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2年,我到武汉来求学,从长江大桥过来就看到黄鹤楼,我和妈妈都说,武汉到了!在人们心中,看到黄鹤楼就到了武汉。”邵大为回忆,自己在上大学期间,也跟同学们去游览过黄鹤楼,但没有什么感觉。读研究生的时候,做唐诗的选本研究,看到崔颢的诗《黄鹤楼》几乎被所有的选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3月29日,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黄鹤楼文化顾问邵大为,做客长江讲坛,主讲分享《黄鹤楼的兴废沿革》。
从对黄鹤楼“无感”到“有情”
邵大为从自己的个人经历入手,谈了自己对黄鹤楼从“无感”到“有情”的过程,这种“情”的生发源于自己对黄鹤楼诗词和文史资料研究的深入。
“2002年,我到武汉来求学,从长江大桥过来就看到黄鹤楼,我和妈妈都说,武汉到了!在人们心中,看到黄鹤楼就到了武汉。”邵大为回忆,自己在上大学期间,也跟同学们去游览过黄鹤楼,但没有什么感觉。读研究生的时候,做唐诗的选本研究,看到崔颢的诗《黄鹤楼》几乎被所有的选本都选过,“这是我第二次认识黄鹤楼,不是以建筑的方式,而是以诗歌的方式,强势进入我的视野。”到了读博士期间,她的研究选题是文化景观,探讨文学如何影响景观的流传,开始大量阅读黄鹤楼的诗歌,翻阅了大量黄鹤楼的图像资料,慢慢对黄鹤楼产生了浓厚的情感和兴趣。她后来也参加了新版黄鹤楼志的编纂工作,主持了黄鹤楼文化数据库建设,被黄鹤楼聘为文化顾问。
黄鹤楼的神仙传说,流行于南朝时期
邵大为以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近现当代五个时间阶段,来讲述黄鹤楼1800多年的历史。不变的是黄鹤楼一直在蛇山上,虽然它的位置从最靠近江面的地方——黄鹄矶,向后移动了1公里左右,但放在大地图上看也可以忽略不计,变化最大的是它所在的城市的地位和风貌的变化。
邵大为介绍,在三国时期,黄鹤楼所在的城区,叫夏口(今天的武昌),孙权从南京迁都到武昌(今天的鄂州),在夏口筑城,建军事堡垒,黄鹤楼由此而来。所以,黄鹤楼与今天的武昌城是同龄的。
黄鹤楼有各种各样仙人驾鹤的传说,这些神仙传说最开始流行于南朝时期。邵大为认为,神仙传说流行于南朝原因是:一方面与连年战争给夏口带来的创伤有关,战争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凡人成仙的民间信仰;黄鹤楼高耸矶头,古人常认为楼高可通天。另一方面与当时佛教、道教的盛行有关。加上楚地素有巫风,黄鹤又为祥和之鸟,种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可能为黄鹤楼的神仙传说提供了沃土。
唐代,黄鹤楼成为一个著名的送别和设宴场所
到了唐代,黄鹤楼逐渐清晰起来了。唐朝版图统一,鄂州(今天的武昌)江河水系发达,交通便利,曾经的军港,逐渐成为停泊商船之处。前朝多遭战火洗礼的城垣和临江负险的黄鹤楼,逐渐成为官商行旅、文人墨客登高眺远、抒发离情别绪的登览佳处,黄鹤楼开启了文人书写的时代。
邵大为介绍,黄鹤楼成为一个著名的送别、设宴的场所,是因为文人登高必赋,留下了大量的送别诗。黄鹤楼最有名的诗莫过于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邵大为认为,崔颢的这首诗之所以这么有名,流传甚广,离不开两个人的“追捧”,“一个是唐代诗人李白,李白登上黄鹤楼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一个是南宋诗论家严羽,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价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如果放在今天,相当于是两位名人把崔颢的诗两次推上热搜。”
黄鹤楼像一颗琥珀,把历史的细节浓缩在里头
讲座最后,邵大为总结说,黄鹤楼与武昌城同龄,从汉末到今天,走过了1802年,见证了城市的发展繁荣历史:夏口——郢州——鄂州——武昌——武汉,遭受了战火的硝烟弥漫,也经历了雷火和失火的无妄之灾。它既是一座仙楼:有驾鹤飞升、点铁成金、橘皮画鹤、仙枣的故事、铁笛的传说;也是一座诗楼:春水阔时,它见过李白送别孟浩然,王维送别康太守。大雪飘时,见过杨基携酒醉登,张元怀躲开喧闹独登、七旬老人袁枚捷足先登。秋意浓时听过白居易发牢骚,月满川时听苏轼讲故事。
“黄鹤楼是武昌的根、是蛇山明珠、是长江的眼,是长江文明的一颗琥珀,把历史的细节浓缩在里头。”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