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7年,是文革后恢复高考30周年,本地报社拟发几篇回顾文章,要采访参加了1977年高考的人。不知通过什么渠道,记者打听到了我,采访时问我,你对参加1977年高考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我回答说,是父亲送我的那支钢笔。
1、 2007年,是文革后恢复高考30周年,本地报社拟发几篇回顾文章,要采访参加了1977年高考的人。不知通过什么渠道,记者打听到了我,采访时问我,你对参加1977年高考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我回答说,是父亲送我的那支钢笔。
记得是统考第1场考试的那天早晨,我吃了早饭,就准备赶去考场。临出门时,父亲把我叫住了,从口袋里掏出了他那支紫红色的钢笔,郑重地交到了我的手上,说了句:“已经吸满了墨水,放心用吧”。这支钢笔是1953年我父亲参加东北空军第1届英模代表大会时奖励的,他非常爱惜。我几次想要这支钢笔,他没舍得给我。今天他主动把钢笔交到了我的手上,一瞬间我感受到了它的分量,那既是深深的期盼,又是默默的鼓励。我揣着这支笔,走进了1977年的考场,成为文革后首次高考的考生之一。后来报社就以“一支钢笔”为题,报道了这篇采访。
2、文革期间,高考于1966年被取消,高校招生改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审核”的方式,所招学生五花八门,基础不一,再加教学不正规,使得高校毕业生质量欠佳,社会出现了人才断层。
1976年“文革”结束,社会发展急需大量人才,恢复高考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十多年前,中央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其中有几集再现了了恢复高考的决策过程。在1977年8月召开的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顺应社会呼声,排除各种干扰,当场表态要恢复高考。1977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决定年底前组织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这标志着高考正式恢复。
从1966年停考,到1977年恢复,历时11年时间,这11年积累大量的高中毕业生。高考的大门打开,各届高中毕业生蜂拥而至,报名人数达到570万人。这570万人之中,既有66、67、68 届老毕业生(统称“老三届”),又有75、76、77年新毕业生,年龄悬殊达十几岁;其中大部分人都已经就业了,职业也是五花八门,最多的是下放知青,也有工人、军人、代课老师、赤脚医生等等;其中有一些人已结婚成家,当了孩子爸、孩子妈。
1977年高考共录取26.3万人,录取率4.8%,200多名考生中录取一人,是有高考记录以来竞争最激烈的一年。从那时起,社会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教育的风气,亿万青少年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
3、1977年夏天,我高中毕业了。按当时的分配政策,家庭多子女的可留1人在城里就业,其余子女下放农村。几年前我一个姐姐已在城里一家厂里上班,所以我注定要下放农村。离校前,我向班主任罗老师告别,罗老师问我去向,我说是下放农村。罗老师说:“别灰心,以后说不定要恢复高考,你到时候争取考上大学”。这是我第1次听到考大学,心里暗自思衬,这哪有可能?罗老师这只不过是在宽慰我。
不久,我接到“上山下乡办公室”的通知,到了郊区农场的知青连,成了一名新知青。这个连队的知青既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其中有些老知青在这里已经七八年了。到这里不久,就发现老知青们情绪很是消沉,他们的消沉,来自于看不到出路。
那时上面号召,知青要“扎根”农村一辈子。知青中极少数没“扎根”离开农村的,一是参军入伍,二是推荐上大学,三是病退回城。参军入伍和推荐上大学机会很少,一个知青连队一年能有一两个指标就不错了,一般知青想都别想。至于病退,要有医院诊断证明,要符合病退条件,经严格审批后才能回城。除了这极少数的幸运儿,大部分知青只能年复一年的待在农村。
我虽不愿意下放农村,但受多年的教育熏陶,脑子里还存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思想,既然来到了“广阔天地”,那就努力“大有作为”吧。只不过,不长时间就觉得“大有作为”实属不易,一是非常辛苦,每天早早下田,直到天擦黑才收工,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吃了晚饭倒头就睡。二是风气不好,人际关系复杂,埋头苦干的知青往往吃力不讨好,而一些会巴结或有背景的知青,则往往工种好、干活少,得到许多照顾。慢慢的,我也像老知青一样,思考起“路在何方”的问题。
4、农场在城郊,回趟家要走两个多小时。每到星期六傍晚收工,我就赶回家,休息一天,吃点好吃的,星期天晚上再赶回去。11月初的一个星期六,刚进家门,父母就告诉我,罗老师让一个同学来找我,让我到学校去一趟。第2天,我到学校去了,罗老师的家就在操场边上的平房里。见到罗老师,他马上对我说:“国家恢复高考了,年底前要组织全国统考,你抓紧准备,参加高考”。
听到这消息,我下意识的脱口而出:“我恐怕不行吧”。之所以觉得不行,一是在中学这几年,教育秩序没有完全恢复,教学松散,学习不扎实,对考试没有信心。二是身在农场,每天干活累死累活,既没时间、也没心思做复习准备。
罗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你是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你只要做些准备,还是有希望考上的,你千万不能放弃这个机会”。在罗老师的鼓励下,我答应了参加高考。
这年江苏省的高考分为初考和统考,初考所有够资格的考生都可以报名参加,只考政文(政治、语文)和数学两门,时间定在11月底。考试没有复习提纲,所以不知道怎么复习,我只是把课本带到农场,有空就拿出来翻看,考什么、怎么考,心中实在没底。转眼考试时间到了,11月28日和29日两天,考生集中在新海中学考试,考生很多,场面很大。试卷拿到手,懵懵懂懂的做完了,也不知道对不对,考完后也没抱什么希望。
不久考试成绩下来了,我竟然过关了,除我以外,高二毕业班还有十几个学生通过了初考。
5、为了在统考中取得好成绩,学校打算将通过初考的学生集中起来办一个复习班。因为这十几个人都已经参加工作了,学校就给每个人开了一张情况说明,让学生拿着去找单位请假。我心里没底,觉得领导不太可能会同意我脱产复习。我将请假单交给连长时,连长很痛快就答应了,原来整个农场有一批知青通过了初考,场部已通知下面可以让知青请假复习。
学校专门腾出一间办公室办复习班,还生了火炉,大家围着炉子坐成一圈听辅导。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几科老师轮流上阵,使出浑身本领,努力让我们在最短时间里掌握考试要领。我们一改过去得过且过的学习态度,埋头苦读,专心致志,不浪费一点时间。
复习班结束不久,我们就迎来了全国统考。1977年12月23日早上,我揣着父亲的那支钢笔,早早的来到了考场。考场外已站满了各处来的考生,环顾四周,一个认识的也没有。考生们大都抱着书本,抓紧最后的时间死记硬背,四处弥漫着一片紧张的气氛。
统考一共三天时间,文科生考四门课,即政治、语文、数学、史地(历史、地理)。除了数学卷子,其他三门我觉得答得还可以。数学课我一直不喜欢,平时就是应付,基础比较差,试卷上有几道题做不出来,最后胡乱填了答案。考完后,罗老师问我考的情况,我说除了数学,其他三门感觉还行。
不久统考成绩出来了,我考了286分,全校第一。其中最高是史地86分,最低是数学53分。江苏统考文科分数线是279分,我虽然是本校第一,却仅仅超了分数线7分。除了我,隔壁班还有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过了分数线,分数比我低几分。
6、已经11年没有高考了,社会对高考已经陌生。77年恢复高考,从教育部10月份下发通知,到12月组织统考,只有短短两个多月时间,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和千头万绪的工作,设计和组织确实难以做到万全。这次高考要求,考生在统考前就填报志愿,这对考生来说是一大难题。那时候各学校的期中、期末考试由本校自行组织,试卷自己出、自己改,学生成绩只能本校比较,出了校门,不要说到全省、全国去比较,就在本市比较,谁也说不清自己成绩到底怎么样。考试前选择志愿,就如同是瞎子摸象。
学校老师都是高考过来之人,但面对当时的情况,也没法给出确切建议,只是大概说要根据自我估计和个人喜好填报志愿。个人喜好好办,本人最喜欢历史,肯定选历史专业。但是估计成绩选学校就难了,报好的学校,怕成绩不高落选;报一般的学校,又怕成绩高可惜了。随着时间临近,容不得再拖了,从宁高勿低的心理出发,第一志愿报了南大历史专业,第二志愿报了南开历史专业,第三志报了哪所学校想不起来了,反正还是历史专业。
统考结束后,回到农场边干活边等消息。大约78年2月份开始,就有考生陆续收到了入学通知。知青连除了我,还有一个老知青也过了分数线,一天,他接到了无锡轻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顿时喜形于色。从这以后,连里知青见到我总要问一句,还没收到录取通知书吗?这话一直问到3月初,录取已经结束了,我的回答仍然是三个字,没收到。
事情已经明摆着了,我没被录取。今天回过头去看,这个结果一点不奇怪。刚过分数线7分,就想上南大、南开,完全是异想天开。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失误算是正常,不管是我自己,还是学校老师,如果不是神仙,谁又能算出考试成绩?如果真报准了,那只能说碰上的。
高考落选,能够离开农场的唯一机会失去了,一时间打击很大,情绪难免低落。考走的那位老知青,原先是连里赶牛车的“车把式”,这是个人人羡慕的好差事。连里领导见我平时表现不错,高考落选又遭遇挫折,就大度的让我接手了“车把式”,这使我内心得到些许安慰。
7、1977年3月13号,这天我一大早回了家,我二姐见我进了院子,回身从屋里拿了一封信给我。我打开一看,是海州师范学校发给我的录取通知书。通知书后面还附了一张手写的纸条,大意是:本次高考你虽已达到录取分数线,但未被高校录取,现欢迎你来我校就读。
看到这份录取通知书,一时间很纠结。海州师范学校是民国期间创办的一所师范学校,在本地是一所名校。但学校毕竟是一所中师学校,我的理想是考进大学,就此入了中等师范,实在心有不甘。
我又去学校请教罗老师,罗老师告诉我,学校另外过了分数线的两位同学,也没被高校录取,也同样收到了海州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但他俩放弃了,准备再次高考。罗老师还说,78年的高考还是恢复到夏季,也就三四个月的时间,根据你这次考的情况,你再准备三四个月,考上大学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回家以后,我冷静下来细细的衡量了一番。那两位同学,一个在火柴厂上班,一个在皮鞋厂上班,他们再次复习迎考是有条件的。我在农场干活,很难让你长期脱产复习。平时干活比较累,一到晚上就犯困,抽时间复习也不容易。另外,学历高低当前对我不是最要紧的事,离开农场倒最要紧。现在不脱离农场,只怕今后没有机会了。这样一想,就不再纠结了,决定去学校报到。
1978年3月20号,是开学报到的日子。正是早春时节,鲜花已经开放,绿草已经发芽,校园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走在校园里,绿树掩映中的民国建筑错落有致;音乐班教室里,传出优美的琴声;挂满紫藤的廊道下,美术班学生在埋头写生,好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卷!
来到语文班,眼前是一群新同学,虽初次相见,但格外热情。从艰苦的农场来到心仪的校园,倍感幸福和珍惜,至此以后,一门心思投入到了学习中。
8、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78年夏天,全国又组织了第2次统考,又有一批年轻人要跨入高校的大门。秋季刚开学的一天,校长通知我到他办公室。我去了以后,校长很客气的对我说,从这个学期开始,徐州师范学院和本校合作,开设专科班,在78年高考生中招收大专学生,毕业后由徐州师范学院发给文凭。你上次高考已经过了录取分数线,因为学校没有大专班,委屈你上了中专班。经过学校和徐州师范学院研究,录取你进入大专班学习。
我进校长室之前,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听了校长这番话,真感觉是喜从天降,心想事成。按照我高考成绩,如果当时志愿报的是专科院校,是有可能被录取的。错失的机会,竟然时隔几个月降临了。
就这样,我进入徐州师范学院连云港政教大专班学习,毕业后到中学做了老师。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我任教的这所中学正是我的母校,几年后与我原来的老师竟成了同事,感觉好似做梦一般。
77年高考未去海州师范学校的那两位同学,经过几个月的复习准备,又参加了78年高考,那位男同学考上了复旦大学核物理专业,女同学考上了徐州师范学院数学专业。他们经过努力,终于踏进高校大门,成为了学校的骄傲,被包括我在内的学校老师经常拿出来教育学生,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争取成功地跨进高校的大门。
来源:史海拾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