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换脸技术场景下自然人肖像权保护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5 09:16 1

摘要:好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前沿的法律问题。AI换脸技术(Deepfake)的迅猛发展对自然人肖像权的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下从法律依据、侵权形式、责任认定、维权路径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好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前沿的法律问题。AI换脸技术(Deepfake)的迅猛发展对自然人肖像权的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下从法律依据、侵权形式、责任认定、维权路径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八条: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第一千零一十九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关键点】:该条明确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列为侵害肖像权的行为,直接针对AI换脸等技术第一千零二十三条:对姓名等的许可使用,参照适用肖像许可使用的有关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关键点】:这意味着不仅换脸,盗用或合成自然人声音也可能构成侵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要求提供者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不得生成侵害他人肖像权的图像内容。

AI换脸技术下的肖像权侵权,实践中包括:

娱乐性侵权:虽然出于娱乐目的,如将自己的脸换到明星或朋友身上并公开传播,但若未经他人同意,同样构成侵权。“仅换脸”也可能侵权:即使没有进行丑化或商用,未经许可擅自制作、使用、公开他人的肖像,本身就违反了《民法典》第1019条,构成了侵权。责任主体内容制作者:首次生成换脸内容的人,是直接侵权人和最终责任承担者。内容传播者:明知是侵权内容,仍进行转发、扩散的人,构成共同侵权。网络平台:平台知道或应当知道用户利用其服务侵权,但未采取必要措施(如删除、屏蔽),需承担连带责任。维权难点与对策难点一:侵权人身份隐匿。制作者常使用匿名网络工具。对策:通过平台提供的信息、IP地址追踪,或申请法院调查令来查明身份。难点二:证据易篡改销毁。电子证据易被修改或删除。对策:第一时间使用区块链存证、时间戳服务或公证等方式固定证据,这是维权成功的关键。难点三:损害后果量化。精神损害和财产损失难以精确计算。对策:法院会根据侵权目的、方式、范围、后果及过错程度酌情判定。对于商业用途,可参考通常的肖像许可费用;对于精神损害,由法官自由裁量。

总结:

法律并未在技术面前失灵。《民法典》已经为AI换脸等新技术带来的侵权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武器。核心规则依然是“未经许可,不得使用”。对于受害者而言,维权的关键在于迅速、有效地固定证据,并勇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对于技术使用者而言,必须牢记:技术有边界,娱乐有尺度,法律底线不可触碰。

来源:左文说法一点号

相关推荐