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的法定结婚年龄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总体上呈现出较低的趋势,且实际结婚年龄普遍晚于法定年龄。以下是关于唐朝结婚年龄的详细分析:
“男性 15 岁,女性 13 岁”
唐朝的法定结婚年龄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总体上呈现出较低的趋势,且实际结婚年龄普遍晚于法定年龄。以下是关于唐朝结婚年龄的详细分析:
1. 法定结婚年龄的变化
唐太宗时期:贞观元年(627年),法定结婚年龄为男性20岁,女性15岁。
唐玄宗时期: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为了增加人口,法定结婚年龄被降低至男性15岁,女性13岁——“男年十五, 女年十三以上, 听婚嫁。”
2. 实际结婚年龄
尽管法定年龄较低,但唐朝男女的实际结婚年龄普遍较晚。例如,白居易的诗中提到“三十男有室,二十女有归”,杜甫也提到夔州女子“四十五十无夫家”,这表明男子三十岁、女子二十岁不结婚的情况并不罕见。
一些著名诗人的结婚年龄也反映了这一现象:李白27岁结婚,杜甫30岁结婚,白居易甚至到37岁才结婚。
3. 晚婚的原因
社会观念:唐朝人注重门第和家世,尤其是读书人,往往等到科举得中后再结婚,以娶到出身高门的女子。
经济因素:结婚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许多年轻人因经济条件不足而推迟婚期。
政策影响:尽管朝廷提倡早婚,但地方官府的绩效考核任务并未完全解决“剩男剩女”问题。
4. 婚姻制度的其他特点
唐朝对妇女的约束较少,女子可以经商、起诗社、外出游玩,婚姻观念相对开放。
唐朝还允许“和离”(协议离婚),这在当时是一种较为开明的制度。
综上所述,唐朝的法定结婚年龄虽低,但实际结婚年龄普遍较晚,这与当时的社会观念、经济状况和政策实施密切相关。
来源:初柔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