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春潮涌动 粪肥还田绘就绿色新画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9 16:25 1

摘要:三月的武都区,春风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在鱼龙镇的广袤田野上,机器的轰鸣、翻土的簌簌声与农民们的吆喝彼此交织,奏响了春耕的乐章。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2025年绿色种养循环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成为农业转型、生态改善的关键驱动力。

三月的武都区,春风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在鱼龙镇的广袤田野上,机器的轰鸣、翻土的簌簌声与农民们的吆喝彼此交织,奏响了春耕的乐章。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2025年绿色种养循环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成为农业转型、生态改善的关键驱动力。

从“粪污难题”到“田间黄金”

晨曦初照,鱼龙镇的农户李大叔便早早来到田间。他微微弓着身子,动作娴熟地将一捧黝黑的粪肥均匀地撒在刚播下的马铃薯种子旁。“以前这些畜禽粪污又臭又难处理,如今政府不仅免费送到地头,还教我们科学施肥。这粪肥可比化肥强,土豆产量高、口感好,去年每亩增收了300多元!”说话间,他手脚麻利地覆上地膜,黝黑的脸上满是笑意。

在马街镇上南山的万亩花椒基地,层层叠叠的梯田里,村民们身背竹篓,正一趟趟地将成堆的粪肥运往山坡花椒园。这里地势崎岖,大型机械难以施展,骡马驮运和人力背篓成了当地独特的运输方式。合作社负责人张志刚站在田埂上,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大家作业。他说道:“自从实行粪肥还田,花椒的品质有了显著提升,土壤里的有机质含量增加了,病虫害也变少了。”村民赵富贵背着满满一篓粪肥,脸上挂着汗珠,却笑着说:“这活儿虽说累人,但能挣到工钱,自家的花椒还能卖个好价钱,值!”

武都区农技中心主任王高世介绍,项目通过整合养殖场粪污资源,构建了“收集—处理—运输—施用”全链条体系。目前,全区已完成2025年项目总进度的50%,春耕期间重点覆盖花椒、马铃薯、油橄榄等特色作物。粪肥经无害化处理后,由专业团队精准配送至田间,农技人员全程指导科学施肥,将有效改善土壤结构,解决土壤板结,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增加果树及庄稼的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提升农产品品质,不仅解决了粪污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难题,还能变废为宝减少化肥使用量,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人才与技术的“双轮驱动”

绿色种养循环项目的稳步推进,离不开强大的人才队伍与持续的技术创新。武都区依照“六有”标准,精心遴选服务主体,广泛吸纳大中专学生、退伍军人、种植能手等,组建起一支专业素养过硬的团队。同时,积极开展油橄榄种养循环技术培训、生物粪肥施用示范等活动,为项目实施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武都区紧紧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入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大力推广农家肥的科学施用。粪肥科学还田是实现“变废为宝”的关键环节。武都区农技中心专门组建了农技服务队,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户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技术指导。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实地检测不同地块的土壤状况,根据检测结果,为农户量身定制“粪肥+化肥”的精准配比方案,真正做到了“一地一策”,通过科学施肥,切实改良了土壤结构,充分激活了耕地潜能。

春耕大忙时节,农技人员穿梭在田间地头,为农户送去“技术宝典”。他们手把手地向农户示范检测合格后的农家肥科学还田方法,从堆肥腐熟度的准确判定到精准撒施,每一个步骤都耐心讲解,反复强调“先检测、后还田”,确保粪肥达到无害化标准且养分均衡。这种科学的施肥方式,既帮助农户降低了用肥成本,又有效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一位合作社负责人激动地说:“过去乱施肥,庄稼苗又黄又弱,还容易招病虫害。现在按照专家教的方法施肥,庄稼苗茁壮实,品质大幅提升,土地也越种越肥沃,真是太感谢农技人员了!”

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武都区积极倡导农家肥的广泛施用,全力推进农村绿色无公害种植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壮大沼气能源建设,以沼气为纽带,逐步构建起“猪(牛、羊)—沼—菜(果)”等良性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深受农民欢迎。

武都区农技中心副主任唐论成表示,就近还田不仅解决了农户的施肥难题,还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我们与周边的养殖场合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粪污收集、处理和运输体系,确保粪肥能够及时、准确地送到农户手中。同时,我们安排专业的农技人员全程指导农户科学施肥,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充分滋养。”

随着夜幕降临,田野间的劳作渐渐停歇,但武都区绿色种养循环的发展脚步从未停止。在政策的支持、技术的保障和农户的积极参与下,这片土地正朝着绿色、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步迈进,一幅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编辑:谢小刚

来源:农康文化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