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既需要快以抢占先机,更需要慢以沉淀价值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9 15:54 1

摘要:“微短剧用户规模迅速增长,应用使用时长追平即时通讯。”时下,刷短剧已成为不少网民打开手机的重要目标。在《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中提到,截至去年底,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

人民网记者 朱虹

“千行百业入剧来:微短剧产业生态与艺术创新论坛”现场。人民网记者 朱虹摄

“微短剧用户规模迅速增长,应用使用时长追平即时通讯。”时下,刷短剧已成为不少网民打开手机的重要目标。在《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中提到,截至去年底,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

在政策引导、行业协作与创新驱动的合力下,微短剧从“流量风口”迈向“价值高地”,成为连接千行百业、传递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3月28日,“千行百业入剧来:微短剧产业生态与艺术创新论坛”在成都举行。论坛聚焦微短剧的产业升级、跨界融合与生态共建,汇聚政府、平台、制作方、学界代表共商行业未来。

跨界融合拓展应用新场景

近年来,微短剧跨界融合趋势愈发明显,从内容消费赛道逐渐延伸为赋能实体经济、文化传播的内容载体。

“精品化是微短剧发展的核心方向,需兼顾‘真善美’的选题、竖屏美学呈现及专业制作水准,探索‘微短剧+’的多元生态,推动产业升级。”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分享了平台的相关实践和思考。他以近期爆款四川方言剧《家里家外》为例,指出微短剧正实现社会效益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影视负责人曾映雪谈到,微短剧已成为公司精品多元战略的重要支点。通过IP改编和技术赋能,他们正着力打通产业链各环节,推动微短剧从现象级风口向可持续赛道转型。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程樯从人才培养角度提出建议,呼吁高校建立“大传播”思维,打破传统教学壁垒,培养学生掌握竖屏美学、快节奏叙事等新型技能。

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看来,短剧用户与长剧用户并非割裂群体,短剧创作应当立足生活场景,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精准的社会观察,以小切口呈现时代主题,实现热度与价值的有机衔接。

产业协同激发内容新生态

从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到平台分发、IP衍生开发,再到跨文旅、游戏等领域的融合联动,微短剧正加速迈向全链共生的成熟生态,各环节如齿轮般环环相扣,共同驱动行业运转。

“过去一年,微短剧市场的高速增长为影视行业创造了大量工作机会,已成为就业蓝海和内容创新的试验田。”作为短剧制作方代表、北京好有本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郑安迪认为,“短剧IP开发需四两拨千斤,用轻量化叙事激活沉睡的文学资源。”

红果短剧制片负责人沈志远分享了平台在IP改编与创作扶持方面的实践经验。在他看来,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了解创作者和内容特质,将风格契合的IP与创作者精准匹配,做“服务者”而非“干预者”。“观众才是好故事的终极裁判,平台需保持内容审美的包容性。”

人才培养孕育行业新未来

如今,越来越多传统影视人和青年从业者正积极投身这一新兴领域。论坛上,嘉宾们也围绕微短剧的创作与表演展开深度对话。

演员朱时茂笑称自己是“银发短剧之星”。他坦言,最初对短剧持观望态度,但最终被行业里年轻团队的创意打动。他强调,短剧表演必须直截了当,表演节奏要与当代快节奏生活同步,“慢半拍观众就划走了”——这种即时反馈机制正是微短剧区别于传统影视的重要特征。

中央戏剧学院教师刘天池则从专业角度指出,演员要在有限篇幅中塑造鲜活角色,需要更精准的情绪表达。她在现场提出“双桨理论”:演员需同时把握角色物质生存诉求和精神思想追求,才能在短时长里塑造立体人物。她还特别建议,年轻演员可以通过微短剧的高浓度表演锤炼基本功,为职业生涯打下基础。制片人马小虎则提出的精品化三大路径,那就贴近现实题材、深化精神内核、升级制作标准,与当前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不谋而合。

从跨界融合的生态构建,到全链协同的产业升级;从艺术教育的创新探索,到商业变现的多元路径;从传统影视人的躬身入局,到新生代创作者的破圈突围。这些变化,在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晖教授看来,微短剧的未来,既需要快以抢占先机,更需要慢以沉淀价值。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