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30年老字号倒了?从8000家剩到6家,连“穷鬼套餐”都不香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9 16:42 1

摘要:菠萝油、冻奶茶、叉烧饭的香气里,裹挟着港片黄金时代的滤镜,成为一代人对“港风”的集体记忆。

[赞]曾几何时,港式茶餐厅是内地餐饮界的“顶流”

菠萝油、冻奶茶、叉烧饭的香气里,裹挟着港片黄金时代的滤镜,成为一代人对“港风”的集体记忆。

然而,当太兴集团于2025年初关闭广州最后一家门店时,人们猛然发现,这个曾经在内地拥有58家分店的港式餐饮巨头,如今只剩下6家店在勉强支撑。

从全国8000家茶餐厅的鼎盛时期,到头部品牌节节败退,这场由情怀驱动的餐饮浪潮,终究败给了时代的车轮。

1989年,香港西湾河太安楼的街头,一家名为“太兴”的烧味铺悄然开张。

巴掌大的店面里,挂着油光锃亮的烧鹅和叉烧,街坊们排着队只为尝一口地道的港式滋味。

谁也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小店会在三十多年后,成为拥有17个子品牌的餐饮帝国

2004年,太兴以“港式茶餐厅”之名进军内地,首站选在深圳。

在当时内地人对香港文化的向往正盛,《古惑仔》《无间道》的热播让港式饮食自带光环。

挤在狭小的卡座里,点一份菠萝油配丝袜奶茶,仿佛就能触摸到维多利亚港的烟火气。

太兴的扩张堪称迅猛,2019年,其内地门店数达到63家,同年6月登陆港交所,市值一度突破30亿港元。

同一时期,全国茶餐厅数量飙升至近8000家,敏华冰厅、翠华餐厅等品牌遍地开花。

港式餐饮的“北上神话”似乎不可阻挡:人均消费80元以上的定价,搭配复古的霓虹灯招牌和繁体字菜单,将市井小吃包装成“小资标配”。

高光下的裂痕

然而,危机早已潜伏在光鲜的数据之下。

港式茶餐厅在香港是“平民食堂”,拼桌、限时套餐、低廉价格是其生存法则,但到了内地,它却被硬生生抬进高端商场的橱窗。

2018年,太兴香港门店人均消费65.4港元,而内地门店高达84.4港元,溢价近30%

一碗叉烧饭卖到50元,一杯奶茶定价28元,消费者很快发现,这份“港味”的性价比,敌不过街边的川湘小馆。

更致命的是,行业陷入了同质化泥潭,无论是太兴、翠华还是新扎冰室,菜单上永远摆着西多士、干炒牛河和冻柠茶。

千篇一律的“老香港”装修,绿色瓷砖、铁皮灯箱、繁体字海报,起初是情怀,久了便成了审美疲劳。

年轻人开始转向喜茶、奈雪的茶,或是人均30元的网红火锅店。

一位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吐槽:“港式茶餐厅?十年前可能还会打卡,现在连拍照发朋友圈的欲望都没了。”

而且市场的萎缩直接反映在财报上,2019年,太兴集团营收首次下滑,内地市场收入占比从20%跌至11%。

到了2024年,其内地门店数腰斩至45家,上半年经营亏损同比扩大137%,净利润暴跌76%。

曾经的“排队王”太二酸菜鱼尚且要靠降价求生,客单价从80元降至69元,更遑论定位尴尬的港式餐厅。

一位餐饮分析师直言:“消费者不是吃不起,而是觉得不值。”

质价比的困局

当太兴还在为“高端形象”挣扎时,餐饮行业已掀起一场“穷鬼套餐”的腥风血雨。

2024年,必胜客推出人均40元的平价套餐,怂火锅喊出“荤菜9.9元起”,连海底捞也放下身段,9.9元锅底吸引精打细算的食客。

麦当劳的“1+1随心配”、喜茶的3元柠檬茶、米村拌饭的免费泡菜,无一不在传递一个信号,活下去,比面子更重要。

然而,降价对港式茶餐厅而言却是两难,房租、人工、食材成本连年上涨,一碗叉烧饭若从50元砍到30元,要么牺牲利润,要么改用廉价冻肉,而这与消费者追求的“质价比”背道而驰。

太兴曾试图以套餐促销救场,但效果寥寥,一位离职店长透露:“降价后客流量短暂回升,可差评反而变多了,都说叉烧变柴、奶茶变淡。”

当好吃不贵成为硬指标时,缺乏供应链优势的老品牌根本无力应战。

2024年下半年,太兴的关店潮来得比预期更猛烈,两个月内,内地43家门店关闭近10家。

到了2025年初,仅剩的6家店蜷缩在深圳、上海的顶级商圈,广州这个“发家之地”彻底失守

集团将资源向敏华冰厅倾斜,但这个以菠萝包闻名的子品牌,扩张速度也从年均20家降至不足5家。

与此同时,港澳大本营同样危机四伏,尽管营收占比超88%,但净利润持续下滑,游客减少与本地消费降级让“现金牛”日渐消瘦。

闭店背后,是长达数年的战略失误,太兴集团旗下17个品牌看似阵容豪华,实则分散了管理精力与资金。

主品牌太兴餐厅固守传统菜单,未能像太二酸菜鱼那样打造出爆款单品,敏华冰厅虽表现尚可,却难抵整体颓势。

更关键的是,内地消费者对“港式”的兴趣早已转移,他们追捧淄博烧烤的烟火气、天水麻辣烫的市井味,却不再为一份标价百元的烧味拼盘买单。

时代的抛弃

太兴的衰落,恰是传统餐饮转型困局的缩影,它曾乘着香港文化的东风起飞,却未能在风停前找到新翅膀。

当年轻人热衷于打卡“地摊经济”,当质价比取代高端体验,当网红品牌以每月一换的速度洗牌市场,慢半拍的太兴只能黯然退场。

有网友犀利评论:“关店不是悲剧,而是市场在纠错。”

如今,站在深圳某商场负一楼的太兴门店前,已难见昔日的长队,玻璃橱窗里,烧鹅依旧油亮,但隔壁的螺蛳粉店和咖啡档口显然更热闹。

或许,港式茶餐厅从未真正融入内地的日常饮食版图,它只是一代人对某个文化符号的短暂迷恋。

当滤镜褪去,终要回到本质,餐饮的生死,从来只关乎食物是否足够好吃,价格是否足够诚恳。而情怀,终究喂不饱普通人的胃。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你觉得太兴集团还有机会翻盘吗,还是说属于它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

来源:漫悠芸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