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梅兰芳访美为了传播艺术,余叔岩想去印度居然是为了过烟瘾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9 16:44 1

摘要:实际上他这一举动,让西方社会,特别是西方戏剧界很受震动。因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见过这样的戏剧形式。西方的戏剧形式多以写实为主,所以他们的电影话剧很发达,但是那些东西说到底,在艺术层面上还是比较低等的。这句话很有人能够明白我说的意思,也会有不少的人不明白,但是

1930年梅兰芳访美

20世纪30年代,当时如日中天的旦角首席梅兰芳,通过访问日本,访问美国,访问苏联,把中国的传统艺术京剧,介绍给了西方社会。

实际上他这一举动,让西方社会,特别是西方戏剧界很受震动。因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见过这样的戏剧形式。西方的戏剧形式多以写实为主,所以他们的电影话剧很发达,但是那些东西说到底,在艺术层面上还是比较低等的。这句话很有人能够明白我说的意思,也会有不少的人不明白,但是我也不多解释。

实际上历来我都认为,艺术上写意高于写实。中国传统的虚拟性,写意性,以及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这种艺术形式才是艺术的根本,而那种写实的东西,说到底,还处于对真实世界的模拟,在艺术上还是没有完全达到真正艺术的高层面。

梅兰芳在美国拍摄的影片《刺虎》

当然梅先生访美访苏,他们那些国家的一般人看他的戏,也多是猎奇,出于猎奇心理那自然也是不懂装懂,附庸风雅罢了。那时候报纸上也是在宣传,说什么“男扮女装”呀,梅兰芳演的是女人,但却是一位先生啊等等,这些东西确实能引起那些国家的民众,对中国戏的一种好奇和围观。

当然他们也没想到,梅兰芳作为一位男子能把女子演绎得如此的美轮美奂,精妙绝伦,因此梅兰芳的成功不止是中国文化的成功,也是他艺术高超的成功,换一个水平一般的艺人,可能也达不到如此轰动的效果。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就是这样的,有说好的就有说不好的,这也符合辩证法。梅兰芳访美,他们国家的报纸刊物杂志,也不是都说好,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些人就对他的性别发生了兴趣,说了一些乱七八糟的话。还有些人更是大放厥词,写一些小文章,把中国的男扮女装与辫子、小脚、烟土画等号,特别过分,因此,我们今天光看见那时候人们称赞这件事,却没有注意,不和谐的声音当年也是很猖獗的。

美国当时的报纸对梅兰芳来访的报道

这些消息传到国内以后,一些崇洋媚外,认为中国传统一无是处的人可找到机会攻击了,这些所谓的文化人这回可有事干了,这些“假洋鬼子”,觉得梅兰芳走出国门并不是去弘扬国粹,而是去外面现丑去了,于是,紧跟着有些人就写文章或者在媒体报纸上,说出了很多不好听的话,这里鲁迅就是这些所谓文化人的急先锋。

各位今天别以那时候批判梅兰芳访美访访苏这样的新鲜事物,只有一些“新文化”人物才会说出反对意见,实际上一些京剧界的业内人士,也说了很多不好听的话,也不知道他们是出于什么心理。

最典型的就是当时的生行领袖余叔岩。有人就问余叔岩说:“您看梅兰芳去美国,去苏联,去日本,这是去弘扬国粹呀,多好的一件事儿,您为什么不也出国去演演?让西方人也看看我们中国的京剧里的生行艺术,您去了绝对会拔个头筹啊。”

当时京剧的生行领袖余叔岩

余叔岩听了以后,从鼻子眼儿里哼了一声,不屑地说:“我倒没觉得他这样出去是什么好事,男扮女装让外国人以为我们中国都是这种艺术,这不是有失国体吗?他去丢人,没人拦着,我可不去现眼。”

余接着狡黠一笑说:“我要是去,有一个地方儿倒可以商量去看看。”来人说:“您想去什么地方呀?”余叔岩说:“我呀,想去印度看看。”来人又说:“为什么去运动那种蛮荒之地呢?”余叔岩勾起唇角,一边抽着烟,一边说:“印度有大烟土呀,那样我可以好好的过过瘾。”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我去,你说人家梅兰芳“男扮女装”走出去是有失国体,可是您老人家去印度也不是为了唱戏,还是去过烟瘾,那不是更有失国体了吗?

我写到这里可能有人就说了,你这可能是吃铁丝拉罩滤——瞎编吧,那你们要不信,当年余叔岩的头号粉丝张伯驹为此还写过一首诗为证:中华大国号堂堂,却是男装扮女装。日本美苏吾不去,只唯印度可商量!

来源:荷露团珠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