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鲁迅,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文学战士形象,是《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震撼人心的作品。但你知道吗?鲁迅先生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文学领域,他更是一位卓越的设计师、翻译家和科学先驱。
提到鲁迅,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文学战士形象,是《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震撼人心的作品。但你知道吗?鲁迅先生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文学领域,他更是一位卓越的设计师、翻译家和科学先驱。
设计师鲁迅:从北大校徽到中华国徽
北大校徽的设计者
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邀请鲁迅为北大设计校徽。鲁迅交出的作品令人惊叹:他以中国传统瓦当为灵感,将“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人像,下部的“大”字则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形成了“三人成众”的深刻意象,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这一设计不仅美观大气,更蕴含深意:它象征着北大人肩负开启民智的重任,希望北大学生成为国家民族复兴的脊梁。这个校徽历经百年,至今仍是北京大学的象征,只是在2007年进行了细微调整,增加了外环和英文校名。
中华民国国徽的共创者
更令人惊讶的是,鲁迅还参与了中华民国国徽的设计。1912年8月,时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指定鲁迅、许寿裳和钱稻孙三位教育部科长负责研拟国徽图案。
他们设计的“十二章国徽”(又称嘉禾国徽)基于中国古代礼服上的十二章花纹,融合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十二种传统吉祥图案,每一种都有其象征意义。鲁迅执笔撰写了《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详细阐述了设计理念。这一国徽从1913年2月一直使用到1928年。
翻译家鲁迅:300万字的译作遗产
翻译成就超过创作
许多人不知道,鲁迅首先是一位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他的翻译活动持续了34年,从1903年翻译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开始,到1936年逝世前翻译果戈理的《死魂灵》为止。
鲁迅共翻译了15个国家77位作者的225部作品,总字数超过300万字——这个数量甚至超过了他的杂文集和小说集的总和。他翻译的作品包括俄国文学《死魂灵》、《毁灭》,法国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以及大量日本、德国等国家的文学作品。
“宁信而不顺”的翻译理念
鲁迅在翻译理论上主张“以直译为主”,坚持“宁信而不顺”的原则。他希望尽可能保留外国作品中的文学艺术样式,以此来丰富中国的文学艺术。正是通过鲁迅的翻译,裴多菲的名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才为中国读者所熟知。
科学先驱鲁迅:地质学与科普工作
中国地质学的先驱
早在留学日本之前,年轻的鲁迅就已经展现出科学方面的天赋。1903年,22岁的鲁迅写出了《中国地质略论》,两年后又完成了《中国矿产志》,系统介绍了中国18个省份的矿产情况。
更令人惊叹的是,我们现在常用的地质学术语如“侏罗纪”、“白垩纪”、“猿人”、“化石”等,竟然都是鲁迅首创的。有人甚至称他为“近现代中国地质行业的开山祖师”。
科普工作的倡导者
鲁迅一生都十分重视科学普及工作。他翻译了大量科幻作品,并倡导创办科普杂志。1925年,他在《华盖集·通讯》中写道:“我觉得至少还应该有一种通俗的科学杂志,要浅显而且有趣的。”
他还最早提出用幻灯和电影等形式来介绍科学知识,足见其前瞻性。
艺术收藏与推广者鲁迅
鲁迅还是一位艺术鉴赏家和收藏家。他一生收藏了近6000张拓片,其中包括696幅汉代画像拓片。他还收藏了3500多幅国内外版画作品,被称为“中国版画之父”。
1931年,鲁迅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班,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版画家,被誉为“中国新兴木刻版画之父”。
多面的鲁迅:公务员、影评人与柔道练习者
鲁迅的人生经历之丰富,远超我们想象:
他曾在教育部担任了14年公务员,官至佥事(辅助司长的高级幕僚),期间为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和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最早倡导并使用现代标点符号,并强烈要求出版方把标点符号也计入字数付给稿费;他是中国最早接触柔道的人之一,曾在日本跟随柔道创始人嘉纳治五郎学习;他还是位电影爱好者,9年内看了140部电影,每看必写影评。
结语:重新认识鲁迅
当我们把目光从文学领域移开,会发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富的鲁迅形象。他是设计师,是翻译家,是科学先驱,是艺术收藏家,是公务员,是影评人……
这些看似分散的身份,实际上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启迪民智,振兴中华。无论是通过文学创作、设计工作、翻译引进还是科学普及,鲁迅始终致力于中国人的精神解放和思想启蒙。
或许正如有人所说:“我们总认为他是用剑为国人劈开了掩埋数千年的那些肮脏污秽,从而忽略了他为何要把一辈子活成几辈子的真正含义。”
来源:光头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