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另一面:清朝对阵亡将士不小气,邓世昌获十万两白银抚恤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9 11:15 1

摘要:这是什么概念?以当时市价,京城一套四合院也就几百两。可问题也来了:清朝不是没钱吗?不是把海军军费都拿去给慈禧修颐和园了吗?怎么突然对烈士这么大方?

说起甲午战争,大家都知道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颜面扫地。但你知道吗?那位舍身殉国的邓世昌,最后竟然给家属留下了“十万两白银”的抚恤金!

这是什么概念?以当时市价,京城一套四合院也就几百两。可问题也来了:清朝不是没钱吗?不是把海军军费都拿去给慈禧修颐和园了吗?怎么突然对烈士这么大方?

别急,这背后还有一整套“抚恤逻辑”,而且,还涉及到“被俘者的悲剧”与“被遗忘的陆军”。

这篇文章,带你看看甲午战争最容易被忽视的那一面。

1894年,黄海海战爆发,致远舰力战至沉没,舰长邓世昌与舰同沉。这事在清廷引发不小震动,光绪皇帝亲自下旨褒奖,赐恤银十万两

你可能觉得这像是后人口头编的“精神抚慰奖”,但别急,这笔钱是真金白银,国库直接拨发——并非空头支票。根据当时《大清会典事例》和清廷奏折记载,邓世昌的家属实打实领到了这笔巨款,远超普通官员的“阵亡抚恤”。

放在今天说,这相当于一个人为国捐躯后,国家给他家赔了一套三环里的别墅,外加十年生活费。这种操作,不像是清廷惯常的“糊弄式褒奖”,而是实打实砸了银子的政治姿态——用钱来证明忠臣烈士“值钱”。

而且,不止邓世昌一人。北洋舰队中,丁汝昌、刘步蟾等人阵亡后,也都得到了不等金额的抚恤与褒奖。丁汝昌虽然是自裁但仍被清廷“厚葬”,家属得到优待。

除了抚恤金,清廷还给阵亡将领立碑修祠堂。以邓世昌为例,北京东郊有邓公祠,黄埔有纪念堂,还被列入“海军先贤”。

这套“厚赏英烈”的机制并非空穴来风。早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就意识到:对英烈不抚恤,后继乏人。于是设立“阵亡官兵抚恤条例”,划定标准,从五十两到十万两不等,官阶越高、战功越大,数额越高。

当然,这种“银子牌坊双管齐下”的方式,也难掩清朝在战争整体管理上的混乱。该赏的赏了,但更大一部分官兵——特别是那些被俘的陆军士兵,几乎没有下文。

甲午战争期间,清军总计被俘约1800人,其中1000人被送往日本本土,其余800人关押在海城战俘营。这些人既非投降,也非叛国,只是在敌强我弱的战场被迫放下武器。

可他们的命运,却远不如“战死者”光鲜。根据清廷对战俘的处理态度,这些士兵回国后并未得到应有接待,甚至被视为“耻辱”。有的战俘回国后被遣返原籍,自谋生路;有的甚至被开除军籍,成为社会边缘人。

据日方档案,这批清军俘虏在押解期间多日不见荤腥,生活极度艰苦。他们在日本被安排做劳工,穿着破烂军服、做苦工、扫街。日本人甚至专门为俘虏设立“展览会”,供市民参观,完全把战俘当成“耻辱纪念品”。

清廷对这件事的态度冷漠到令人寒心。既没有营救,也未发抚恤金,连最基本的外交抗议都语焉不详。相比阵亡者的“烈士光环”,活下来的战俘,成了无处安放的尴尬存在。

而这1800人中,不乏来自山东、直隶的乡勇,也有正规军。他们不光身陷囹圄,回国后连“活口证明”都成了难题。

人们谈甲午战争,十有八九都在聊海战、北洋舰队、邓世昌、黄海大战。可你知道吗?甲午战争从头到尾,陆战占了整整七成!只是因为打得太憋屈,才鲜有人提。

1894年9月,日军从朝鲜仁川登陆,直扑平壤。清军统帅叶志超本该死守,结果居然率先跑路,导致整支部队溃散,战死将士数以千计。可这些人,既没抚恤金,也没人替他们鸣冤——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来。

1895年初,日军转战辽东半岛,攻打旅顺、大连。清军陆军守军主力为丁汝昌的亲信部队,但指挥混乱、后勤崩溃,陆军基本成了“没肉没枪”的送人头部队。

据史料记载,日军占领旅顺后大开杀戒,居民军民超过两万人惨遭屠戮。清军陆军阵亡者超过万人,战后无一人被写入纪念碑。

更令人唏嘘的是,陆军中不少“捐班”官员——即花钱买军职的人——上战场前连枪都不会使,阵亡后清廷也不愿多提,怕丢脸。陆战这部分,既没有“海军壮烈”的故事性,也没有“烈士待遇”的政策性,被历史彻底遗忘。

甲午战争,败了。北洋水师覆灭、陆军溃散、国土丧失,这些都已成定论。但在这惨败背后,仍有一线人性光辉:对英烈的厚赏,对“幸存者”的冷落,对陆战的集体失忆——这些细节,才真正拼出了甲午全貌。

你记得邓世昌,也该记得那1800名被俘的无名士兵,更该记得那万余在陆地上连名字都没留下的炮灰。他们的命运,是历史另一页,不该被抹去。

甲午战争中清军战俘的命运.文摘报.2011年06月11日05 版

甲午战争130年︱遗忘地带——甲午战争中的陆战.澎湃新闻.2024-11-09

来源:坤七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