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浙江大学开展了一个规模颇为可观的研究项目,研究对象为长寿人群,尤其是那些年逾九旬,甚至九十九岁高龄者。
研究的样本量也不马虎,弄了快上万人的数据,横跨二十多年,啥都有记录,从体检指标到生活习惯全都拉出来反复对比。
他们想知道的就是一个问题:到底是啥让有些人能活那么久?
数据分析之后,有4个习惯蹦出来特别显眼。不光显眼,而且扎实,看得见、摸得着的那种“硬数据”。
这4个行为如果同时养成,那些人活到99岁的几率比其他人高了56%。
不是多活五年八年那种,是直接冲刺到百岁边缘。而且重点在这儿——不管你是60、70,还是80岁了,这几个习惯都能马上开始做,晚点也不怕。
第一个习惯看起来跟长寿完全搭不上边,就是“每天自己动手洗一次东西”,不管是洗碗、洗衣服、擦桌子、刷鞋子,总之手得干点事儿。
很多人不信,说这有啥用?但这个动作背后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仅是劳动,更是一种手部精细动作的激活。
研究团队在MRI扫描中发现,手指反复活动的时候,跟大脑里的前额叶皮层有明显连接,这一块区域主管决策、情绪和注意力,老年人一旦不动手,这块区域就萎缩得快。
更重要的是,这种看似鸡毛蒜皮的小动作,其实会牵动全身多处肌肉群,尤其是上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对肌肉密度和骨骼强度都有微调的效果。
浙大团队发现,那些每天保持1次以上手部家务活动的人,手部骨密度高出同龄人7.8%,而跌倒率低了11%。
而跌倒,是导致高龄人群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比心脏病还高一截。
这种“微锻炼”带来的保护效果,跟跑步没法比,但胜在可持续、门槛低、风险小。
第二个被提出来的习惯,居然是“每天中午午睡20分钟以内”。很多人一听午睡就觉得舒服,但错就错在睡太久。
超过30分钟,大脑会进入深睡阶段,醒来后反而更疲惫,还会导致晚上睡不着,结果就是昼夜节律被搞乱。这个节律一乱,代谢系统跟着紊乱,血糖波动更大,血压也容易飙。
有意思的是,那些不午睡或者午睡太久的人,在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项指标上明显更高,平均高出0.6%。
而长期高血糖,跟老年痴呆、视网膜病变、慢性肾病都有关系。
中国睡眠研究会有个交叉研究,发现中午午睡在15~25分钟这个范围内的人群,其罹患代谢类慢病的风险比不睡或睡超过一小时的人低了近22%。
更神奇的是,午睡短暂但规律的人,记忆力测试表现明显更好,尤其是在5年跟踪期内,词汇回忆准确率平均高出同龄人12%以上。
第三个习惯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做过的事,就是“每天站着发一会儿呆”。
不是看电视、不是玩手机,就是什么都不干,站着看墙、看窗外都行。
有的人说这是浪费时间,但医学数据说这是一种高级的神经调节方式。
站立状态下大脑进入“低负荷但持续运作”的模式,这种状态下血流会自动重新分配,脑干和边缘系统的血流量上升,大脑的“清道夫”功能启动更高效。
这跟淋巴系统也有点关系。大脑里有一套叫做“脑脊液循环”的机制,是帮助清理神经元废物的,而站立的时候这种流动速度会略微提升。
哈佛医学院的研究早几年就提出过一个理论,叫做“立姿冥想状态”,认为人类在不思考具体事物但保持觉知时,脑内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会变慢。
这种蛋白沉积正是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的一大诱因。所以那些每天哪怕只站着发呆5分钟的人,老年痴呆的风险也比常人低12%-19%。
而浙大的数据进一步补充,他们对1000多名百岁老人的生活状态追踪中发现,有近三分之二的人每天都有固定时间“静坐或静站”,并且都是不做任何思考的状态,不打盹、不阅读、什么都不干。
这种“发呆”的能力,是很多现代人丢掉的能力,却可能是大脑自我修复的一个通道。
最后一个让人完全没想到的习惯,是“每天写一点点字”,哪怕只写几个字,甚至只是抄一段话。
这在长寿样本中被频繁提及,尤其是农村的老人,哪怕没受过太多教育,也会在小本子上记点账、写点日期啥的。
这个动作其实涉及的是“手-眼-脑”的联合反馈,是非常高阶的神经动作。
浙江大学神经康复科联合脑科学研究中心搞了个小实验,让一批65岁以上的老人分别做手写、打字和听写三种任务,结果发现手写任务引发的脑电活动最广泛,尤其是在顶叶和枕叶之间的连接性增强明显。
这种增强不仅意味着大脑活跃,也意味着左右脑协同效率更好。而这一点,是很多高龄老年人能够维持语言、记忆和空间感知功能的关键。
研究还指出,那些坚持手写日记或记账超过10年的老人,其大脑灰质体积平均比同龄人高出4%-6%,这个差值可能是防止脑萎缩的缓冲区。
而且手写字本身对心率也有微调作用。特别是慢慢写字的人,心跳频率趋于平稳,类似冥想状态中的HRV(心率变异性)上升,这是自律神经调节能力提升的表现。
而HRV越高,身体对压力的抵抗能力越强,免疫系统也会表现得更稳定。
这四个习惯看起来都挺“不起眼”的,不是什么猛药大补,也不是什么锻炼大招,反而都是些平时容易被忽略的日常动作。
但就是这些小动作,在几十年时间里悄悄保护了心血管、神经系统、骨骼系统,成了撑起长寿的一块块“砖”。
那问题也来了:这些习惯能不能用科技手段替代,比如语音转文字代替写字、用跑步机代替站立发呆、看电视剧代替午睡,效果是不是一样?
来源:健康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