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震三波连锁破坏:P/S面波递进与预警解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9 13:52 1

摘要:地震发生的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以这次缅甸地震为例,假如在地下约15公里处的震源发生断裂,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就是震中,这时地震能量会通过三种波形向外扩散。首先是速度最快的初至波,接着是破坏力更强的次声波,最后是沿地表传播的面波。

地震发生的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以这次缅甸地震为例,假如在地下约15公里处的震源发生断裂,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就是震中,这时地震能量会通过三种波形向外扩散。首先是速度最快的初至波,接着是破坏力更强的次声波,最后是沿地表传播的面波。

你可以这样理解初至波就是p波,次生波就是s波。p波就像快速传递的鼓点,以每秒5至8公里的速度率先抵达。例如地震时最先感受到的轻微震动,随后感到的s波则如同推操的巨浪,以约3至4公里每秒的速度引发剧烈晃动。

就比如当你在A点监测到p波后,若b点发生地震,那么s波将在数秒至数十秒后接力抵达。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狗和一些动物能感知人类听不到的次声波,次声波又可能伴随初至波出现,因此它们会在地震前躁动不安。

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地球想象成一个洋葱,表面是一层地壳,厚度大概有35公里。当移除地壳后,下方流淌着岩浆的2900公里后的地幔就显现出来了。再深入2200公里会遇到液态外核,最终会抵达直径7000公里的固态内核。

但是这些破碎的地壳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漂浮在地幔之上,与全球板块共同构成动态系统。它们被地质活动带切割成7大主要板块,这里的边界断层带就是地震的高发地带。当地幔深处产生的热对流开始涌动,就会推动板块缓慢移动,这就是地震发生的核心原理。

当然,现在我们能提前听到地震预警信息,就是利用了p波与s波的时间差。当地震发生时,震源激发会产生4种类型的地震波,其中s波和两种面波对地面建筑的破坏力更大,而p波传播速度最快。当地震台站探测到p波时,会立即将信息报告给预警中心,然后预警中心通过电视、手机等公共通讯渠道提前进行预警。

来源:冰糖葫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