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面我讲过,萨瓦托偏爱大倒序。小说开篇就是结局,悬念是没有的,开局就破案。《隧道》《英雄与坟墓》都是这个写法。这种写法对于读惯了有头有尾、跌宕起伏的类型小说的读者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因此阅读萨瓦托入门的门槛很高。《隧道》短一些,六万字,还好一点,像《英雄与坟墓
前面我讲过,萨瓦托偏爱大倒序。小说开篇就是结局,悬念是没有的,开局就破案。《隧道》《英雄与坟墓》都是这个写法。这种写法对于读惯了有头有尾、跌宕起伏的类型小说的读者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因此阅读萨瓦托入门的门槛很高。《隧道》短一些,六万字,还好一点,像《英雄与坟墓》《毁灭者亚巴顿》都是五六十万字,通篇都是自述与他叙、现实与回忆、梦境与真实、疯狂与理性的交织,确实阅读难度堪比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为了帮助你理解,我先尝试着把《英雄与坟墓》中乱成一团的情节线拎出来捋一捋。从结构上来讲,小说一共分为四部分共91章。第一部分《龙与公主》20章,第二部分《看不见的面孔》28章,这是全书的主体,讲的是女孩子亚历杭德拉的悲惨命运。她出生在为阿根廷独立立下汗马功劳的家族,但家族随着阿根廷的政治动荡、社会分裂以及内战而变得分崩离析、伤痕累累,亚历杭德拉的心灵因与父亲费尔南多的乱伦关系和家族历史的隐暗面而备受折磨,因此时而清醒时而恍惚。她的美貌、痛苦和不安吸引了出身底层的男孩儿马丁,自从1953年5月马丁首次邂逅亚历杭德拉,就对她一见钟情,并从此深爱着亚历杭德拉,但不能理解亚历杭德拉对他的若即若离,也无法化解亚历杭德拉的痛苦。第一部分为什么叫《龙与公主》呢?因为马丁不是从龙手中救出公主的骑士,他无力将亚历杭德拉从家族历史的重压和父亲的专制与乱伦之欲中拯救出来。第二部分为什么叫《看不见的面孔》呢?因为相对于整个上层社会而言,马丁这样的草根微不足道,几不可见;另外的解释,是小说中父亲费尔南多的老朋友布鲁诺说过的一段话,“我们总是戴着一副面具;这副面具从来不是一个样,而是随着我们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而变化:老师的面具、情人的面具、知识分子的面具、受骗丈夫的面具、英雄的面具、亲热兄弟的面具。可是,当我们孤身独处的时候,当我们认为没有人,没有任何人注意我们、约束我们、倾听我们、要求我们、恳求我们、亲近我们和攻击我们的时候,我们戴哪副面具,或者我们还剩下什么面具呢?”从这个角度理解,有了面具,真实的面孔是不可见的。我们无法完全认知他人,而面具戴久了,我们可能也忘记了自己的本真。或许也有第三种解释,就是亚历杭德拉梦中的无脸神父,可能预示着宗教并不能拯救亚历杭德拉,也无法拯救她的家族。最终不堪重负的亚历杭德拉选择与父亲同归于尽。小说的第四部分《陌生的上帝》只有7章,讲的是悲剧发生之后马丁的反应和反思,但叙事者是布鲁诺,布鲁诺是费尔南多儿时的伙伴,但一直受到费尔南多的控制和打压;后来成为马丁的忘年交,因此布鲁诺的叙述时间跨度最大,从费尔南多小时候到亚历杭德拉的长大以及费尔南多和亚历杭德拉死后马丁的状况。马丁在爱上亚历杭德拉两年后,也就是1955年的6月24日,目睹了亚历杭德拉的死亡,因此陷入了更深的生存与精神危机。最终马丁试图通过前往巴塔哥尼亚的旅程寻找自我,在巴塔哥尼亚布满星辰的天空下,他终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进入了他备受煎熬的灵魂。这一章名为《陌生的上帝》,大概是暗示上帝不再是救赎力量。
你可能发现了,我跳过了第三部分。第三部分题为《关于盲人的报告》,一共36章,全书篇幅最长的一部分,但却是一个大插叙,完全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的作品,事实上它也的确作为单行本出版过。换句话说,《英雄与坟墓》其实包含了两部小说。1979年作家的儿子,马里奥·萨瓦托还曾经把这部分单独改编成了电影,叫《黑暗的力量》。所以第三部分你把它放在这部小说里读也行,把它当成萨瓦托的另一部小说读也行,只不过那样三部曲就变成了四部曲。《关于盲人的报告》是亚历杭德拉的父亲费尔南多的自述,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一本日记,让我们了解到这个被女儿枪杀的父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角色。这份报告是亚历杭德拉自焚的那场大火中的遗留物。看上去是费尔南多的一本“科学严肃”的调查报告,调查的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盲人帮,费尔南多认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实际上被这些盲人暗中控制。费尔南多的调查似乎再次证明了萨瓦托对“黑暗”这一主题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隧道》中的被画家杀害的女人玛丽亚的丈夫是盲人,他也出现在了费尔南多的报告中。而费尔南多调查的盲人帮,在萨瓦托第三部长篇《毁灭者亚巴顿》中再次出现。再多讲一个例证,《毁灭者亚巴顿》的英译者将书名译为《黑暗天使》(The Angel of Darkness),是因为在《圣经》中亚巴顿是无底坑的使者,这么翻译既符合亚巴顿的身份,也直接点出了萨瓦托的“黑暗”主题。
事实上,萨瓦托笔下的失明可以分为身体失明和精神失明两种。身体失明,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因为视力障碍等疾患带来的失明;另外一种是在隧道、坟墓、洞穴、矿井、下水道以及深不见底的地下世界等等这些萨瓦托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空间中,人会被动“失明”,陷入黑暗。同时,精神失明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深陷黑暗、深渊这些无论是真实的物理环境还是隐喻社会情境中,人会产生未知、不安、焦虑、幽闭、恐惧、梦魇等心理反应;另外一种是,真相被遮蔽被蒙蔽以致人看到的都是谎言、幻象,无法真正认知全貌,或者眼未瞎、心已盲,故意不去看真相,自我欺骗,自我麻痹。
因此,萨瓦托的三部曲可以被看作“盲人三部曲”“失明三部曲”或“黑暗三部曲”。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写了太多盲人,萨瓦托在70多岁的时候,视力受损,不能再读书写作。他的好朋友,另一位阿根廷文学大师博尔赫斯也是因家族遗传中年开始失明。阿根廷两大文学巨擘居然都走向了失明,简直像是冥冥之中有某种定数。世界文学中,另外一位可以与萨瓦托的失明书写相提并论的当然是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萨拉马戈曾在向萨瓦托致敬的演说中,明确表示受到了萨瓦托的影响。他还曾跟萨瓦托一起聊过文学史上的盲人作家及盲人形象,俩人也交流过写盲人的心得。
当然,萨瓦托的三部曲不是真的为了研究盲人,或者为盲人作传。毫无疑问,它们隐喻着萨瓦托一生挚爱的祖国——阿根廷的历史和人。阿根廷1816年宣布独立之后,并未走上社会和谐发展,民众安居乐业的道路,因为它很快陷入联邦主义和统一主义的争论中,统一派主张建立以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沿海商业利益;联邦派则要求各省自治,反映内陆地主与教会的保守势力。这种分歧在 1829 年达到顶点,因为这一年集大军阀大地主教会利益于一身的罗萨斯通过军事政变成为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长官,从此开启长达23年的独裁统治。罗萨斯属于联邦派,他恢复教会和大地主的特权,屠杀印第安人剥夺印第安人土地,同时残暴地对统一派进行清洗,将反对者投入监狱或处决,甚至将他们的头颅制成标本展示。《英雄与坟墓》中亚历杭德拉的家里一直有一个干化的头颅,这是亚历杭德拉一位祖先的头颅,此人是统一派的上校,追随的是统一派领袖拉瓦列将军。这一细节的安排可以看出萨瓦托试图如实地还原历史。拉瓦列将军一直坚持与罗萨斯作战,屡败屡战,直到1852年彻底击败罗萨斯;但一直到1862年阿根廷才终于完成统一。
从祖上参加1806年反击英军入侵阿根廷的战争建立功勋开始,到1955年亚历杭德拉和父亲同归于尽,阿塞韦多-奥尔默斯家族在这150年的历史中,为阿根廷独立浴血奋战过,也因联邦派与统一派的分裂遭受过家族内部的分崩离析,经历过阿根廷从统一之后开始的近半个世纪的经济腾飞,又因20世纪的政变、独裁、反抗、革命、镇压、独裁的恶性循环而遍体鳞伤,痛苦绝望。最近这一百年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庇隆主义以及这些主义的敌人不断撕裂着阿根廷人的心灵,让一代又一代阿根廷人无所适从,迷茫挣扎。《英雄与坟墓》再一次告诉我们,在拉丁美洲,家族史就是民族史。就像《百年孤独》和《酒吧长谈》一样,20世纪60年代的拉美小说都清晰地呈现出民族寓言的特征。
但与其他“民族寓言”截然不同的是,萨瓦托的寓言写作更像是一份阿根廷民族的精神病历。阿根廷这个国家也很有意思,我补充一个可能会令你震惊的材料:阿根廷是全世界精神分析最盛行的国家。从20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开始进入阿根廷,到30年代开始兴盛,50年代精神分析逐步学科化,开始源源不断培养精神分析专业人才。阿根廷的精神分析行业从业人数仅次于美国,还是世界上拉康派分析师最多的地方,数量堪比拉康的祖国法国。这说明阿根廷的精神分析非常专业,理论性很强。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精神分析师?大概是因为当时人们的精神症状比较普遍。所以阿塞韦多-奥尔默斯家族反复出现的自闭、错乱、梦魇、焦虑、狂躁、抑郁等等病症并不是家族遗传,而是当时阿根廷动荡不安的历史造成的社会性病态。也就是说,这些家族的精神病因的根在于当时社会的病态发展。我再举一个例子。1983年萨瓦托出任阿根廷国家失踪者委员会主席,调查1976年至1983年“肮脏战争”期间阿根廷武装部队和警察绑架和谋杀平民的事件。在萨瓦托严谨求实坚韧的领导下,调查委员会完成了一份五万多页的报告,记录了近9000个失踪、折磨、绑架的案例,这还是大部分案例原始材料都遗失的情况下得到的数字,真实的数字恐怕更骇人听闻。这段历史如此鲜血淋漓,以至于要不停地更换打字员,因为打字员打着打着就崩溃大哭。连打字员都如此不堪重负,更别说那些亲历“肮脏战争”的阿根廷人,那些在“肮脏战争”中受虐甚至被害的阿根廷人,那些失去了亲人的阿根廷人……这样的创伤如何承受,又怎能治愈?而这些历史却被阿根廷的历届政权不断掩饰、包装、遮蔽、揭开,以致历史和记忆变得破碎错乱,无法完整真实。这一点,萨瓦托一直很清楚。在《英雄与坟墓》中,他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第三人称他述交叉,日记、历史文献、梦境、呓语交织,看上去混乱不堪,但这正是阿根廷民族记忆的现状。
《英雄与坟墓》中阿塞韦多-奥尔默斯家族历经七代,终结于乱伦的父女同归于尽。小说出版六年后,《百年孤独》问世,另一个家族七代人粉墨登场,哥伦比亚的百年历史展开了卷轴,最后也终结于乱伦。不断被篡改的历史、错乱的记忆、撕裂的社会造成了无法沟通、无法团结的隔绝和孤独,每一个家族都成为一个孤岛,拉美的每一个国家也是一个孤岛,岛内的人只能自我重复、自我繁殖。如此看来,拉美的乱伦故事既是孤独的产物,也是孤独的隐喻。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