可能有个孩子在学乌钦——这就是梅里斯的幸福,看得见光明,留得住根。”
记者丨陈佳玉
编辑丨赵伟男 校对丨何迎春
责编丨丛明辉 总编丨贾 婷
来源:嫑忈说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