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日10:00,现象级AR产品Rokid Glasses正式启动全渠道预售,并于9月15日起开放现货发售。据官方公布的规则,9月10日24:00前在天猫、抖音、京东官方平台或线下零售店支付全款的消费者,可获赠价值399元的专属充电眼镜盒(10月3
Rokid Glasses现象级AR产品正式启动全渠
2025年9月1日10:00,现象级AR产品Rokid Glasses正式启动全渠道预售,并于9月15日起开放现货发售。据官方公布的规则,9月10日24:00前在天猫、抖音、京东官方平台或线下零售店支付全款的消费者,可获赠价值399元的专属充电眼镜盒(10月31日前陆续发货);电商预约用户若同期付款,更可享受优先发货权益,其余订单将按支付顺序依次发出。消费者线上搜索“Rokid乐奇”即可便捷选购,线下购买需留存消费凭证及付款记录。
而此次预售的开启,并非偶然,而是Rokid Glasses凭借技术落地与场景适配实现“破圈”的必然动作。从年初因提词器功能视频播放量破亿意外走红,到如今开启全渠道预售,Rokid Glasses已从极客圈的“小众尝鲜品”蜕变为“三个月揽30万台全球订单、海外众筹4天即破100万美金”的现象级产品,XR行业的“大众破圈”终于有了可落地的样本。近日,93913创始人陈科对话Rokid创始人祝铭明,从Rokid Glasses的意外爆火切入,拆解AR产品如何打破“技术自嗨”陷阱,以及破圈背后对XR行业商业化的启示。
谈及2025年初的“出圈起点”——那段播放量破亿的提词器功能视频,祝铭明直言“完全没预料到”:“Rokid从来不是擅长PR的公司,这次走红本质是‘产品自己讲清了价值’。”
在他看来,视频爆火的核心逻辑,恰恰戳中了XR行业长期的“痛点”:过去AR产品多停留在“技术参数宣讲”,用户看不到“这东西能解决我什么问题”;而Rokid Glasses的提词器场景,从主播带货到会议发言,把抽象的AR技术转化为“看得见、用得上”的刚需——“当用户发现‘原来想象中的科技真能落地到日常’,自发传播就成了必然。”
这种“场景可视化”的冲击力,直接让Rokid跳出“圈内自嗨”:品牌在抖音平台相关内容播放量超10亿次,祝铭明个人账号粉丝涨至200万,更关键的是,“AR眼镜”的认知标签从“遥远科技”变成了“实用工具”——这正是XR产品从“小众”到“大众”的第一步。
在祝铭明眼中,Rokid Glasses的破圈绝非“流量偶然”,而是为XR企业打开了“从曝光到变现、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延伸”的完整链路,其价值体现在三个核心层面:
1.认知破壁:终结XR“小众标签”
“破圈前,我们的用户多是科技爱好者、行业客户;破圈后,菜市场阿姨会问‘这眼镜能不能帮我记菜价’。”祝铭明提到,这种大众认知的渗透,本质是“降低了XR行业的市场教育成本”——当普通用户开始主动关注AR的实用功能,整个行业的商业化基础才算真正建立。
2.商业破局:订单超年度目标,跑通“规模变现”
数据是最直接的证明:过去三个月,Rokid Glasses全球订单突破25万台,直接完成年度目标;海外众筹更创下“4天即破100万美金”的成绩,“热度不是虚的,它实实在在验证了‘AR产品能规模化卖出去’,这对XR行业来说,比单纯的技术突破更重要。”
3.生态扩容:资本+行业伙伴主动靠拢,加速场景落地
破圈前,XR企业常因“市场规模小”难获跨界资源;如今,从通义千问、豆包等AI大模型团队,到能源、医疗领域的行业客户,再到资本方,都主动向Rokid抛出合作橄榄枝。“比如医疗领域,有机构主动找上门,想把AR眼镜用于手术导航;AI团队则希望通过Rokid的硬件,落地更多端侧交互场景。”祝铭明表示,这种资源聚合效应,正在加速AR从“单一功能”向“多场景生态”升级。
Rokid的破圈,背后是十年技术积累的“厚积薄发”——2014年成立初期,Rokid从语音交互切入,打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核心能力;随后转向AR赛道,攻克“轻量化设计”“长时间佩戴舒适性”“虚实融合显示”等关键难题,甚至早期探索的“技术上限”,如今已成为产品体验的“护城河”。
但真正让技术“落地”的,是2019年的一次关键转型。祝铭明回忆,早期Rokid陷入XR行业常见的“技术堆料”误区:“以技术上限定产品,结果成本高、受众窄,根本卖不动。”直到在硅谷与超级玛丽制作人宫本茂交流后,他才幡然醒悟:“做科研要追技术上限,但做产品要从技术下限出发——先搞清楚‘现有技术能稳定解决什么问题’,再把体验做到极致。”
这次转变直接决定了Rokid Glasses的产品逻辑:接入多个AI大模型,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实现“实时翻译”“AI识物”“声纹支付”等实用功能;轻量化设计的突破,是为了让“日常佩戴4小时不压鼻”成为可能;甚至定价策略,也是基于“大众能接受的成本”反推硬件配置——“前五年积累的技术,终于在‘体验为王’的思路下,真正转化成了用户愿意买单的价值。”
随着Rokid的爆火,AR赛道迎来“群雄逐鹿”:小米、百度等大厂携资源入局,moody、闪极等新玩家聚焦细分场景。面对竞争,祝铭明的心态却很坦然:“不用想着‘守阵地’,小公司有灵活迭代的优势,大公司有资源整合的优势,本质是公平的。”
在他看来,大厂入局对XR行业是“利好而非威胁”:“过去行业缺的是市场教育,大厂的加入能让更多用户知道AR,相当于‘共同把蛋糕做大’。而Rokid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离用户更近’——比如我们在200多个行业场景验证的技术,能快速反哺消费端功能,这是小公司的灵活优势。”
他强调,XR行业还处于“早期阶段”,企业的核心目标不该是“内卷竞争”,而是“把产品做好、把场景做透”:“只要用户觉得‘这东西有用’,整个行业就有机会;反之,再厉害的技术,用户不买单也没用。”
谈及Rokid的未来规划,祝铭明的目标很明确:“终极愿景是‘让每一个戴眼镜的人都能享受AI’,而当下的核心是把‘B端打磨技术、C端引爆市场’的模式跑通。”
目前,Rokid的产品已在能源(远程设备巡检)、医疗(病历快速调取)、教育(沉浸式教学)等200多个行业场景完成验证——这些B端场景积累的技术经验,正在反哺消费端功能设计。“比如B端的‘低延迟交互’技术,用到消费端的导航功能上,用户体验会更流畅;医疗场景的‘高清显示’,也能优化C端的视频观看体验。”
这种“B+C联动”的模式,正是祝铭明眼中AR生态的“闭环逻辑”:“B端帮我们打磨技术、验证场景,C端帮我们扩大市场、积累用户;两者结合,才能让AR真正从‘小众工具’变成‘大众刚需’。”
最后,祝铭明提到:“我的野心很简单,就是让大家真的喜欢我们的产品。”而Rokid的破圈,或许正是XR行业的一个信号——当技术不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AR才真正迎来了走向大众的时刻。
来源:93913虚拟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