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争日,夏争时”,三月的武都,大地回暖,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2025 年基层农技推广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农技人员穿梭于田间地头,将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知识传递给每一位农户,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
“春争日,夏争时”,三月的武都,大地回暖,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2025 年基层农技推广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农技人员穿梭于田间地头,将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知识传递给每一位农户,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
科技赋能田间地头展新颜
在鱼龙镇的春播马铃薯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农技人员在田间忙碌,仔细测量土壤的酸碱度、肥力等指标,一边记录数据,一边与农户交流种植经验。农户李大叔熟练地将一把把粪肥均匀撒在马铃薯种子旁,说道:“以前种地全凭经验,收成好坏心里没底。现在有了农技人员的指导,从选种到施肥,每一步都有科学依据,去年我家马铃薯产量比往年多了两成!”
与此同时,在角弓镇的冬播马铃薯区,特聘农技员杨亮亮针对近期气温波动大的情况,指导农户科学应对“倒春寒”。杨亮亮建议:“农户们可在低温时段对马铃薯喷施磷酸二氢钾,这能有效增强作物的抗寒能力。此外,还要及时清理沟渠,降低土壤湿度,预防根腐病滋生。”农户李大姐按照农技人员的建议操作后,冬播马铃薯顺利度过了寒冷期,如今苗壮叶绿,丰收在望。
据武都区农技中心主任王高世介绍,去年武都区冬播马铃薯种植面积4.1万亩,今年4-5月份成熟上市,预计亩产4吨左右,亩产值约8000元-10000元,将极大地提高农民收入。
农资保障铺就增收之路
为切实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补助项目落地,助力农户增产,近期,武都区农技人员深入乡村,为农户送去春耕“及时雨”。在龙凤乡、鱼龙镇、马营镇打造600亩春播马铃薯示范基地,免费发放120吨马铃薯脱毒种子、3吨地膜、24吨复合肥以及96吨有机肥。
为保障春耕农资供应安全,武都区农技中心对各乡镇农资门市部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排查化肥、农药的储备情况,严格核查产品标签、质量证明和购销台账,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过期农资的行为。同时,指导经营户做好仓储管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安全生产工作,向农户传授 “识假辨劣”方法,推广绿色高效农资产品,以“监管+服务”的模式,确保春耕农资供应稳定,为粮食丰收奠定基础。
显著成效奏响丰收乐章
随着基层农技推广项目的深入推进,武都区的农业生产呈现出诸多积极变化。在农作物产量方面,以马铃薯为例,借助科学选种、精准施肥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马铃薯不仅产量大幅提高,品质也显著改善。
农产品品质更是得到了质的飞跃。在蔬菜种植领域,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使蔬菜的农药残留量大幅降低,口感与营养价值则明显提升。近期,武都汉王镇的固水子、马家坝、罗寨等地蒜苗新鲜上市,蒜苗叶色鲜绿、茎秆粗壮、香味浓郁,成为千家万户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武都蔬菜” 凭借绿色、安全、优质的特性,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与竞争力不断增强,价格也高于普通蔬菜。
武都花椒,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通过科学修剪、合理施肥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花椒的麻味更醇厚,色泽更鲜亮,颗粒更饱满。“武都花椒”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价格也比以往提高了10%-15%,深受消费者青睐。在市场上,武都花椒供不应求,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农业生态环境也得到有效改善。随着绿色种养循环理念的推广,越来越多农户采用粪肥还田技术,减少了化肥使用量。这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持续增加,土壤结构得以改良,保水保肥能力显著提升。同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降低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维护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如今,漫步在武都的乡村田野,处处可见生机盎然之景。在2025年基层农技推广项目的持续推动下,武都农业正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为乡村振兴描绘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画卷。
编辑:谢小刚
来源:农康文化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