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专机飞离北京后,刚出中俄国境线,就马上降落在了海参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5 11:54 2

摘要:这几天,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行程成为了焦点,在参加完北京阅兵后,很多人都觉得他会返程莫斯科,毕竟俄乌战争还未成定数,但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飞机刚飞出中俄国境线,他的专机就降落在了俄罗斯远东的最大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海参崴。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这几天,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行程成为了焦点,在参加完北京阅兵后,很多人都觉得他会返程莫斯科,毕竟俄乌战争还未成定数,但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飞机刚飞出中俄国境线,他的专机就降落在了俄罗斯远东的最大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海参崴。

这个动作很不寻常,这显然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经停,更不是旅途劳顿的中途歇脚,普京的这次“回马枪”,背后可能藏着一盘关乎中俄未来十年国运的大棋,而棋盘,就铺在广袤的远东大地上。

虽然普京表面上是为了出席在那里举行的东方经济论坛,但如果你仔细看看时间线就会发现,他比任何一位与会的外国贵宾都到得早,这说明,参加论坛只是“面子”,真正的“里子”,可能是普京要亲自坐镇,落实他刚刚在中国敲定的那些合作大单,特别是那份被称为中俄合作“压舱石”的能源协议。

要知道这次访华普京可谓“不虚此行”,带走了一份沉甸甸的成果清单,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天然气合作,普京自己用三个词来定义这份合作:

“稳定、可靠、可控”。

为什么这么说?咱们先看中国。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经济要发展,能源是命脉,但目前我国对天然气的进口依赖度超过了45%,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数字,意味着我们的能源安全有一部分是握在别人手里的。

能从邻居俄国通过陆地管道,源源不断地获得稳定的天然气,这对于保障我们的能源安全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而对俄罗斯来说,这些年因为乌克兰的冲突,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一轮接一轮,恨不得把它的经济彻底锁死。

过去,俄罗斯的财政收入有将近一半都靠卖油气给欧洲,现在欧洲市场的大门基本关上了,俄罗斯经济就像被抽走了半边顶梁柱,所以普京急需找到一个新的、同样庞大且可靠的市场来填补这个窟窿。

放眼全球,谁能接得住这么大的单子?只有中国。

根据俄罗斯央行的数据,在西方制裁的压力下,俄罗斯的外汇储备一度在短短三个月内就缩水了12%,卢布汇率更是跌到了历史新低,这个时候与中国的能源合作,对于普京来说不只是一笔生意,更是稳住国家经济基本盘的生命线。

然而,要把这份写在纸上的协议变成真正流淌的天然气,中间还隔着一道坎——蒙古国。

规划中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最佳路线就是要穿过蒙古国,再进入中国,这就让原本是中俄两家的事情,变成了三方博弈。

在西方的阻挠下,这条路并不好走,而蒙古国内部的声音也并不统一。

有些人觉得,应该跟中俄两个强大的邻居搞好关系,搭上区域发展的快车,但也有另一派,总想着引入域外力量,特别是美国,来搞所谓的“平衡”。

就在2024年,蒙古方面一度对这个项目表现出犹豫甚至拒绝的态度,这让外界非常担心,这个千亿级别的世纪工程会不会就此搁浅,直到2025年,在中俄的共同努力下,蒙古才重新回到了谈判桌。

普京其实心里很清楚,这种地缘上的不确定性是最的风险,所以这次他来海参崴,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他准备了一个“有弹性”的方案:一方面继续推进与蒙古的三方合作,但另一方面,也做好了备用计划。如果蒙古方面再次出现反复,俄罗斯有能力设计一条绕过蒙古的新路线,直接与中国东北连接。

虽然成本更高,工期更长,但它把主动权牢牢握在了自己手里。

巧的是,就在普京抵达海参崴后不久,蒙古国总理也出现在了东方经济论坛的现场,两人随即进行了一场闭门会谈。

虽然谈的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天然气管道项目可能是一个绕不开的核心议题。

从天然气管道到黑瞎子岛开发,从中俄口岸升级到跨境电网建设,这些合作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生意的范畴,它们正在重塑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和经济规则。

普京紧急降落海参崴,亲自部署,正是因为他知道时间不等人,普京也曾亲口说过,“远东开发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俄罗斯的未来”,足以见他对远东地区的重视。

从北京到海参崴这条特殊的外交航线,画出的是中俄关系进入“背靠背”实质性深化阶段的真实轨迹,这条路不会一帆风顺,西方世界的压力依然存在,地缘政治的挑战也层出不穷。

但至少在能源、基建和贸易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上,中俄的巨轮已经调整好了航向,稳步前行。

信息来源:

观察者网2025.09.04《普京:中国伙伴将获得合理价格,不像欧元区虚高》

观察者网2024.09.06《普京:远东开发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俄罗斯的未来》

中华网热点新闻2025.09.03《普京去俄远东地区有何任务?原来是和中方另有大事要谈!》

来源:柯静a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