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候的中印边界并不太平。1962年打过一仗,五年过去了,大家以为事情该平息了。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67年9月的一天,乃堆拉山口下起了雪,风特别大。
站在哨所边的战士把衣领拉得更紧了些。
就在前几天,印军在边界线上拉起了铁丝网,没打招呼,也不听劝。
边防部队早就注意到了动静,但谁也没想到,几天之后真会动手。
那时候的中印边界并不太平。1962年打过一仗,五年过去了,大家以为事情该平息了。
可谁知道,1967年又出事了。
不是规模很大的战争,但打得很狠,非常快,也非常突然。
事发地是乃堆拉,海拔超过四千米,空气稀薄,晚上冷得能把水壶冻裂。
那会儿部队条件艰苦,一顶帐篷住好几个人,饭是高原干粮,水要从雪里化。
可战士们没一个喊苦的。
印军当时调动了一百多人,试图越过边界推进阵地,直接挑衅。
中方多次发出警告,但对方根本听不进去。9月11日,他们动手了。
对着正在修筑工事的我军开了火,打得很突然,甚至连口令都没喊。
事情发生得太快,守边部队几乎是立刻反应过来的。
第31团的士兵们迅速还击,双方在山口激烈交火。
枪声在峭壁间回荡,雪地上留下了一串串血迹。
一个幸存战士后来回忆:“那天风特别硬,子弹打过来的时候,耳朵嗡嗡响。
我们没有退,哪怕只有一把枪也要站住。”
据事后统计,我军在这场战斗中有32人牺牲,伤员几十人。
而印军方面,至少有600人阵亡。
这不是大规模战争,却是真刀真枪的战斗,每一寸土地都是用命守下来的。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说清楚这场冲突,还得往前追几十年。
英国殖民时期,1914年那场西姆拉会议上,英方和藏方签了一份协议,划了一条叫“麦克马洪线”的边界线。
这条线穿过喜马拉雅山脉,把大约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给了当时的英属印度。
中国从未承认过这条线。
哪怕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个立场依然没变。
而印度在独立之后却坚持认为“麦克马洪线”就是合法边界。
边界争议就这么留下了,谁也不退让。
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打响,中国军队在多条战线上给予印军沉重打击,战后主动撤回,算是留了余地。
但谁都没想到,五年之后印军竟然重新挑起争端。
这事儿跟当时的国际局势也脱不了干系。
冷战正热,印度一边接受美国的大量经济援助,另一边又从苏联购入不少军事装备。
五年内,美国对印度的援助超过40亿美元,苏联也没闲着。
印度军队的信心逐渐膨胀,有点“背后有人撑腰”的意思。
内部情况也不稳。1966年,英迪拉·甘地刚刚上台,国内经济下滑,民族矛盾尖锐。
政界有人认为,制造一次边境冲突,可以转移国内视线,让民众把注意力从通胀和失业问题上转移开。
于是就有了1967年的乃堆拉事件。
交火之后,印军一度掩盖战果,对外宣称“击退解放军,歼敌800人”。
可内部报告早就传回了新德里——伤亡惨重,根本扛不住。
伤员大多被送往西里古里和加尔各答的军医院,伤情复杂,很多人连身份都没法确认。
而在中国这一边,战士的遗体被用简易担架抬下山口,连夜运往后方。
有些人牺牲时还揣着家书,有的信上写着:“爸妈,我很好,别担心。”可信还没寄出,人已不在了。
战后,边防部队加强了防御部署,前线哨所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开始加固,防御火力也进行了更新。
此后多年,印军再没敢在乃堆拉方向轻举妄动。
这场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对中印边界局势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
之后,中印双方在边界线上都保持了长期的对峙态势。
直到多年以后,这场战役的细节才在一些退役军人口中零星传出。
有一位老兵回忆起当年的战友,说:“那时候我们都很年轻,一个班就像一家人。
老李牺牲时,手还紧紧抓着步枪。
连长说,不能让他的手白握着。”
那把步枪,后来被送进了军史馆。
参考资料:
陈辉,《中国边境冲突纪实:1967年对印边防作战》,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
江英主编,《中印边界冲突档案汇编》,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
《解放军战史资料选编·边防篇》,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2011年
印度国防部档案馆,《1967年乃堆拉冲突战后报告》(英文原文),解密文献编号:MOD/67/NDL/CONF-47
来源:善良说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